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英
作者:万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610072。
1992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恢复了成都历史上人日游草堂活动,并于2009年(己丑年)正月初七“人日”这一天以最庄严最宏大的仪式隆重举行了祭祀诗圣杜甫典礼。这是百年来首次恢复了这一重要人文传统。至此,人日游草堂和祭祀诗圣杜甫的活动便融为一体,成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最为引人注目的重要文化盛典,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国际在线艺术收藏网报道说:“人日游草堂”系列文化活动以弘扬诗歌文化,传承民族经典为使命,形成以纪念诗圣杜甫为核心,群众性诗歌文化活动为主体,结合开展传统春节民俗活动的发展模式,古今交汇,雅俗共赏,在全国“人日”民俗活动中不仅具有独特性、唯一性,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宣传草堂、宣传成都、歌颂友谊、弘扬优秀传统的文化品牌和诗歌盛会,是当今成都最富于传统文化内涵、极具地方特色的节日盛宴。华西都市报也以《中断百年草堂再现人日吟诗祭杜甫》为题写到:“今年杜甫草堂博物馆特意在祭拜诗圣杜甫仪式中断百年之后重新恢复,是对草堂“人日”活动的充实,更是对诗歌文化内涵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此后的每年的祭典当日,草堂内游人如织,人们纷纷驻足于工部祠前,向诗圣杜甫像祭拜献花。“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杜甫草堂柴门前的这幅明代何宇度撰写的楹联成为人们草堂“人日”祭拜诗圣杜甫盛况的最好写照。
人们之所以特别看重“人日”在草堂举行的祭祀诗圣的盛典,与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传统礼仪有着密切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相传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我国旧俗便以阴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晋朝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中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①也就是说,人们在这一天或者剪彩纸,或者镂金箔,制成人形,贴在屏风上、帐幔上,戴在头上。女子制作“华胜”这种饰品相互馈赠,男子则登高吟诗作赋。正月初七“人日”在中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历史,是中国传统的习俗,也是春节系列节日中重要的节日之一。“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它的历史远比清明、端午、中秋等现在大家所熟知的节气更加悠久。“人日”形成于西汉而最盛于南北朝,在隋唐时期已经成为了春正大节。而人日各地风俗也有所不同。广州人俗称“人日”为“众人生日”,人日这天是全家人相聚的重要日子。在老广州心中,这个节日的重要性不亚于除夕、开年。按照古老习俗,这天早饭要吃七种菜(芹菜、芥菜、菠菜、青葱、大蒜等)制成的“七宝羹”和“董天饼”(在露天中煎成)等。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有的地方,人日时,男女老少都要用镑称称量体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关心一下人的身体情况。
而成都人年节习俗中重视“人日庆祷”由来已早。此俗当时是由西汉朝廷向四川作文化辐射影响时传入蜀地。后来在蜀地又自具特色。至迟从盛唐起成都人的人日节庆即很隆重。②这就要从杜甫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高适的深厚情谊谈起。杜甫与高适,青年时代即结下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此一直保持终生。杜甫早年漫游时,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曾与李白高适两位大诗人相遇,同游梁、宋。三位诗人情投意合,结伴而行,饮酒论诗,情同手足。杜甫于大历元年(766)秋曾写下《昔游》,深情回忆三人壮游的情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高适任彭州刺史。同年秋,杜甫颠沛流离,避乱成都。高适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立即作诗《赠杜二拾遗》寄赠杜甫,诗云:“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杜甫非常感念老友的情谊,也赋诗作为酬答《酬高使君相赠》:此诗逐联分答,与高诗句句相应。空房客居,见无诗书可讨。邻友供给,见非取资僧饭。但容听法,则不能设难。未肯载书,亦何处翻经乎。末则谢草《玄》而居作赋,言词人不敢擬经也。③诗中的每一句都是对应高适的赠诗所做的解答。杜甫到成都后不久,暂时借住在离浣花溪不远的一座古寺里。《成都记》中写到草堂寺,在府西七里,寺极宏丽。僧復空居其中,与杜员外居处逼近。④所以高适的赠诗中用了晋代高僧支循与许询在讲经时互不能问难的典故。意思是说,杜甫听经如要穷辩经义,设难相询,则须借助佛家经籍,搜寻阅读。杜甫则回答说自己借住佛院,寺中坐坛讲经,当容我谛听法义,不过听经而已,无意深求辩问。既然如此,故不必寻经遍览,则佛经所喻三年,能许我用以载书。清仇兆鳌云“公初到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为彭州刺史,以诗寄赠,而公酬以此诗也。⑤”以后的岁月里,高适还时常在生活上给予杜甫以关心和支助。这些情况均可在杜诗中找到佐证。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
桑柘叶如雨,飞藿去徘徊。
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
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
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
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才。
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
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
肉食三十万,猎射起黄埃。
隔河忆长眺,青岁已摧颓。
不及少年日,无复故人杯!
赋诗独流涕,乱世想贤才。
有能市骏骨,莫恨少龙媒。
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
吕尚封国邑,傅说已盐梅。
景晏楚山深,水鹤去低回。
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高适改任蜀州刺史,杜甫曾前往看望,分别时依依不舍。上元二年(761年),已年将60的高适遥想远在成都的杜甫,于是题诗《人日寄杜二拾遗》并于上元二年“人日”这天将这首诗寄到成都草堂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诗云: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那时的杜甫也年将50,想起当初在成都短暂的相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杜甫得到此诗,读后珍藏箧底。没有想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四月,高适竟一病不起,逝于寓所。杜甫得知这一消息,悲从中来,作《闻高常侍亡》:“归朝不相见,蜀使忽传亡。虚历金华省,何殊地下郎。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同年,好友严武也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漂泊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来,又离开夔州,沿江东下,流寓湖湘。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正月廿一日这一天,杜甫在湖湘舟中,偶然见到藏于箧中的高适的人日题诗,但高适已逝去数年,睹物思人,杜甫“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于是边吟边落泪作了七古《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
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
锦里春光空烂熳,瑶墀侍臣已冥莫。
潇湘水国傍鼋鼍,鄠杜秋天失雕鹗。
东西南北更堪论,白首扁舟病独存。
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
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
文章曹植波澜阔,服食刘安德业尊。
长笛邻家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
昔人已去,回忆几十年的友情,往事历历在目,怎不令杜甫老泪纵横,就在这一年四月,杜甫病逝于湘江的小船上,走完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这就是传颂千古的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高杜的人日唱和,区别于其他一般的即席酬唱或及时寄赠。它体现出高杜之间诚挚的友情。是古代诗人交谊的最高境界的典范。故受到后人的珍视与推崇。清咸丰四年初(1854年),时任四川学政使的何绍基在果州(今四川南充)办完政务以后,返回成都,正值“人日”临近。何绍基熟知高杜人日唱和的典故,所以在途中拟就一联,而特意宿于郊外,到了人日这天奔赴草堂题写了“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这一名联,以表达对前贤的景仰与追怀。此联一出,文人骚客竞相效仿,于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挥毫泼墨、吟诗作赋,凭吊诗圣,久而久之“人日”游草堂便成了成都本地的一个风俗。每年“人日”这一天成都市民扶老携幼,倾城出动来到草堂凭吊诗圣杜甫。
祭祀诗圣的活动,就现在我们掌握的资料,可以追溯到明代。自宋朝以来,每年文人墨客纷纷来到杜甫草堂祭拜诗圣杜甫,延续到明清时期这一祭祀活动流传得更广。据史料记载,明初明太祖的十一子朱椿受封为蜀王到了成都,当他看到荒废的草堂后,便令兴工重建,并亲作《祭杜子美文》以示祭奠,开启了祭祀杜甫之先河。名儒方孝孺所撰的《草堂碑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况,文中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冬十二月,命臣工更作之,不逾半月而成。中为调以奉祀,庑其左右,而门其前,后为草堂,以存其旧。高杰华敞,皆昔所未有”。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四川巡抚都御使钟藩和四川巡按史姚详也曾倡议重修草堂,并建有专门的房屋让和尚居住于此以侍奉香火和存放祭祀用的礼器。明武宗时曾任大学士的杨延和为此作有《重修工部草堂记》,据其所记草堂左右各建屋三间,东面三间“选释氏之徒居之,以奉祠之香火”,西面三间“则礼神之器舆、延宾之具皆贮焉”。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也曾大规模修葺,并不断保持日常维护,祠内像龛、祠前堂宇皆保存完好。可见明清两代仍保持着祭祀杜甫的习俗。
我们在今天开展祭祀诗圣杜甫的活动已然超越了祭祀的本身内涵,而成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就象现在各地祭祀孔子一样,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城市都举行祭孔仪式和各种形式的孔子纪念活动,祭祀已然成为大家表达对“先贤”的仰慕和追思的一种方式,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成都杜甫草堂“人日”祭拜诗圣杜甫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全市人民节日文化生活,体现了成都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更影响和塑造了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品德。对于弘扬诗圣杜甫积极入世的爱国热忱,倡导其治世理念中和谐、人本的思想精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所彰显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对塑造成都市城市文化形象,而且对构建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乃至培养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都是大有裨益的。诚如首届“人日”祭祀诗圣活动的祭文所言,诗圣杜甫“社会良知,自觉责任,穷达一贯,蔼然天性。人道主义,诚实躬行,一饭不忘,国家人民。”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以最庄严的形式展示了世人对诗圣的高度尊崇,并表达了继承诗圣宏愿,发扬其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博爱精神和济世情怀的坚定信念。正如《郑州日报》一位记者所言:“以祭祀的方式隆重纪念诗圣,这是一种大气的眼界,它对满足人们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需求有益,对一个城市的现在和未来有益。”⑦高杜“人日”唱和的遥远绝响,诗人友谊千古的人情之美,将促使我们在诗歌浸润的幸福生活里,继承并发扬诗圣精神,努力建设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在天府成都这方乐土上实现诗圣杜甫心中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公正社会相融的夙愿。
注释:
①祁和晖《又到人日吟咏时——中华人日节风俗考述》,《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第一期
②(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④⑤(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九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⑥张志烈《祭诗圣杜甫文》,《杜甫研究学刊》2009年第二期
⑦《一种大气的眼界》,《郑州日报》2009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