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竑的杜甫研究

2012-12-18 20:36刘文刚
杜甫研究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

刘文刚

作者:刘文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610064。

唐元竑,字远生,乌程(今浙江吴兴市)人。万历举人。有节义,明亡,不食而死。著有《杜诗攟》。

《杜诗攟》是唐元竑读杜集的随笔。唐元竑对杜甫和杜集非常推崇,但不迷信,故而他的研究多能从实际出发。他的研究也较少框框,因此能研究一些前人未涉及的问题,研究也有自己的心得,较少人云亦云。而随笔的形式又可以使他在表述时充分发挥。这样,《杜诗攟》具有自己的学术特色与价值。

唐元竑往往根据杜甫具体的作品,结合唐代的社会现实和杜甫的生平,研究一些社会现象,一些文学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谈论安史之乱,评论唐玄宗和安禄山:“开元帝固是英才,自郭元振以社稷功坐练兵不振,几死纛下,是后军政一变,几复贞观之初矣。然实内耽逸乐,未尝以身率之则,委任之人宠过而骄,亦思效尤,从令从好,势所必至。且禄山天性鸷悍,严而寡恩,士卒畏之,其一时边功亦非幸致,不如此,何以能作贼耶?”《杜诗攟》卷一,以后略去书名)谈杜甫喜欢在诗中自我称颂:“赠韦左丞诗……至‘纨绔不饿死’一篇,高自标置,抑又甚矣。然终于难撼东入海,西去秦,所谓何天不可非也。当时士子干谒公卿,惯用此法,谓之捭阖。……虽士子恶习,然终是盛世事,盖必海宇右文,公卿下士时始有之。其初始于一二豪杰,急于自见,稍露锋锷,适遇当道,虚怀爱才,倾盖纳交,遂成佳话,于是不安贫贱者群起效之,遂相沿,有傲妄之目。然傲则非妄,妄则非傲。傲者有而不能藏,如瘦人多骨,妄者无而诈为有,如病人浮肿,相去天渊。世人极言傲妄,所谓泾渭不分,故使伪者售而真者绌也。如公有激之言,虽稍不逊,要非妄也。乃其后,妄人竟为当道所厌恶,故杜佑之客至召与食而面数之。甚者如陈少游,杀之矣。致使韦布胆寒,变为称颂功德,胁肩谄笑,以觊余沥,而‘一剑霜寒十四州’,欲改为‘四十’,始许相见,摛词家复何所容其足乎?此可以观世变也。”(卷一)认为杜甫喜欢自我标榜,其目的是用世,是受了时代风尚的影响。对杜甫没有贬斥,也没有掩饰,分析符合实际,深刻而令人信服,使我们对杜甫与社会的关系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研究杜甫和杜甫作品的时候,唐元竑往往对传统的诗歌理论有新的认识,有更深的感悟。他认为杜甫、李白的诗所以超乎一般诗人,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豪气超越一般人。他说:“论诗当以气为主。气之豪,上无过青莲,而少陵直欲过之。观其喜则手足欲旋,闷则发狂大叫,乃至‘新松’、‘恶竹’、‘莺语’、‘花开’等句,虽小景细事,并有一种鸷猛之性溢于言外。而搜其心曲,则青天白日迄于老困没齿无改变。如此人,安得不千古乎!青莲豪而畅。少陵豪而郁,凡其笔端奇恣横溢,皆郁所为也。摩诘天资近道,其见地超乎李、杜,然评者谓其诗高者似禅,下者似僧,终逊李、杜一筹者,以其气平和不能雄耳。”(卷二)这里所谓气,就是感情,是指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强烈关照和感悟,并把它浓烈而真挚地表现在诗中。这样来理解诗的气,理解李白、杜甫的气,具体而新颖。历来论诗都强调真实,唐元竑认为诗贵真。诗真最重要的是情真,以真情写真事,出自天性,不因袭。他说:“诗无妙诀,但贵真耳。愁即真愁,喜即真喜,流自至性,无所因仍,则不待冥搜,自然警策。如《新安吏》诗:‘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婚别》诗:‘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垂老别》诗:‘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无家别》诗:‘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又‘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等语,真觉肠为生断,鬼亦夜哭,然皆得自目击,有类纪事。初非爱其悲切,特撰为此等句也。‘舍弟江南死,家兄塞北亡’,对则工矣,亦有何致。有文无情,事必至此。无病而呻,词家所忌也。”以杜诗为范例,谈诗之真首先是情真,很有新意。文学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没有新的思想,没有独特的感受,即使描写穷形极象,惟妙惟肖,也不能算好作品。唐元竑在明代能有这样的见解,是难得的。唐元竑从禅喻诗谈到诗忌直说。他说:“昔人以诗喻禅,唯然有之。禅家有言,切忌道着。诗非训诂,最嫌直说。即如‘天寒’二语,寻其文句,‘翠袖’、‘修竹’以当绝代姿,并是仙人手中扇耳。着眼仙人当在何处。《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可谓亲切,乃此语殊不为佳,明此者始可与言诗家三昧也。或曰: ‘婉兮娈兮,季女斯饥。非直说乎。’曰:然。叙事贵真,毋论《新安》诸诗,即如‘天寒翠袖薄’,何尝不真。言情贵婉,《新安》诸诗,语虽直叙,原其微旨,盖欲居上位者闻之耳。然此意隐隐字句外,试取数篇读之,无一语显然及此,所谓切忌道着也。若乃‘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便与‘肌理细腻’无异,不为人所称矣。”(卷一)这里所谈的是诗的形象思维的问题。文学作品是用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故思想应隐含在艺术形象之中。如果思想直说,思想也就游离于艺术形象之外,使思想与形象失去了统一,也就大大地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性。唐元竑提倡用艺术形象表达作品的思想,确实抓住了诗歌创作的根本,是非常有见地的。然而,唐元竑的看法有时有点死板膠固。“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其情特真,其意特好,直抒胸臆,千古无有,乃是好诗。唐元竑对赋、比、兴三种创作方法的运用也有很好的见解。他说:“诗之比兴赋,天然有之,下笔自来,不须有意撰造,亦不得截然分别孰兴,孰比,孰赋。多有兴而比,比而兴,比兴而即赋者。妙正在此。有意撰造,即不能佳。如《凤凰台》、《石笋》、《莴苣》诸诗是也。”(卷二)诗人平时应该进行创作方法的研究与培养。而在创作时则应全力进行构思和内容的表达,而不能在此时尚想什么地方应用什么表达方法,这就是所谓得意忘筌的道理。唐元竑在这里所谈的符合创作的实际,符合创作的规律。

唐元竑不仅宏观研究有心得,微观研究也有深入的体会。论杜诗“读书破万卷”的“破”:“‘读书破万卷’,此‘破’字颇难解。犹谚云破财,虽未罄,已经消耗曰破。万卷未必首尾皆诵通,已无不寓目者。此虽夸语,却甚斟酌。”(卷一)言“破”字的含义,言用“破”字的准确,体会精微,确实是独到的见解。谈《望野》诗的艺术也很精彩。他说:“《望野》诗字字如画。‘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但‘鸦’、‘鹤’对举,意已自浓,何必更有所比。”(卷一)谈杜诗用赋法,而诗却具有浓郁的诗意,也是很有见地的。

唐元竑还对关于杜诗的传统的说法或注释提出不同的看法。如关于《前出塞》和《后出塞》诗的写作时间问题。传统的看法多认为是杜甫安史之乱后作于秦州,而唐元竑则认为应是安史之乱前所作。他对此作了详细的考证。他说:“前后出塞诗,公集中最烜赫者,人人诵习。然皆从旧注,乾元时公在秦州思天宝间事而作。更无异说,亦不言大将为谁。独东坡云详味末篇,盖禄山反时,其将校有脱身归国而禄山尽杀其妻子者。姓名不可传,可恨也。坡信具眼,然亦以为乾元后作。盖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皆已有明证,故不疑耳。不知正此是淆讹处。当通前后细参其意。前九首云‘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又‘苟能制侵凌’,又‘何时筑城还’,又‘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又‘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后五首云‘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又‘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又‘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又‘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又‘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又‘将骄益愁思’,累累诸言,咸太平全盛时,乘障备边,拓土俘骨或,或取功名耳。至于大将止忧其骄,何曾一字及叛逆与乱离耶。然则‘坐见幽州骑’二语何谓?曰此乃公先见,假逃将口决其必叛。‘坐见’云者,犹抉眼吴门观越兵之入耳。此诗必作于天宝末年,禄山未叛时无疑。注非也。不然公刚肠疾恶,乾元间笔底每及叛逆,必以蛇豕虎狼叱之,岂有贼骑已长驱河洛而犹称为大将,铺叙边功,且极夸其治军严肃者耶?况追叙前事诗至十四首,而竟无一语及目前,亦断无此体格也。不可不辨。”(卷一)考证详明,说理透彻,《前出塞》和《后出塞》诗为安史之乱前所作无疑,旧注错误。《赠花卿》一首驳斥讽刺花敬定僭用天子礼乐之说,赞同胡元瑞认为花卿乃歌者姓名。他说:“‘锦城丝管’一绝,题云‘赠花卿’。解者谓花敬定僭用天子礼乐,此诗讽也。近世胡元瑞驳之,谓花卿乃歌者姓名偶同耳。或问二说孰是,曰元瑞是也。节度使僭妄,当时诚有之,敬定偏裨也,胡不思至是。然花卿之为敬定,旧注已然,亦不始于用修。如元瑞,真具眼也。且如解者言,题当云‘花卿席上闻乐’,岂得但言赠花卿哉。即如‘成都猛将’一篇,题云‘戏作花卿歌’,盖旁观持论,亦非投赠,与同杯酒接殷勤之欢也。敬定虽骄恣,然一时定乱功高,赏不酬劳,死后血食。 ‘人道我卿绝世无’,虽止赞其勇,意当时蜀人之论必有不同于朝廷者。公虽心是朝廷,篇中极口揄扬,亦未尝没其功也。天子礼乐谈何容易,假使显然僭踰至此,公固一饭不忘君者,尚肯垂涎其酒食,从容宴会,交纳赋诗乎?”(卷二)分析颇中肯綮,对于正确理解《赠花卿》的内容极有好处。唐元竑认为“‘脱身薄尉中,始与捶楚辞’,应该理解为不作薄尉这样的小官,才免去自己被长官的责打。他说:“‘脱身薄尉中,始与捶楚辞’,谓唐时参军薄尉受杖者是。鲍引昌黎诗驳之,非也。诗意了然,不烦他证。此与‘饥鹰侧翅’,‘跨马触热’,下语皆带轻薄。从古豪杰皆取功名于涕唾之间,此亦何足讳且耻。而公固深不满之,亦由其性固然。汉世祖所谓狂奴故态也。”(卷一)从历史事实和文意本身来说明“脱身”二句的含义是脱离作参军和薄尉等小官,从而免受长官责打。唐元竑的辨说至今仍有价值,仍有不少学者至今抱守旧注谬说。

唐元竑对前人改杜诗也有批评和是正。宋明一些人喜欢按自己的想法篡改原作的字句,这是不良的风气。它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使原作失真。其甚者更使原作造成不可解读。杜诗的遭遇也是如此。唐元竑说:“‘风吹沧江树,雨洒石壁来。’‘树’字是‘去’字之误。晦翁创造之,可谓少陵功臣,至‘朝廷烧栈北,鼓角满天东’,初无误字,倘因蜀有漏天之说,遂改‘满’为‘漏’,则‘烧栈’字对‘漏天’亦须为之说始得,岂可使杜句偏枯至此耶?今集中因晦翁语竟改‘满’为‘漏’。又‘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须溪谓‘失’字好,盖据‘云归拥树’例耳。不知在彼则字工,在此则意晦矣。今集中亦竟为‘失’字。其馀妄改未能悉数。昔山谷欲改东坡‘白头’字为‘日头’张文潜以告,坡曰:黄九欲改作‘日’字,我亦无奈他何。吾欲援此语为公叫屈。至如‘新炊间黄粱’改‘闻黄粱’,‘行蚁上枯梨’改‘倒蚁’,‘娟娟细蝶过闲幔’改‘开幔’,‘把君诗过目’改‘过日’,‘因知贫病人须弃,能使韦郎迹也疏’,一小说改上句云‘不知贫病关何事’。改尽如此,九原有知,当亦冁然。”(卷二)朱熹所说系理校,而其余例证皆系妄改。这些批评虽然严厉,但完全是正确的。唐元竑对杜诗也有所批评。如《少年行》批评杜诗意与题不合。他说:“少年行‘老瓦盆’一首,意亦佳,然与题不合,几于失旨,吾无取于此。”(卷二)批评“流落剑三千”辞不达意。他说:“《寄贾严二阁老》诗:‘苍茫城七十,流落剑三千。’梦弼注:剑阁三千余里。是也。洙注引《庄子》‘剑士三千’,非是。但‘剑南’、‘剑北’、‘剑外’字单用皆可,‘剑三千’不可。”(卷一)所批评甚是。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元竑研究杜诗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精神,使得他不被历来注杜和说杜者的牵强附会所蒙蔽,努力体会杜诗的真意,求得杜诗的真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元竑所论,虽未必全得杜意,而刊除附会,涵泳性情,颇能会于意言之外。”(《杜诗攟提要》)这个评论是大致符合实际的。

宋明时评论杜甫的作品,一般只评诗,不评文。唐元竑评诗也评文。评文,是对杜甫研究领域的重要拓展。唐元竑论杜文像论杜诗一样,也往往由对作品的论述而进到对杜甫的论述。论《天狗赋》等,进而认为杜甫性刚负气,颇似陶渊明。他说:“公所进《天狗赋》、《雕赋》在《三大礼赋》之先,皆引以自况。使其见用,风概可想。昔靖节自谓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公仿佛似之。晦翁云:隐士大多负性气,当知儒门自曾子以下,无论隐显,必有一副劲骨。不如是,如何表见千万世耶。独自颜子,其劲骨无从而见之,故仲尼称其好学。比其死也,曰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于时。曾子现在《大学》传。曾子,仲尼尚未许其能好也。《易·乾》曰:自强不息。《坤》曰:厚德载物。刚盖用以自克,岂用克人哉,则圣门所谓学可知矣。”(卷四)进而论述儒者的刚,是用以自励,是自强不息,是好学。这也是对杜甫的刚的诠释。唐元竑还通过分析杜甫的《东西两川说》认为杜甫有经世之才,良吏之才。他说:“《东西两川说》欲分诸羌部落,各自统领,不使羌王得专其命。此论最妙。汉晁贾之策亲王也,尚曰众建诸侯而小其国,况蛮夷乎!至于蛮夷畏汉法治之,诚宜宽大,勿轻扰之。赋敛宜薄,非宽富人,宽富人乃以宽贫人也。观其处分,井井谭兵羌,利弊亦甚悉,岂得谓非良吏才乎。昔人谓右军具经世略,惜为书法所掩。唯公亦然。今人但知其能诗耳。”(卷四)历来人们都沿袭新唐书的说法,认为杜甫喜谈论时事,高而不切。唐元竑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认为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从杜甫的《东西两川说》看,他对时局的认识是清楚的,提出的对策是有力的,具有可操作性,说明杜甫并非不谙政治的夸夸其谈者,而是有政治才能的。唐元竑还通过《皇甫淑妃神道碑》的研究,探讨了唐代的妃子制度和杨贵妃专宠以前宫中后妃的情况.他说:“《皇甫淑妃神道碑》题称‘唐故淑仪赠淑妃皇甫氏’。按,唐因隋制,皇后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开元中,玄宗以一后四妃,本法帝喾,而后妃四星,一为正后。今既立正后,复有四妃,非法。乃于皇后下立惠妃、丽妃、华妃三位以代三夫人,为正一品下。此即不称妃,此武惠妃所以礼秩一同皇后也。今妃卒于开元二十三年,惠妃尚在,应用三妃之号,而制曰‘宜登四妃之列,式旌六行之美,可册赠淑妃’。其后太真亦仍称贵妃,盖复依旧制矣。据碑文,妃薨时年已四十二,而文中云‘上以服事最旧,佳人难得,送药必经于御手,见寝始回于天步’,亦可谓宠幸不衰者。考其时,武惠妃正承恩宠。年亦四十,又未巳亦卒,而太真始进,遂至专宠。其后六宫无复进御,即江妃不得分宫中一席地矣。然则妃死于二十三年,亦不幸之幸乎。”(卷四)考证精详,有裨于史学。

综上所述,《杜诗攟》对杜甫和杜甫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还对相关的唐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学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多有开拓与创新。

《杜诗攟》也有明显的缺陷。首先是见解与判断有明显的错误。杜诗“白鸥没浩荡”本是正确的,而认为不符合句法,反赞成“白鸥波浩荡”。他说:“‘白鸥没浩荡’宋敏求定作‘波’字,极是。东坡说非也。毋论鸥不解没,但‘没浩荡’无此句法。”(卷一)“没”即消失之意,为动词,用“没”字正构成一标准的主谓宾句子。而“波”用在句中,没有谓语,则句不成句矣。苏轼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其次,在论说中大谈命运,宣扬迷信。他说:“《赠郑广文醉时歌》,精妙不必言,事后追考之,颇似一篇挽诗。与其生平历履,句句贴合。公无前知术,何由得此。昔人画龙点睛则飞去,画女子刺心即痛。伎艺到绝处,岂有神灵凭其笔端耶?诗有谶若此,毋怪今人动多忌讳,见贫病老死字,弃去不肯竟读也。然郑之饿死命也,不因公此诗。其千古犹有生色,则实以此诗故,殆难为俗人言。”(卷一)唐元竑生在一个迷信气氛很浓的时代,自己又不得志,故特信命运,也喜欢从命运的角度论杜诗,这些论述在今天看来已非常荒唐,故也就成为他论杜诗的重要瑕疵。第三,版本不好,多受误导,多发谬论。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唐元竑所读殆为黄鹤补注本千家集注杜工部诗版本,本为坊刻,错误较多,一不留神,便跟着误本犯错误。《赠田九判官梁邱》“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认为“春苜蓿”不对“汉嫖姚”,实际上刻本误刻“秦”为“春”。而论文中所引的苏轼议论,其实并非苏轼议论,而是注中的伪东坡《杜诗故实》。如本文前所引,即可作为例证。伪《杜诗故事》本来低劣,引入文中,无论赞成反对其观点,都降低了自己论文的质量。不过这些瑕疵是次要的,无法掩盖他论文重要的价值与光辉。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杜甫改诗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
——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
贫困无田杜太守
绝句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诗对高丽汉诗影响初探
在当代我们如何读杜甫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