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型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古村呈坎为例

2012-12-22 01:31陈文苑
黄山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古村落徽州旅游

陈文苑,闵 丽

(黄山学院 旅游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徽州古村落型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以古村呈坎为例

陈文苑,闵 丽

(黄山学院 旅游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徽州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是徽州的文化特质丛,是徽文化的符号和象征。而呈坎又是徽州古村落的代表,具有巨大的潜在旅游价值。在徽州当代旅游中,呈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珍贵的历史遗存,其保护和开发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和误区。作为徽州古村落,呈坎的开发应遵守科学管理与联合经营、分区规划与整合开发、传统回归与特色打造等模式。

徽州;文化遗产;呈坎;保护;旅游开发

一、导 言

中国著名的古文物古建筑学专家罗哲文教授曾经这样提过,“一个古村落的居民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那里有创业始祖的记载和传说,有古老的遗规族训,而且古村落的先民在村落选址、建筑与环境营造方面,运用古代堪舆学的理论,择吉而居,顺应自然,合理布局,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境界”。[1]可以说,古村落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是弥足珍贵、不可再生的,它是历史的见证,是岁月弥久积淀而来的精华。因此,如何恒久地保护好古村落资源让其生生不息就必当上升为一个时代性课题。然而当下,伴随着遗产旅游普遍升温和遗产价值日益受到关注的双重脉象,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便愈加凸显。在徽州遗产地旅游中,虽然近年来有众多古村落已陆续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表1)或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而得到长足保护,但古村落型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管理体制欠科学、保护开发不合理种种问题。如何在旅游开发的同时科学合理、有序有效地加强古村落型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以古村呈坎为例,探讨一种适合徽州古村落开发的创新模式,意在抛砖引玉,为后来者更科学更全新的模式打伏笔做铺垫。

表1 国家级徽州古村落文化遗产

二、徽州古村落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分析

“中国风水第一村”——呈坎,原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它位于皖南新安江上游,地处黄山白岳之间,山环水绕、五星朝拱。早在宋代就被著名理学家朱熹赞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近代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中华八卦经典、徽州风水宝地”。呈坎现为国家4A级景区,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被誉为“国宝之乡”,全国独一无二的“一村双国保”。呈坎还拥有其他诸如 “中国古建筑之乡”、“中国最佳旅游乡村”、“中国历代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众多桂冠。

就徽州古村落来看,呈坎可谓是一个缩影。一方面,呈坎是徽州甚至全国独一无二保存最真实、最完整的明代古村落(现有原宋代建筑1处——长春社屋,元代2处——老虎洞、环秀桥,明、清代建筑140多处),不仅古建筑数量乃徽州五千村之冠,而且类型多别,民居、祠堂、社屋、街道、更楼、古桥鳞次栉比,品位之高雅可谓无与伦比,而其巧夺天工的风水布局、古朴清新的田园特色以及深远幽邃的人文底蕴更是将徽州古村落的千年神韵挥发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强烈冲击的时代背景以及经营不完善等欠缺和误区对古村落造成的威胁和破坏甚嚣尘上,遗产保护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呈坎大批极具价值的古民居正以不可估量的速度坍塌流失。由此可见,呈坎在徽州古村落文化遗产中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和代表性,其保护性开发研究势必对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村落特征

1.以风水理论为背景

徽州古村落的布局营造是按照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天之四神以镇四方之说,形成“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村落走向。如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众川河而建,四面皆山,东有灵金山、南有龙盘山、西有葛山、北有龙山,并突出左宗右社的建筑组合,使呈坎处于“枕山、环水、面屏”的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同时呈坎村内古老的潨川河呈“S”形自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太极阴阳鱼图,而且依山傍水自然形成了二圳三街(即前街、后街、中一街。实则是五街,还有河东的溪东街,河西的中二街[2]98)九十九巷宛如迷宫。此外,呈坎的风水还有其特殊之处,坐西向东完全区别于徽州其他古村落一律坐北朝南的地理表征。

2.以田园生活为主题

徽州古村落通常居于繁茂的山野之中,其布局营造往往体现出悠然自得的田园牧歌情趣。[3]18南唐江左名士许坚吟诗为证:“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宽。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恬淡幽静的笔墨抒写出意味隽永的田园诗情。作为徽州古村落的翘楚,呈坎村山环水绕、云雾氤氲,村盘梅花古道,水圳走巷穿街,粉墙矗矗、鸳瓦粼粼,形成“小桥流水人家”景致,这种“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效果,烘托出至真至美的人间仙境。另有呈坎八景:永兴甘泉、朱村曙光、灵金灯现、众峰凝翠、鲤池鱼化、道院仙升、天都雪霁、山寺晓钟,皆点染入画,美不胜收。

3.以人文精神为内涵

徽州是中国理学的发源地,自古有 “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之美誉。所以徽州古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徽州千百年推崇聚族而居,广设祠堂、遍立书院,正是这种楷模昭示与人文关怀,才造就了徽州敬宗睦族、尊师重教的历史风尚。以呈坎为例,呈坎自唐代起,就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历史上曾出现过高官、隐士、高僧、巨贾、诗人、画家、史学家、制墨家和自然科学家等,苏轼在《罗氏族谱》题词中有“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之评说,如宋代史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罗汝楫、安徽省第一部地方志《新安志》作者罗愿、元代国子监祭酒罗绮、明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罗应鹤、明代制墨大师罗龙文、明代地理学家罗洪先以及扬州八怪后起之秀罗聘、近现代钦点内阁中书罗会坦、文物鉴赏家罗长铭、当代物理学家罗辽复等。呈坎人杰地灵,史上时有文人墨客如苏轼、李孟、欧阳修、董其昌、林则徐、张大千、陶行知等慕名探访,留下众多匾额序文以飨后世。总之,呈坎人文荟萃,极具文化内涵。

(二)发展误区

1.民居遗存面临坍塌风险。目前古村落遗产地存在这样一种奇怪现象,即用来保护维修古建筑的技术水平越来越先进,但民居遗存却坍塌得越来越迅速。这个问题在徽州古村尤为突出,且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呈坎现面临的最严重的现象就是古民居古建筑坍塌,上世纪80年代初,呈坎还有古民居300多幢,历经风雨飘摇只遗留100多幢,流失程度可想而知。如今村内个别古建筑由于私人占用,相关部门面对风沙、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意识淡薄或者修复的专项资金缺位,无法及时防护和维修,面临坍塌危险(前几年著名古建筑明代进士第和罗会坦故居就曾遭遇风灾导致部分结构坍塌,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甚者遭到就地拆毁。

2.个体活动影响古村原貌。呈坎村内潨川河由于沿河建房、占田盖房极大地破坏了村落的田园风光。村内就地饲养猪牛和排放生活污水已使河流普遍遭到浸染,水沟水圳已不能充分发挥原有的水利功能。景点内零星建设有现代风格的房屋,且环秀桥一带零散地分布着经营小百货的商铺摊点,与古朴的村落氛围相比显得格格不入。村民或者游客倾倒丢弃的垃圾未及时处理,造成白色污染,冲击视觉美感。呈坎景点前门入口处时常有大小私车无序停放,不仅占据空间还影响旅游地的整体形象,等等。

3.商业倾向渲染功利色彩。在短期行为的旅游经济刺激下,徽州古村落被迫陷入了形象错位,宁静古朴的古村落被迅速地商业化。“唯利是图”、“经济人理性”泛滥成灾,甚者一杯茶、拍次照都打上了金钱的烙印。徽州个别地方不顾文化遗产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在景区超规模超负荷的开发,兴建豪华宾馆、星级酒店和大型游乐场,商业餐饮娱乐业齐上阵,[4]86将旅游区搅得乌烟瘴气。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呈坎村民在自家设铺摆摊,利用旅游赚取外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律经营缺乏个性和特色的商品来兜揽游客,不仅折射出利益倾向的苗头,也反映了景区商品文化内涵的匮乏。

三、徽州古村落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问题诊断

(一)体制问题

呈坎发展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体制问题。从徽州目前来看,主要存在两种开发体制,一是以黟县西递为代表的所有者自主经营体制,另一是以黟县宏村为代表的外部企业介入开发模式。西递这种社区主导的开发模式,由于村民是受益主体,所以很大程度上容易激发他们对村内文物资源的维护动机,也会积极支持和参与旅游开发中的各种经营活动。但现阶段,这一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管理者大部分来自村民,属于非专业人士,往往采取人情管理、经验管理等不科学的管理方式。[5]58再者,西递保护与开发的资金通常只来源于旅游创汇的积累,资金渠道比较闭塞单一。而宏村这种模式把景区交给企业,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能够高效地实施资源的开发、经营和管理,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活动也便于用责任合同进行规范,外来资本的推动效应也很明显。但政府无法掌控景区的所有权,容易忽视村民及基层组织的利益。[6]27京黟公司租赁经营的状态也决定了它的短期逐利性,不会考虑古村落的长远利益。

呈坎目前面临着和西递、宏村相类似的管理体制不健全问题。在调查中了解到,呈坎存在利益主体冲突和人地矛盾的隐患。部分村民透露,由于政府没有规划好居民建房用地,他们被迫滞留在景点内,只好通过改建扩建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此外呈坎每年的旅游创汇,平均分配给他们的既得利益是少之又少。村民不掌握房屋的所有权却必须承担修复责任,结果又缺乏足够的资金来修缮,致使一批珍贵的老房子陷入由于维修资金匮乏而导致的破败坍塌的恶性循环中。从表面上分析,除了年代久远这些历史原因之外,恐怕要归咎于保护的意识不高和资金不足。然而深究之下,体制不健全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变相杂糅和开发主体间的利益纠纷,才是民居遗存面临坍塌风险的关键所在。

(二)规划问题

从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个体的活动方式对古村落的原貌产生了近乎颠覆性的影响,这也是近年来徽州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古风古韵受到冲击的重要原因。比如,由于现代家庭用具的普及,居民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已成为客观趋势,古村落常住居民不满足现有的居住条件,因而改建、扩建的愿望日趋强烈,[7]72少数居民保护意识亟待提高,或用新材料,或用新风格,对自家房舍进行了颠覆性的装修改造,造成了与古民居、古建筑的不相协调。呈坎古建美学上的处理手法比如穿插、搭配、转角、入口等在改建扩建中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再者,村民乱排污水、乱设摊点、游客乱丢垃圾、村口车辆乱停的现象,表面上来看,归咎于村民及游客的素质问题,然而归根到底,其实是呈坎目前的村落规划缺位。正是景区与居民区等功能区的冗杂不分,日常生活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系统欠完善以及对游客停车区缺乏有效管理,才导致这些问题的滋生。

(三)开发问题

从上述讨论的误区中可以看出,开发不够或者开发过度同样不合理。呈坎目前虽已挣脱一般古村落原始开发的老路子,但开发过程中还是隐患重重。问题首先存在于呈坎传统商业区。景点内的商品买卖流于日常百货,均主要向村内居民供应,并没有打造出面向游客的有旅游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纪念品之类。此外,还有另一个比较隐性的问题,皖南众多古村落营造布局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被誉为 “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因此,如果过分强调村民一次性全部迁出,会使古村落面临“人去楼空”的境地,最终将破坏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徽州众多古村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活村”变为“死村”的隐患,即由活着的村落沦为博物馆式的建筑,呈坎历史悠久,以厚重和灵气兼具而著称,倘若照此发展势必很难幸免。进一步来说,呈坎目前开发形式流于单调,总是习惯性地将静态的古建筑推在游人面前,未能从饮食、服饰、风俗和风土民情等方面整合开发旅游项目来吸引游客目光。

四、徽州古村落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探讨

(一)科学管理、联合经营

在徽州古村落保护中,如果管理不到位,就很容易导致利益主体间的冲突。在旅游开发中,主要的利益主体是政府、居民和旅游企业,主要的冲突涉及人地矛盾以及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归属问题。综合西递与宏村模式,无论是单纯内生式开发或单纯外部介入式开发,都达不到科学管理的理想效果。针对这种情况,联合经营的形式就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强调政府主导开发,社区居民渗入开发,同时旅游公司参与开发。既保证了政府对景区的所有权和监督权,不至于造成利益冲突和盲目开发,又能广纳资本,吸收先进的管理方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以呈坎为例,应当引入旅游公司市场机制,实行政企联合经营,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滚动发展”的路子。具体做法为呈坎政府和社区居民掌握景区的所有权,积极配合近年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主导景区保护与开发。呈坎八卦旅游公司参与古村落的保护经营,主要责任是投资呈坎用于村落建筑、河道水圳、水口园林修复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要同政府签订开发协约书和工作责任书。呈坎八卦旅游公司在获得旅游创汇的同时,关键点是要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关注呈坎村民等基层组织的切身利益,以稳定呈坎旅游开发的主体。同时呈坎政府要多渠道多方式融资,积极上报项目,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并通过招商引资广泛吸取社会资本。最后明确呈坎保护的重点所在,以便对症下药。目前呈坎保护的当务之急是抢救古建筑,村内的古民居多为木质结构,且年代久远,因此要防火防虫,具体要做好消防工作和白蚁防治。山体和水系是呈坎风水理论的载体,因此要治山治水,具体要做好封山育林和水口园林的修整。

(二)分区规划、整合开发

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不仅要科学合理,也要有序有效,不能不分重点和主次,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在古村落型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保护是主要矛盾,开发不能凌驾于其之上。如前文所述,呈坎居民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而扩建改建导致古村原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古村落商业化倾向加重功利主义色彩,超规模开发威胁旅游环境容量,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分重点不明主次的结果。鉴于此,就要对村落进行严格的功能区定位和规划。

根据功能区定位的一般标准,景点功能区主要划分为内核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三大板块。[8]89对于内核保护区,要重点保护,严格控制建设;对于建设控制区,以保护为主,协调开发,改建扩建必须顾及传统风貌;对于环境协调区,要杜绝破坏,严格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以呈坎为例,根据功能区划分的原则与类型以及呈坎村的实际情况,大致可将呈坎古村划分为内核文化区、传统商业区和新村建设区三大部分。内核文化区范围最广、分量最重,以贞靖罗东舒祠、长春社和五房厅为核心蔓延至燕翼堂、钟英楼、老虎祠、环秀桥和隆兴桥等法定保护的重要单位。在内核文化区以修复古建筑为主,严格控制超规模开发与建设,村内水体体系、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街巷肌理等都按照原生态式保护。传统商业区沿呈坎旅游过境线和宝纶路建设,古有邮政、百货、小吃、理发、医药等,可沿过街廊开发具有乡村风味的酒店客栈,也可参考屯溪老街的模式注重独特风味特产的传承与开发,沿线打造旅游特色商品一条街工程。建议在传统商业区建地下车库,与东舒祠停车场分担泊车量,解决交通无序和乱停乱放问题,[9]91也可达到维护古村落整体形象的目的。新村建设区囊括村落的山体、水系、植被和农田,则应布局在村落外围离景区比较远的地理位置,杜绝沿河建楼和占田建房。此外,避免在呈坎下结山和柿坑北岸建高楼,以保持呈坎“面向灵金山”和东、北、南“三面环水”的风水特点。[10]此外要做好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工作,以预防历年来风沙对古村落的大肆侵袭。新形势下,呈坎新村建设区可将村落保护与开发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副业和乡镇企业,扩大桂花和油菜两大特色基地,拓宽新村农民增收渠道,当然同时要推进环境整治,实行生态化种植和养殖模式,同时完善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系统。

分区规划能够有序有效地按照功能定位,有针对性地对古村落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避免旅游热中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当然,分区规划不能把景点拆分割裂成大小功能区,然后孤立的从事旅游管理活动,它本质上还强调一种整合开发。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整合开发要遵循古村落的内在形态和外在发展,只有把各个功能区联系起来,安装在同一轨道同一链条上,才得以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呈坎所划分的三个功能区是相互影响、有机联系的。首先,传统商业区和新村建设区的规划必须始终围绕呈坎内核文化区的保护与开发而进行。其次,内核文化区和传统商业区的旅游创汇可以通过资金分配的形式进一步促进新村建设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传统商业区可为呈坎村民提供就业安置渠道,新村建设区的开发可以缓解古村落开发中的人地矛盾。

(三)传统回归、特色打造

古村落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性质在于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在其保护与开发中,强调一种本真的回归。然而,近些年来对徽州古村落进行颠覆性的改造已有苗头。个别地方滥拆滥建之风盛行,且盲目追随潮流,大有“千村一面”之势。鉴于此,就要在古村落开发中强调传统的回归和特色的打造。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保持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和孕育村落形成与发展的空间布局肌理。此外,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利用原物,避免添加和拆除,[11]152在修复古建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村落的古朴风貌。呈坎是一个以风水理论著称的古村落,风水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依托和灵魂,因此呈坎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建立在对风水的阐释和发扬光大上。在呈坎建设与开发中,应该始终运用风水理论作指导,对村落形态和外部环境进行适当的修整与完善,给呈坎再添厚重和灵气。可尝试以人工补天工之不足,实施村落水口遗址修复工程,再现“前面河、中间圳、后面沟”的完美风水布局。此外,对景点的古建筑要遵循“只出不进、修旧如旧”的原则,在自愿性的基础上,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的原则动员大部分居民迁出搬进新村,其余一部分仍可继续留在村内避免“空巢”现象,以保持古村的活力和生命力。

对于特色的打造,则要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形成别具一格的品牌效应,以达到利用开发促保护的目的。比如目前一些皖南古村落推出的“农家乐”项目,给游客以传统与时代旅游地相结合的新鲜体验,也可将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这其实是“农家乐”的扩展和延伸),真正促进旅游开发同地区长远发展的互融。对呈坎来说,可确定其旅游发展的主题为“文化体验、休闲养生”。在传统商业区内建设旅游度假区,开发呈坎“农家乐”项目,让游客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将其打造成灵气与厚重兼备的文化体验型古村落。同时,将呈坎古风发扬光大,诸如舞火龙、舞钟馗、抛绣球、宗祠堂会等妙趣横生的风土民俗。此外,要开发特色旅游服务和商品,通过饮食、服饰、建筑各种载体扩大“灵秀呈坎”的品牌效应。

五、总 结

本文选择皖南古徽州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古村呈坎为例,探讨完善古村呈坎进一步规划以及适合徽州古村落型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其科学管理、联合经营和分区规划、整合开发以及传统回归、特色打造三大开发理念,均立足于古村落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发展。因此可以说,创新模式是实事求是的产物,对徽州古村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当然,也必须认清一点,每一种模式都必然有其特定的优势与不足,在进行选择时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实施创新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实现古村落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1]沈洋,林艳兴.别让“旅游热”掏空古村落[N].华东旅游报,2006-11-14.

[2]罗来平.徽州呈坎古村特色与保护[J].规划师,1996,(1).

[3]马寅虎.试论徽州古村落规划思想的基本特征[J].规划师论坛,2002,5(18).

[4]阮仪三,肖建莉.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J].观点引介,2003,27(6).

[5]黄芳,浣伟军.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经营模式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5).

[6]蒋海萍,王燕华,李经龙.基于社区参与的古村落型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8).

[7]卢松,陆林,凌善金,徐茗.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4).

[8]朱桃杏,陆林.传统村镇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式探讨——以黟县西递古村落为例[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7,20(1).

[9]刘沛林.徽州古村落的特点及其保护性开发[J].衡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97,18(1).

[10]罗来平.救救千年古村——呈坎[N].安徽日报,2002-12-25.

[11]李继峰.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古城洛阳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4).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s in Huizhou Ancient Villages——Research on ancient village Cheng Kan

Chen Wenyuan,Min Li
(School of Tourism,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21,China)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ancient Huizhou villages is not only the cultural complex,but also the sign and symbol of Huizhou culture.Ancient Cheng Ka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villages with great potential value for tourism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oday's tourism of Huizhou.However,as a precious historical relic,i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subjected to many serious problems and fallacies.As an ancient village,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eng Ka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old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joint ventures,sub-regional planning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return to tradition and feature building,etc.

Huizhou;cultural heritage;Cheng Kan;protection;tourism development

F592.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2-447X(2012)01-0047-05

2010-11-16

陈文苑(1982-),安徽六安人,黄山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古代文化。

闵 丽(1989-),安徽六安人,黄山学院旅游学院08级学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高 焕

猜你喜欢
古村落徽州旅游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旅游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火焰山下古村落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