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动—— 评徐希平教授的《李杜诗学与民族文化论稿》

2012-12-18 20:36许世荣
杜甫研究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李杜中华民族民族

许世荣

作者:许世荣,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杜甫研究学刊》副主编,610072。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长期以来,李杜研究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无论是杜诗学之千家注杜、众说纷纭,还是诗仙太白之天马行空、神迹难觅,历代学者有关李杜之研究可谓孜孜以求,深探细掘,成果汗牛充栋,十分丰硕。这对于了解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李杜其人其诗,博大精深,其影响早已突破了时空,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有关认识也会不断深化,研究领域也会不断拓展。徐希平教授长期执教于西南民族大学,对中华丰富的民族文化有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研究,他的《李杜诗学与民族文化论稿》,便是他多年研究心得的结晶。这部大作,在李杜诗歌研究领域,为我们拓展了新的视野,为中国传统诗文化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

综观全书,即可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的学术眼光和功力,虽总题为《李杜诗学与民族文化论稿》,却包含多方面的论题:李杜行迹与文献考辨,李杜与民族文化,李杜诗学与影响。内容广泛,视野广阔,更注重基础性考索与理论性探讨相结合,具体而言,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观点鲜明,论证清楚,通过李杜与多元文化关系的个案解剖展现中华文化发展演变规律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多元一体的格局由来已久,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汇集了多民族的血液与智慧。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中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承愈益关注,相关研究层出不穷。然而,有关民族关系的论述往往或流于总体宏观概述,或具体到某一族群文化特点及其贡献,真正结合汉族著名作家与多民族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凸显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发展创新规律者尚不多见。而这恰恰是本书所特别着力之处。

李杜的成就植根于以儒释道为主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其中也包括了丰厚的多民族文化基因的影响。李杜精神已成为中华和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反过来又对包括多民族在内的中国文化乃至于东方文化都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由此从一个突出的方面具体展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动,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与代表性。作者这一基本观点及其相关的探讨,或许还会促使人们对于当代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思考。更突显出该书积极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学术理论意义。

二、资料丰富,条分缕析,论从史出

在具体论述方面,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解剖,揭示出李杜与民族文化关系的共同点和差异。包容万象的盛唐时代氛围,喜好游历的交游活动等都是其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有利条件,尤其指出民族成分最为复杂、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巴蜀地区特殊环境的深刻影响。巴蜀远离中原,地处西南,这是中国历代民族成分最为复杂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李杜的巴蜀生涯无疑为其认识和了解多民族文化提供了便利。

与此同时,作者又从李白家世、血缘传统等探讨揭示与杜甫不同的特点。作者将现代科学研究手段与传统方法紧密结合,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地辨析梳理,分析排比,论从史出,令人信服。作者讨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与多民族的关系时,注意对其接受多民族文化影响的条件和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分别梳理彼此接受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和特点。按照历史的脉络,详细地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各族诗人对李杜诗歌艺术与人格精神的接受,说明其深刻影响,由此形象地反映汉族著名作家与多民族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得出其结论。

三、不囿陈见,勇于创获

学术研究意在彰往察来,推动文化发展进步,因此须力戒浮华虚空,减少重复因袭。本书充分体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不囿前人陈说,勇于创获而提出己见。其中,在李杜行迹考证、作品文献甄别、词语典章注释等方面自然如此,在思想内容剖析和诗学理论分析等方面同样如此。如有关李杜与民族文化、李杜与道家及道教文化关系方面,对前人有关权威论点予以辨析,依据材料,考论结合,颇多创获。其民族文化涵义亦较为宽泛,不只是狭义的少数民族文化,而是指整个大中华民族文化,更能够反映各种文化融合互补的特点。

除此之外,该书还体现作者治学态度谨严,立论审慎细密,对一些缺乏确凿证据的学术疑点宁付阙如而不作穿凿强解,故而平实通达,较为客观,这也是一种值得指出并在当代学术界加以提倡的精神。

猜你喜欢
李杜中华民族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和李杜合影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走出李杜优劣论的怪圈
——李杜优劣之争研究评述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