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咏秋
(黄山学院 思政部,安徽 黄山 245041)
黄山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农民认知度调查研究
章咏秋
(黄山学院 思政部,安徽 黄山 245041)
基于对黄山市部分乡村的实证调查,农民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认知水平的形成是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供需矛盾、农民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偏低、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立足于农民的文化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农民认知度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1]同样的,“离开农民这一主体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不可想象的,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2]那么,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及自身的主体地位究竟有怎样的认知?笔者在2011年上半年就相关问题对黄山市某些乡村的农民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有关情况及问题分析如下。
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黄山市各地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知情况,据此进一步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和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和对策建议。
本次调研内容设计包括: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知和态度、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实际参与度、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总体需求、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本次调研向农村居民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100%。清除无效问卷,实际有效问卷478份,有效率95.6%。
1.性别和年龄结构
本次受访农民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男性所占比例较高。另外,在年龄结构上,36至50周岁的中年人比例最高,占到51%,其它的分别为20周岁以下占3%,21至35周岁占23%,51周岁以上占23%。(见表1)
2.受教育程度
调研数据显示,受访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小学为主,分别占到48%和28%,高中及中专占21%,大专及本科以上仅占3%。(见表1)
表1 受访农民基本情况
1.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了解程度
(1)调查显示,59%的人对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有一般性认知;26%的人比较陌生;6%的人非常陌生;只有9%的人非常了解。(见表2)
(2)数据显示,61%的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有一般性认知;25%的人比较陌生;非常陌生的占8%;只有6%的人非常了解。(见表2)
(3)数据显示,有41%的人对当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关活动有一般性认知;38%的人比较陌生;16%的人非常陌生,只有5%的人非常了解。(见表2)
表2 受访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知
2.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渠道
数据显示,电视、报纸、广播是农民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其后依次是外出务工人员带回来的信息、邻居间的介绍、政府的宣传等。(见表3)
表3 受访农民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渠道
3.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的认识
数据分析显示,农民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除了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实现个人收入的增加以外,还有利于农村社会风气的改善、人际和谐、农民的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及农民素质的提高等。(见表4)
表4 受访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的认识
4.调研结果分析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1)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有所了解。但是大多数农民对这一重要政策只是有所耳闻,对其内容则不甚明确。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深入人心。大多数农民都表达了对国家政策的信任。他们认为政府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但仍有一些农民认为当地政府是出于自己政绩考虑和完成上级任务才做此项工作。
(3)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知和其文化水平密切相关。笔者选择了三个不同地理位置的村子做了比较,按照其和城市的距离分为A村、B村、C村,其中A村处于县城周边,其受访群众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要占51%、初中文化的为38%、小学及以下的只占11%;B村距离县城相对较远,受访群众有16%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1%都为初中文化、小学及以下的占23%,而C村位于大山深处,有47%的受访群众都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还有41%的人为初中文化、高中及以上文化的只占11%(见图1);相应的,A村的农民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水平明显高于B村,而B村又明显高于C村。(见图2)
图1 三个不同区域的受访农民文化不平比较
图2 不同文化水平的受访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知比较
1.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兴趣
(1)调查显示:有20%的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很有兴趣;58%的人认为自己兴趣一般;还有22%的人没兴趣。
其中,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兴趣的人中,有18%是因为政府的宣传;36%的人是因为可以从中有所收益;46%的人是因为个人喜好。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没兴趣的人中,25%是因为不了解;41%的人是因为没时间;34%的人是因为觉得和自身关系不大。(见表 5)
2.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活动的参与度
(1)数据显示:有7%的人经常参加各类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动;55%的人是偶尔参加;还有38%的人从不参加相关活动。(见表5)
表5 受访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实际参与度
(2)数据显示:农民参不参加相关活动的原因包括:个人兴趣;有无闲暇;了解与否;个人的集体荣誉感;以及政府组织活动时被动参与。(见表6)
表6 受访农民是否参加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活动的原因
3.调研结果分析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1)实际生活中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兴趣一般。这直接导致了农民在相关活动中的参与度并不高。
(2)农民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自动性不强,大多数农民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依靠政府,只有极少数农民认为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
(三)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总体需求
1.农民最喜爱的文化活动
调查显示,看电视、棋牌、看书看报和群众性文体活动是农民最喜爱的文化休闲活动。其后依次为看文艺演出、听广播、看电影、上网等。(见表7)
表7 受访农民最喜欢的文化休闲活动
2.农民对公共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有18%的人对农村的公共文化生活表示满意;43%的人觉得一般;39%的人表示不满意。(见表8)
表8 受访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3.农民文化消费水平现状
调查显示,一半左右的受访农民年文化消费在200元以下。其中28%的农民年文化消费不超过100元;在100-200元之间的有21%。(见表9)
表9 受访农民文化消费支出情况(元)
4.调研结果分析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1)黄山市农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像互联网等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已经开始走进农村;一些较高层次的文化休闲活动也开始逐步增多。
(2)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农民的主要文化活动方式的集中度相当高。例如农民对电视的依赖性很大。另外,农民参与麻将、扑克等棋牌活动的比例较高。
(3)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户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年轻者认为看看电影等便是文化消费,年长者则干脆认为花那个冤枉钱干嘛,有那钱还不如多买点吃的。有些家庭文化生活年支出几近于零。
(4)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这直接导致了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不高。
1.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调查显示:农民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政府扶持不够;农民文化素养不够;投入资金过少;途径单一;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见表10)
表10 受访农民提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针对如何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个问题,还广泛征及了农民的建议和意见。经过整理归纳,农民的建议和意见大致集中于这么几个方面:(1)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2)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3)政府要积极发展对农民的文化教育;(4)政府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5)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这项活动等。
3.调研结果分析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1)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途径单一、内容匮乏等问题。
(2)村镇干部对于发动群众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做得明显不足。除此之外,经费太少、农民素养不够等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障碍。
1.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供需矛盾的影响
首先,农村文化设施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目前,黄山市各地农村的文化设施主要有文化站、有线电视、广播、图书室、电影放映室、少量的体育场所、阅报栏等。近几年由于各级政府的投入和省、市、县对乡镇文化中心的建设投资使部分乡镇的文化设施有所改善,可是这些公共文化设施数量较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实地调查的结果是,现在全市共有乡镇文化站101个,可是这些文化站都设立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由于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乡镇文化设施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充其量是服务了乡镇文化设施所在地周边地区少数人,很难覆盖到全体农民。另外,由于经费不足,一些乡镇图书室、文化站的基础设施陈旧,图书、光碟等相关资料和设备不足。与此同时,设置于村子中的文化设施主要有村广播室、宣传橱窗或黑板报、村级综合活动室、农家书屋等等,可是这些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并不高。
其次,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相对要好一些,可是,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考虑的更多的是楼房、图书、音响器材和娱乐器具等相关设备物的投入,很少考虑其有效管理和维护以及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等一些“内涵性的因素”,有明显的重物轻人的特点。
另外,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日趋减少,很多农民对此感到不满。现今,不仅农村的群众性体育、文艺活动少得可怜,就连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也日渐衰落。近年来,各地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虽然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毕竟只是“蜻蜓点水”,根本满足不了农民对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活动严重缺失的现状。
2.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偏低的影响
首先,文化程度不高使得部分农民对文化需求缺乏认识。一些农民说,“我文化都没有,还要什么文化需求”,“只要有饭吃,有麻将打,就很不错了”。这也反映出部分农民对文化需求缺乏长远眼光,认识不到文化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其次,黄山市大多数农村都是青壮年劳动力输出地,农村里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家庭。这种农村人力资源的外流现象使得“农村社会呈现为一种‘空心化’发展趋向”。[3]“削弱了农业生产的中坚,然而,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地方农民文化的根基。”[4]大批文化素质较低的“留守老人和村妇”难以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文化生活的沉寂单调。
3.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的影响
黄山市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并不一致,可是从总体上看,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还是偏低的。2010年黄山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834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715.67元;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8.2%,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5%。[5]相应的,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相对数相差很大,2010年,黄山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069元,其中娱乐文教支出比2009年增长了20.5%,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63元,其中文教娱乐支出比2009年只增长了8.9%。
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增强合作意识
(1)要从民生角度关注文化建设。有些农村基层政府组织,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文化建设真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规划和部署。要扭转这一倾向,必须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来看待文化建设,尤其是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关系民生。马克思说过,社会主义社会要“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6]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要求。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享受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
(2)不同的人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知、理解、问题、建设期望和参与愿望等方面都会有不同。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最终的受益者,应该是农民,而不是某级政府,更不应该是某些政府官员。所以,要改变政府主导一切的观念,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乡镇一级政府的主要行政领导的政治威望、价值理念、道德人格、与农民的合作意识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既要突出政府的推动和主导作用,也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即通过每家每户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发展合力,最终改变农村文化的落后面貌。
2.突出教育,重塑文化主体
(1)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社会主义需要有文化的劳动者,劳动者也需要文化。”[7]所以,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具体措施包括:采取有效办法多元化筹集农村教育资金,增加社会底层受教育培训机会;另外,建立以基础教育为重点,成人文化教育为辅助的农村地区教育结构。重视农村基础教育意味着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通过开办农民文化夜校等形式,确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教育模式,是为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半文盲,使农民各有所学、学有所用。
(2)针对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在农村的人员整体文化素质日益下降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吸引较高素质人员和培养农村精英充实农村文化队伍,进一步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结构。
3.发展经济,加大服持力度
(1)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文化投入。农村文化大发展,经济发展要先行。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才能增长,才能驱动农民进行文化消费,使农村的经济与文化得到和谐发展。
(2)政府要切实履行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农村基层组织,尤其是一些偏远落后的山区,其自身进行文化建设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调整资源配置,加大公共财政对这些地区文化发展的支持,保证一定数量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特别是文化领域每年新增的财政投入重点用于农村和基层。
4.以人为本,让多数人受益
(1)要确立经济适用的农村文化消费模式。在大多数农村还不发达的条件下,政府一定要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对农民的文化消费应该是适度、健康和物有所值,要建立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并为绝大多数农民所接受的农村文化消费品市场,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和价廉物美的文化产品。
(2)要坚持多数人受益的原则。一方面,要考虑并满足绝大多数农民最基本的文化生活需求,扩大农民的文化受益面;同时,要大力发展与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相一致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寻找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农村经济和文化等落后的局面。
(3)要体现人文关怀。在文化建设内容上,要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进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文化服务对象上,要多关心弱势群体,多关心贫困地区的农民,为他们及时提供文化精神食粮;在文化场所设计上,要考虑到其安全、舒适,要方便大多数农民,为农民的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活动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5.保护“非遗”,发展特色文化
保护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是农民应对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冲击的有效缓冲机制,既可以让农民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实现生活的意义,又具有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8]要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满腔热情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新农村文化建设。让农村群众文化成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形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借助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富形式,如涓涓细流,流入百姓的生活,将一些健康的、先进的因素渗透进他们的情感、思维、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民众在文化活动的参与中,寓教于乐,也提高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jrzg/2006-02/21/content_205958.htm,2005-12-31.
[2]徐学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J].理论前沿,2006,(7).
[3]吴理财.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式微[J].人民论坛,2006,(14).
[4]庄孔韶,等.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黄山市统计局.2010年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EB/OL].http://web.huangshan.gov.cn/JA031/ArticleDet.Aspx?Id=13082,2011-02-28.
[6]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调研课题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4).
On Farmers'Cognition about Huangshan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Zhang Yongqiu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Based 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ome rural counties in Huangshan city,this article indicates that the farmers'cognition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ulture is a combined result of many factors,which ar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for rural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the low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 of farmers,the overall low income level of farmers.To meet cultural needs of farmers,farmers'leading role in new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rural area;culture construction;farmers'cognition
G12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2-447X(2012)01-0052-06
2011-09-07
安徽省教育厅一般研究项目“黄山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互动发展研究”(2011sk416)
章咏秋(1975-),安徽歙县人,黄山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高 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