多层螺旋CT在小肠扭转诊断中的应用

2012-12-31 13:10陈晓黎陈立忠管元飞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肠壁漩涡肠管

陈晓黎,陈立忠,管元飞

肠扭转是一种诊断困难、病死率高的严重疾病,其中小肠扭转占80%以上,早期缺乏特异症状、体征,常诊断不清而延误治疗。能否及时正确诊断与手术,对患者预后有重大影响[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年4月—2011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6例小肠扭转临床资料,通过分析多层螺旋CT的表现以提高对小肠扭转的诊断准确率。

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1~58岁,平均43.1岁。其中3例有手术史。发病时间为1~5d,平均2d。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多为突发性脐周或上腹部绞痛,阵发性加重,并伴有恶心、呕吐、腹胀,无排气排便等。

2 方法

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螺旋CT扫描机,常规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注射液(300mgI/mL),注射总量100~120mL,注射速率3~4mL/s。分别行动脉期(25~30s)和门静脉期(60~70s)扫描。扫描条件:120kv,200~250mA。常规层厚5mm,间距5mm,螺距1.5mm。从隔顶扫至耻骨联合上缘,原始数据减薄后传至工作站,行三维重建。

3 结果

多层螺旋CT表现:6例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图1),3例C形征,4例鸟嘴征(图2),2例肠系膜上动、静脉换位征(图3),2例腹水征,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图1 漩涡征:增强CT显示漩涡中心为系膜血管,周围为扭转肠管(白箭)

图2 鸟嘴征及C形征:增强CT显示扭转肠管根部呈鸟嘴样(黑箭),周围闭襻肠管扩张呈‘C’形(白箭)

图3 增强CT血管成像显示肠系膜血管扭转的方向(白箭)

手术所见:6例中4例术后粘连,1例中肠旋转不良,1例小肠淋巴瘤。

4 讨论

小肠扭转属于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因绞窄而发生肠管缺血,易出现肠管坏死。当出现腹膜炎体征,或移动性浊音,或消化道出血表现时,往往已发生肠坏死,病死率达15%~40%。目前手术是治疗本病唯一有效的手段,特别是早期诊断,对于预后显得尤为重要。腹部X线检查的诊断价值有限,仅能明确肠梗阻或疑有肠扭转,更不能判断肠系膜血管及肠壁血运变化。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的应用,可以获得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影像,能清楚直观地显示小肠扭转部位、范围、程度等肠腔内外的情况。增强扫描不仅可以直接评判肠壁缺血坏死情况,而且显示肠系膜血管扭转的方向、范围及血管内血栓的范围更为直观。

小肠扭转的CT表现的主要征象是漩涡征,最早由Fisher[2]提出,表现为以扭转肠系膜上动脉为中心旋转排列的肠管影像。本组6例均出现此征象。一般CT平扫就能显示典型的漩涡征,利用轴位CT电影观察最为明显,也可以结合薄层多平面重建技术,利用最大密度投影更能显示血管主干及末梢血管旋转情况。

肠管发生扭转时,闭襻肠管的输入端逐渐变细,而输出端由细变粗呈鸟嘴样改变称鸟喙征,而闭襻肠管充满积液扩张呈C形改变。二者常同时出现,但本组鸟嘴征出现率更高,主要原因与小肠扭转发生后检查时间早晚有关,梗阻早期,闭襻肠管未出现积液扩张,不易显示C形征。肠系膜上动、静脉换位征也是一个可靠的CT表现。

增强显示肠壁强化减弱、肠壁增厚及腹水,被认为是扭转肠管发生血运障碍的可靠征象[3],对于诊断缺血坏死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1]纪建松,王祖飞,徐兆龙,等.肠扭转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1):1185-1187.

[2]Fisher JK.Computed tomographic diagnosis of volvul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Radiology 1981;140:145-146.

[3]徐隽,陈光文,宋彬,等.肠扭转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征探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16)8:672-676.

猜你喜欢
肠壁漩涡肠管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FF陷控制权争夺漩涡
鱼群漩涡
中医教育陷“量升质降”漩涡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
中医教育陷“量升质降”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