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小时:独自一人的奥运全媒体报道——一名《姑苏晚报》全媒体记者的初体验

2012-12-22 15:28王璟晋
中国记者 2012年9期
关键词:姑苏苏州

□ 文/王璟晋

(作者是《姑苏晚报》记者)

七小时时差致使某些伦敦晚间进行的奥运决赛结果与消息,对上午出报的《姑苏晚报》几乎没有时效性可言。而全媒体的新形式,使得原本担心报道时效性差、不如电视直播快的我在这次奥运报道上有了万全之策。

伦敦奥运期间,《姑苏晚报》首次派出全媒体记者赴现场进行报道;首次开通微博平台报道重大赛事;首次利用网络向读者提供视频报道;首次在报纸和微博两个平台与读者全天候交流互动。

作为地方媒体,《姑苏晚报》的主要报道方向是苏州籍奥运健儿的赛事报道。其中,8月8日对女子跆拳道苏州籍运动员吴静钰的夺金报道,是我此次全媒体奥运采访工作中的标志性一天。

微博直播怎么做?

微博直播看似比写稿轻松,实际上,140个字的微博发言限制对记者的语言能力要求更高。微博直播的内容需记者精心选择。除对结果及时通报之外,我更注重对电视上很难体会到的现场气氛、比赛细节和幕后花絮进行直播,注重对伦敦的体会以及与读者互动。

抓独家

8月8日,我对女子跆拳道49公斤级冠军、苏州籍运动员吴静钰的赛事进行采访。从伦敦时间当天上午8点半出发至比赛场馆直至第二日凌晨2点半她坐班车回奥运村,我播发十几条微博进行全程直播。

我用微博即时报道吴的两轮预赛、半决赛和决赛夺冠的消息,完成体育赛事直播中的基本任务。同时,有意识地将直播的重点定在现场气氛与幕后花絮。抓住吴静钰身上的苏州元素做贴近性报道是主要目标,因此在幕后新闻的直播点上也主要突出苏州元素。比如,“吴静钰站在领奖台上找苏州啦啦队”“把金牌挂到苏州体育局局长胸前”“跟我说‘咱们苏州见’”等微博均属独家。

关于花絮的微博报道中最成功的一条是“林丹夺冠后,在看台上的歌星陈奕迅感动落泪”。这条微博其实来得非常偶然。发现陈奕迅后我原本只想拍个照做条小花絮。没想到的是,当林丹夺得金牌后,我将镜头对准陈奕迅时,竟发现他眼中含着泪花。我想都没想就狂摁快门,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事后证明的确只有我一个人抓到了这个新闻点。这条微博发出当天,有近3万条转发和评论,同时也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

使用微博要有度

微博报道虽然弥补时效性不足,但在新闻倾向性方面却较难把握。当使用微博发新闻,尤其是作为微博的认证用户、代表着所在媒体立场发微博时,更不能只顾着抢新闻。

作为江西与江苏共同培养的金牌选手,吴静钰赛后第一时间把金牌挂到苏州体育局局长脖子上,这条新闻其实有一定敏感性。在抓拍到这一画面后,我决定,这条素材不用文字稿来体现,而用微博发布。在该条微博的内容,也仅仅简单对这一过程做客观描述,不加任何评论,因为吴静钰自己的行动已将倾向性展示出来。微博发出后,引起读者强烈反响和争论的只是事件本身,却并没有人针对这条新闻有何异议。这条微博报道较好地处理了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

临场应变才能做好文字专访

由于时差与出版时间问题,我将文字报道的主要方向定在深度稿、分析、言论和独家上,为读者提供电视上看不到的东西。其余因时效性不足而滞后的消息则采取简单处理。

等待吴静钰药检的三小时是获取专访、得到独家应付出的代价,而且等待时可以写稿。而最大的困难正是写稿的硬件,运动员通道口没有电源,因此这三个小时我只能用打字不便的平板电脑来写稿。对于全媒体时代的记者来说,应习惯于用一切可打字的设备,包括手机。

在这三小时内,《从北京到伦敦,吴静钰卫冕之路不轻松》一文既考验记者临场反应能力、又体现记者多年积累。我结合比赛现场和赛后采访,更依仗四年来我对她从辉煌跌入谷底,再从低谷重登顶峰的熟悉了解,最终完成这篇之后被报社评定的好稿。

此外,“积累素材进行选择与归类”一问题也考验记者的应变能力。全媒体记者采访会获取很多素材,怎么用?用在哪里?这就需要记者有个大致规划,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吴静钰教练王志杰赛后打太极拳庆祝这个素材,用在文字稿里可以使稿件更生动;吴静钰寻找看台上的苏州人啦啦队,这个素材用来发微博更能体现价值;吴静钰的秀气,用图片表示会更直观。

摄影:没证件不是怠工的理由

此次图片报道的难度在于,作为非专业摄影记者和非注册记者,我无法进入内场得到最好机位。

然而,没证就不能拍吗?首先只要腿勤,即可在看台上寻找与内场摄影记者不同的视角。其次,因为此次奥组委对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的工作有严格限制,挂着文字记者证的记者不能拍照片和视频,而观众即使拿“长枪短炮”也没关系,这反而使得我自由。

机位并不是好照片的唯一决定因素,主题与角度同样重要。我对吴静钰的比赛过程、庆祝夺冠、颁奖仪式、赛后花絮都做了重点拍摄。一张领奖台上吴静钰双手捧脸的照片将她场下的秀气与场上霸气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小家碧玉的巾帼之风。

二维码:报纸上看视频专访

视频报道中,我的主要方向是做运动员、教练员等人物专访。赛后,我用手机对吴静钰及其教练王志杰、苏州体育局局长分别进行了三段视频采访。这三段视频采访发回报社后,编辑和苏州新闻网沟通,一方面由网站编辑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并制作二维码,另一方面由版面编辑将二维码登在报纸版面上,读者即可通过手机终端扫描二维码而直接在网络上观看视频。

这次采访,我深感自己在后期视频制作中的欠缺。对视频这一环节的初体验很粗糙,这次拍回来的视频都是原版视频,如能经过剪辑、编辑、配音等整合,效果会更好。这方面,也需要记者的学习与培训。

让人兴奋的网站同步

我所有发回的稿件和图片,在见报的同时由网站编辑同步到网络平台,网民们可通过看网站专题或报纸电子版获得吴静钰的全部报道。

从8月8日上午8点半到8月9日凌晨6点半,这一天的工作连续进行了22个小时,但我非常兴奋。原因之一是身为体育记者很享受中国运动员争金夺银的过程与结果;之二则是这种全媒体的工作方式比单一写稿要丰富得多,有新意且不单调。

猜你喜欢
姑苏苏州
姑苏城内话车身
悠悠姑苏情,酥脆“蟹壳黄”
一只猫的周末思考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园林之城——苏州
姑苏好时光
姑苏城外寄乡愁
苏州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