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伟,汪 洋,杜晓靖,周翘楚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多发于老年人,且年龄越大症状越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2009年1月—2011年11月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64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组共187例,均表现为疼痛明显,影响睡眠、弯腰、抬臂等生活及功能活动,经一般疼痛治疗无效。随机分成3组,治疗组64例,男33例,女31例;平均年龄(66.21±10.27)岁。平均病程(66.21±10.87)d。受损神经:颈神经8例,胸神经27例,腰神经23例,骶神经6例。对照1组61例,男32例,女29例;胸神经30例,腰神经21例,骶神经3例。对照2组62例,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65.29±11.93)岁。平均病程(73.43±23.1)d。受损神经:颈神经8例,胸神经28例,腰神经22例,骶神经4例。3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及受损神经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1 药物 生理盐水250mL、还原型谷胱苷肽针(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0.6g静脉滴注,1次/d。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丹参注射液(杭州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30mL静脉滴注,1次/d。
2.2 局部封闭术 局部封闭药物:曲安奈德注射液15mg,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用10mL无菌注射器,7号针头,针尖与皮面夹角30°~45°进针,沿疼痛方向进针,将药物缓缓注入疼痛处皮下组织,每3d 1次。
治疗组同时采用以上3种方法治疗,对照1组不使用丹参注射液,对照2组不使用还原型谷胱苷肽针。6d为1个疗程,4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月经期停止治疗,治疗前后查肝、肾功能,电介质、血常规。
2.3 判定标准 痊愈为疼痛消除,功能活动恢复。显效为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活动恢复;好转为疼痛部分减轻,功能活动改善;无效为疼痛及功能活动无改善。
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分析,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3.1 疗效 治疗组有效率92%,对照1组84%,对照2组82%。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3组PHN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3.2 疗程 治疗组有效患者的各疗程均明显短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见表2。
3.3 复发情况 3组8周后对痊愈患者进行电话或复查随访,治疗组50例中复发2例,复发率4%。对照1组32例中复发2例,复发率6%。对照2组28例中复发1例,复发率4%。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χ2=0.27,P>0.5;与对照2组比较χ2=0.004,P>0.5,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3.4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1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2组有1例经期延长。3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电介质、血常规无明显异常。
表2 3组PHN治疗有效患者疗程比较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的神经节发炎或坏死产生的神经痛,表现为皮疹完全消退后患处及周围仍有疼痛感,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情绪烦躁。目前主要采用抗抑郁药和止痛药以及局部封闭和神经阻滞治疗。中医主要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法,再配以针灸、拔罐法等及物理疗法和外用疗法[1]。本文中还原型谷胱苷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及甘氨酸组成的含巯基的三肽物质,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种细胞内,能激活多种酶,从而促进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2]。临床上广泛用于慢性肝病及肿瘤放化疗后的患者,对人体细胞有抗氧化、清除体内自由基的作用,促使人体细胞组织功能的修复。可能亦有助于神经细胞修复。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作用,我们采用丹参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符合中医“通则不痛”的理论。药理研究显示,丹参能够改善微循环,促进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能。有研究显示,其减轻疼痛的有效率达到97%,且患者用药后一般情况有所好转[3]。局部封闭药中,曲安奈德可以消除神经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抑制神经根痛,消除神经炎的作用,可加速炎症的修复过程。利多卡因为中效局麻药,具有起效快、弥散广的特点,可阻断疼痛的传导经路,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维生素B12有营养神经的作用[4]。
研究结果表明,还原型谷胱苷肽、丹参静脉注射联合局部封闭术治疗PHN,能快速、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1]方玲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预防及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0,27(2):81-83.
[2]庞丹梅,邓燕明,蓝晓珊,等.还原型谷胱甘肽用于预防和降低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17(24):2057-2059.
[3]迟祝红,迟雅琴.丹参注射液对带状疱疹镇痛作用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增):57.
[4]郑爱群.曲安奈德加Vit B12痛点封闭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热带医学杂志,2005,5(3):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