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蕾
(黄山学院 旅游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高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和展望
赵 蕾
(黄山学院 旅游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是英语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方向,各类院校在复合型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着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格局,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复合的初级阶段,更要在思想和文化的复合上作出更多探索,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英语复合人才。
英语教育;复合人才;培养现状;展望
英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晚清时期的英语教育、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和新中国的英语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大力发展。进入到21世纪,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和繁荣富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一方面显示出语言的掌握变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人们习得语言的机会和途径也越来越多,全球化导致英语强势地位下降,英语由外语变为中介语。[1]新形势对大学英语的教育既是机遇同时又是挑战。
建国之初我国只有50所大学开设英语专业,从1978年到2010年这30多年间,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专业点增加了二十几倍,总数达到1000多个,英语专业在校学生总数达到大约40多万。但是一直被认为热门的英语专业,近来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不断遭遇尴尬,缺乏相应专业知识或技能背景的英语专业毕业生难以胜任工作,更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各项事业,特别是管理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如果英语专业的学生仅仅只是会一些语言技能,那么在人才市场上将不具备竞争力,既懂英语又有专业的“双料”人才才会被市场所接受。仅仅会一门外语不能称作人才,外语人才既要“会外语”而且要“有文化”。这里的文化不仅特指所学语言所属国家的文化,还包括东西方国家文化的交流。
教育改革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我国在过去30年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对外语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教育部自1979年以来颁布的5个有关英语专业教育目标的文件内容上可以看出,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正向着复合型、应用型改革(见表一)。“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表1 国家教委(部)颁发关于大学英语教育的文件
另外,教育部还颁发了一系列关于教学改革和高校教学质量的文件,例如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解读这些文件内容我们可以得出:
1.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人才是英语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教育方向,复合人才必需具有深厚的英语理论功底,又有宽阔的知识面和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本科教育还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2.英语教育改革并没有削弱英语专业教育,英语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熟练的语言技能,这是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个社会环境下英语专业教学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我国社会在过去30年的变化和发展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单一的专业要求(1979、1987),扩大为更为全面的、多层次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1998、2000),体现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2007)的目的。
4.面向21世纪对学生的能力和文化素质这两方面的要求被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复合的直接体现就是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陆续开始在英语系开设经贸、新闻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在英语教学的框架下从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试验,经过30年的试验和探讨,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是,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试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由于开设过多的相关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英语基本功,特别是阅读和写作能力有所削弱,并且,英语专业传统的学科地位有所削弱,通识教育比以往更得不到落实。随着具有较强英语教学背景的经管、外交、法律、新闻等专业的独立发展壮大,英语专业自身的定位问题成为该专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教育改革的发展,离不开科研的强大支持,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近20年来,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持续最长影响最大的课题”。[2]研究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有很多,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题查询,获得研究复合人才的学术论文(1985~2010年)共1407篇,其中研究英语复合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1989~2010年)共163篇,扩展到外语复合人才培养共304篇,最早的是1989年发表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上的《关于外语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考》一文,作者曹光久(1989)提出“在国际交往中,不少时候我们需要几个工作人员担负别的一些国家一个工作人员担任的工作。我们亟需培养出一身兼几任的工作人员。为了表述方便,这里暂且把这类人才称之为复合型人才。外语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继续完成自身没有完成的任务,是它的教学的自然延伸”。[3]这些研究涉及到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近几年更是一个高速发展期,每年的论文都在几十篇,研究学者以高校为主,范围不断扩大,涉及人才培养的多个方面。这些文章的主要观点有:
1.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科之间的复合、交融和渗透,以培养出既精通外语,又较系统地掌握一二门专业知识,特别是经济、贸易、涉外法律等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的学生。[4]
2.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复合专业型、专业方向型、双外语型、主辅修型等;复合专业型主要是指英语加其他专业(商贸、法律、旅游、新闻、播音)。例如旅游英语专业,有的学校在此基础上推行五年制英语+其他专业双专业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方向型主要是英语+专业方向,例如英语+旅游方向,英语+酒店方向等;双外语型指的是第一外语+第二外语(英日、日英、英韩、英西班牙等),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在此基础上推出第一外语+第二外语+专业知识,例如英语+日语+旅游课程;主辅修型模式主要指为专业主修成绩优良的学生增设辅修专业。
3.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要结合不同高校的地方特色,培养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5]
4.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实施途径主要从改变观念,课程设置改革,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
总之各类院校在复合型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着各具特色的研究和探索,也创建了很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这些研究和探索为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高教英语教育的改革,很多学校结合本校特色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可操作性很强,适应了新的市场需求。对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变革要求,也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及发展机会。
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探讨,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是,在这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未尽事宜,这些高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施从程度上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英语基础知识教育和某一方向专业知识松散型结合。
在原来英语课程中增加某类专业课程,学生实际上是学习两个专业的课程,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容易造成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找不准定位。这种层次会使本专业学生出现语言上比不上传统英语教育的学生,业务知识上更比不上相关专业学生的尴尬情况。
第二层次,英语跟专业初步融合。
该专业学生有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具有利用英语进行业务洽谈的能力,但他们的思维和模式都是中国式的,这类学生虽然可以称作复合型英语人才,但离人才国际化还有一定距离。
第三层次,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处于这个层次的人才可以熟练使用英语处理某一专业方面的业务,可以从西方文化背景和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在某一领域,例如服务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西方消费习惯,容易为西方消费者接受。
第四层次,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去融合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他们具有从不同文化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实现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遗憾的是我们大多院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初级阶段,无法真正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的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达到这个培养目标,还任重而道远。因为,英语人才的复合不仅是知识上的复合,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文化上的复合和融合,培养出有个性、符合时代精神、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较高层次的复合能力正是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要实现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传统意义上创新,在教育理念上创新、在培养模式上创新以及实现人才自身的创新等,英语复合型人才也是创新型英语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动态过程,培养较高层次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国家教委(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英语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熟练的语言技能,同时必须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但由于开设过多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英语基本功训练不够重视,一些院校不能保证课程的课时量,违背了英语专业学习的规律,通识教育也未落到实处。刘伟早在1995年就提出 “培养目标转型所带来的淡化人文教育的倾向是外语院校发展的致命伤”,[6]但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也没得到满意的解决。语言游离了文化便纯粹成为了工具,只有与人文价值和职业目标相联系起来才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最终实现人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英语复合型人才教育必须重视人文通识的教育,通识教育就是关注人的社会、道德、情感等的和谐发展,旨在培养健全的人。[7]1-212009年9月,哈佛大学正式实施了2007年公布的《通识教育工作报告》改革方案,以新的通识教育计划取代原有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有全球化视角,知识全面,有正确的社会文化认知和道德判断的人。[8]这一举措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大里程碑。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处理好人文通识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的关系,考虑学生参与未来国际化竞争的需要,从国际化视野的角度来设计课程,实现英语教育从以英语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化。
教材建设刻不容缓,教育的国际化必将导致教材的国际化、复合型专业教材的国际化。目前复合专业使用的教材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传统语言专业教材,使用外语编写,这一类教材主要针对学生的外语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第二类则是专业教材,大多是中文,种类较少,缺少适用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系列教材,没有实现语言和专业的衔接和学科融合。复合型教材是实施复合型课程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必须以一门外语为主要编写语言。英语专业的教师只懂外语,知识面窄,对其他专业知识了解不多,而专业教师英语知识又难以达到一定高度,是复合型教材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高校可以引进一些英文原著的专业教材,但在院校具体实施中困难重重。因此,如何引进国外原版专业教材,而且还要根据国内不同行业现状进行加工和改进,诠释两种文化交融的专业教材,同时又要使教材贴近生活,符合相关行业现状,是英语复合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
复合就意味着具有某种特色,现今外语专业发展两大特征:一是各种小语种纷纷开设,教育部同意增设的2010年专业名单中,北京外国语大学获批新设的专业最多,达到6个:爱尔兰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马耳他语。二是专业外语得到很大发展,例如,2010年全国高校新设或调整了1733个本科专业和7个医学类专科专业,北京大学将生物医学英语设为新增专业,同时一些专业也被列为停办专业,例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2010年被国家教育部撤销招生,同样被叫停商务英语专业招生的学校还有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等。盘点近年专业调整,我们不难发现在英语专业教育的改革上实力雄厚的老牌院校纷纷走在前面,一些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相对较薄弱的新升本科院校,例如黄山学院,又该怎样实现英语专业教育方向和模式的转变和创新?结合地方特色,培养有特色的英语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该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我校就应该结合黄山旅游城市的特点,大力培养复合型英语旅游人才。现今世界经济的竞争体现在人才的竞争,结合地方特色既可以实现英语人才培养目的的转变又符合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考虑地方特色和经济发展战略,紧密地围绕着市场的需求、注重应用性,是培养高层次的英语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途径之一,外语专业建设将越来越具有地方特色和学院特色。
[1]李立.全球化导致英语强势地位下降[N].21stCentury,2006-03-21.
[2]胡文仲.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3]曹光久.关于外语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89,(2).
[4]芮燕萍.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
[5]刘娜.地方高校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6]刘伟.关于外语院校培养目标转型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育,1995,(4).
[7]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2007.
[8]刘菂斐.全球化视角下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6).
On the Status Quo and Prospects of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English Talents in University
Zhao Lei
(Tourism College,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21,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s the major task and direction for English education.Different training models and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have been explored in different universities,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established the model of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for English majors.However,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should not only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but also understand different ideologies and cultures.
English education;inter-disciplinary talent;training status quo;prospect
G64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2-447X(2012)01-0104-05
2011-07-12
黄山学院教研项目(2008hsujy023)
赵 蕾(1971-),江苏溧水人,黄山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