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 舒
(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应该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来认识新闻教育,其教育定位绝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应赋予学生国家意识、社会责任、群众观念,使他们能够把个人的能力贡献给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闻人。
在我国,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新闻传媒营造的信息环境已经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一样,成为国家、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环境要素。可以说,新闻教育作为一项培养新闻事业从业者的工作,其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更对促进国家强盛、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新闻教育在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上还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新闻工作鲜明的实践特征,使得诞生于欧美的新闻教育从一开始就充满“实用”色彩:大学新闻院系将为新闻媒体培养直接可用的工作者作为教育目标;一些国家(如英、德等)的新闻媒体还自办“新闻学院”,培养新闻采编人员……这些传统持续至今。
在我国,大学新闻院系是新闻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近年来,面对各类新闻媒体提出的新闻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新闻教育相应地对如何不断改进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专业教育与新闻实践顺畅对接高度重视。尽可能地增强学生从事新闻工作的各种职业技能,“生产”出让新闻机构觉得“好用”的“产品”,这是一种“技能导向”。
在“技能导向”下,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社会实践都紧紧围绕提高专业能力展开,对专业技能的高度重视,客观上挤压了价值教育的空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课报以应付的态度,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忽视了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渗透……
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带来了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于价值观尚不稳定的青年学生来说,也经历了一场观念震荡和价值变迁。
一是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个体本位日渐凸显。市场经济肯定个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青年学生更希望获得自由而不受约束的发展,把实现个人理想放在较高的位置上,于是“无私奉献”“集体主义”逐渐让位于自我价值、个人奋斗,具体的现实目标、物质目标取代了人生理想、价值理想。相当一部分新闻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由做“名记者”取代了做“社会的守望者”即为印证。
二是价值取向上的实用主义和功利色彩加重。对于一些新闻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需要”就是在竞争激烈的传媒就业和考学深造中谋求到自身的位置。于是,在面对道德选择和利益取舍时,有些学生更注重物质利益,甚至是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对待学习、生活。在充满了功利色彩的行为中,应有的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被丢弃了。
三是价值取向的分化趋势明显。在市场条件下,价值主体的生活状态呈现出多样性,这必然带来主体间价值取向的分化。同时,同一主体在不同情境下,价值观也呈现出分化态势。比如,当出现事关民族尊严、国家利益的事件,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通常是国家、集体层面的;但当利益的选择涉及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取舍时,同一主体就会分化出倾向于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体的宏观价值判断和具体的行为选择之间的分化,使得价值教育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大。
西方国家市场化的新闻竞争通常遵循“提供新闻——扩大影响——实现利润——更多地提供新闻——进一步扩大影响——获得更大的利润”的路线。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眼球,一些新闻媒体迎合低级趣味、脱离实际,甚至煽情泛滥、无中生有,信息获取手段更是从跟踪、偷拍不断升级到了窃听、欺骗甚至是恐吓、交易,越来越与社会的文明进程背道而驰,2011年曝光的“窃听门”事件即为例证。我国的新闻实践虽未偏离至此,但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不当行为亦极大地误导了即将入行、价值观尚不稳定的青年学生,比如将企业公关稿当新闻稿编发,不利于广告客户的选题不予通过,拿了“封口费”便撤稿,热衷于根据“网上爆料”编写新闻,标题制作耸人听闻……价值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能仅仅依靠新闻院系或课堂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抵牾会大大降低价值教育的实际效果。
当前,新闻实践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自觉行动开始了价值回归的努力,新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一环,也必须自觉地作出转变,由“技能导向”转为“价值导向”,扶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
所谓新闻教育的“价值导向”,就是在新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确立价值教育的主导和先决地位,通过激励、引导、实践等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基本价值观。
强调新闻教育的“价值导向”,并不是说职业能力不重要。就教育的导向来说,发达国家往往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适时的调整。多种目标并立,是转型期中国新闻教育的现实情况:既要考虑到市场的现实需求、追求效率;又要注重能力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走得更高更远。而从转型期经济、社会、思想领域的大局出发,当前的新闻教育首先应该强调“价值”,强调方向和本质。
新闻教育的“价值导向”囊括了多层次的内涵:“自我价值”肯定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为实现自我价值必须具备的决心和意志力;“社会价值”引导学生尊重、关怀其他社会成员,具有爱国精神,把丰富知识、增强能力立足于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做出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上;“职业价值”强化学生理解新闻事业的特殊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培育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抵制错误价值观的侵蚀,并在实践中多些弘扬正确、积极的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承认多层次价值取向的同时,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追求定向在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价值目标上,从而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价值教育关键在于实效,新闻教育的“价值导向”要落到实处,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建立多元价值与主导价值相协调的理念。首先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这对于凝聚社会思想、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新闻工作中牢牢把握方向意义具有重要意义。过于理想化的价值解释容易使价值目标虚化,降低价值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给予个体价值追求一定的表达和存在空间,同时又要有效地引导个体的价值取向,使主导价值对多元价值形成良好的控制力。
二是运用一种开放的、对话的道德教育方式。要摒弃简单粗放地灌输某种观念的做法,建立一种开放的、对话式的道德教育,注重启发理性思考,充分发挥教师在协商、对话中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对话中实现德行的成长,并具备对各种价值观的判断、选择能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和各种新闻实践的“载道”作用,化解道德教育中的“防备”“逆反”心理,逐步实现道德规范的理性认同和内化。
三是要突出道德的实践能力。美国学者瑞安在总结二战后美国道德教育的得失后提出了五个“E”的新道德教育模式①,即提出了“榜样”(example)、“解释”(explanation)、“劝诫”(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和“体验”(experience)五个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往的道德教育,在榜样、解释、劝诫环节做得多一些,在提供适当的环境,引领受教育者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上做得还很不够。“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新闻教育的“价值导向”要通过社会调查、媒体实践等接触实际、了解社会的活动才能实现深化和内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应该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来认识新闻教育,其教育定位绝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应赋予学生国家意识、社会责任、群众观念,使他们能够把个人的能力贡献给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闻人。
【注释】
① 陈俊珂:《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