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含光的杜律学

2012-12-18 20:36万德敬
杜甫研究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律诗七律唐诗

万德敬

王含光 (1606—1681),一位自称为王维苗裔的诗人,明末清初诗坛俊彦。山西猗氏 (今临猗)人,官至清代河南按察使,“居官清慎,终始如一”。①有《谷口集》传世,《四库全书》未收,现在仅见山西省临猗县图书馆和山西省祁县图书馆两家有收藏,没有单行本。《谷口集》中收录其诗歌499首,另有《猗氏县志》收其《踏阁行》拟古体一首,《山西古代画家传》收其《饯别阴太峰于城外长春寺》七律一首,共计501首。这些诗歌由古体诗与近体诗组成,时人阴太峰云:“(王含光)古法近体,各成机轴,置之建安、大历间,孰轩孰轾?茹古涵今,神明变化。”②由此可见,王含光古、近体兼善。在其近体诗中,五律111首,七律236首,五排2首,七排1首,共计350首,占其诗歌总数的70%。“公工诗,七言近体,擅名一时”, “含光于诗,工七言近体”。③王含光在诗歌创作上对于律诗有一种自觉,并且达到了理论的高度,这个理论成果就是《吟坛辩体》。可以说《吟坛辩体》既是王含光诗学实践的总结,也是中国明末清初文学理论史上的一个丰碑。象王含光这样既有理论建树,又有文学创作的学者型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王含光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与他学唐宗杜分不开的。唐人的诗歌艺术与成就自不待言,而杜诗之于唐诗,俨然北斗之于群星。关于杜律的数量与地位,今人韩成武先生在其《杜诗艺谭》第十章“杜甫律诗章法之研究”中云:“据浦起龙《读杜心解》统计,杜甫平生留诗一千四百五十八首,其中五律六百二十六首,七律一百一十三首 (不包括古今论者所谓‘拗体七律’),律诗约占其全部诗篇的一半。而且,其五律、七律作品,无论思想价值和艺术造诣,均处于律诗的巅峰地位,这是绝大多数文学史家的共识。”④此言得之。本文仅就王含光的律诗,谈谈其宗杜问题。

一、宗杜背景

王含光学唐宗杜有时代的背景。在他去世后三十五年,《全唐诗》编订成书,但是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主要是利用明末清初胡震亨 (1569—1645)所编《唐音统签》和季振宜 (1630—1674)所编《唐诗》的成果。而季、胡二人的唐诗学在王含光时代就已经大行于世了。由此上溯,元代出现辛文房的《唐才子传》,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李攀龙的《唐诗选》以及钟惺、谭元春的《唐诗归》⑤,这说明在元明清三朝,唐诗的地位日渐其隆。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里说“文变染乎世情”,所以说王含光学唐不能仅仅看做是他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时代的思潮。有一位比王含光略晚的唐诗学大家王尧衢 (今江苏苏州人,生活在康雍年间)说:“诗至唐而诸体皆备。唐以后至今,皆本唐诗以为指归。”⑥能够集中代表唐诗的当然是杜甫,另一位比王含光略晚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叶燮 (1627—1703)说得好:“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淡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自甫以后,……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⑦从宋代以后,中国文学史上宗杜大家历历可数。明代中期到清代初期之间的杨慎、王嗣奭、卢世氵隺、沈德潜、朱鹤龄、浦起龙等均是注杜大家。一般而言,唐后历史上每逢动乱的年代,诗人们都会想起杜甫。王含光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宗杜自有其宏大深厚的历史背景。

二、宗杜缘由

王含光作诗学习“诗圣”杜甫,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1、动乱的时代

王含光生逢明清易代之际,亲历兵燹,可谓世极迍邅,文学蓬转。杜甫生活在盛唐转衰的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并且在“安史之乱”中,有被乱军掳入长安且又逃出的经历。这段经历给杜甫的生活增添了一些重要的内容,他为此也有一定数量的诗歌创作,而这些作品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内容上,都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论者以为这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顶峰。王含光也有被掳胁的经历。崇祯十七年 (1644)正月,李自成的武装力量在向北京进发的途中经过临猗县,王含光及其叔父王岩桢被虏至绛州 (今新绛县),逼之纳饷,几蹈不测。经乡人数千匍匐二百里呼救得免。六月,李自成军败,复过县西走,胁王含光叔侄入陕,并准备任职。含光用“毒药毁面,喑不出声”,此事乃缓。后王含光叔侄趁机逃脱,至十月返家。同样被掳至长安的经历一定能够让王含光对杜甫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是王含光学习杜甫的一个重要原因。王含光关于自己这段经历的诗歌有《堡居》二首、《雍州吟》八首等兵乱诗,或五言,或七言,俱是佳构。

2、渊博的家学

王含光有着良好的家学,祖父王国瑚(1554—1634),明万历二十年 (1592)年进士,初授行人。父亲王春桢(1580—1612),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进士,次年授行人司行人。王含光,明崇祯四年辛未 (1631)进士,崇祯六年授行人司行人。王氏家族三世进士出身,并且在明代晚期官行人,由此可以推想这个家族对于明朝一定有着强烈的感情,这也应该是王氏家族忠君思想形成的基础和结果。行人皆长于辞令,这说明王氏家族的语言天赋极佳。王含光的家学有自,也同杜甫相似。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 “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又《赠蜀僧闾丘》云:“吾祖诗冠古。”杜甫的十三代世祖杜预是西晋大司马、研究《春秋左氏传》的著名学者,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朝著名的诗人。所以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心得与境界也是得益于家学。

拥有极好的家学,再加上后天的勤奋,王含光与杜甫二人都是自幼秀出。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王含光“九岁善属文,十岁辩音韵”。从二人的自述我们看到他们在文学上的早慧。王含光“归田后,闭户批阅,自经史百家以至浮屠老子,天文地理,书画医卜,罔不究集精微,考其得失,虽专家不逮也”(王锡钺《伯祖按察公家传》)⑧。二十三年潜心学术,必定淹有古今。这为王含光学习杜甫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条件。

3、仕隐的选择

王含光与杜甫都曾面临过仕与隐的选择。王含光初涉政坛时年28岁,官明代行人司行人,以后历任明代吏部验封司主事、礼部仪制司员外郎,又清朝礼部郎中、吏部考功司郎中、吏部文选司郎中、光禄寺丞、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少卿、河南按察使。杜甫初涉官场时年44岁,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55)十月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之乱”后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晚年在成都被严武保举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样看来王含光的政治生涯比杜甫丰富曲折,官阶也高得多。但是二人都有为官弃官归隐田野林泉的经历,王含光在清顺治十六年己亥致仕,时年54岁。杜甫是在48岁时弃官,“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新唐书·杜甫传》)。因为在生活上有着这种相似的经历,所以王、杜二人在萧散闲逸诗风上也有着相通之处。

三、宗杜表现

1、叠音词的使用

叠音词的妙处是富有情味,让人感到余香满口。今人杨义认为叠字的快感是杜诗的一种语句方式,并引范晞文《对床夜话》说: “双字用于五言,视七言为难,盖一联十字耳,苟轻易放过,则何所取也。老杜虽不以此见工,然亦每加之意焉。观其‘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邀’。不用纳纳,则不足以见乾坤之大;不用行行,则不足以见道路之远。……”⑨杨义认为杜甫律诗的叠字方式有连叠、隔叠、错综叠之分。以此来考察王诗,也有这种有意识的修辞,比如五律中的连叠有“林屋深深见,滩河细细分” (《吴王砦》)。七律中的连叠如“忽过陌头尘滚滚,何来家口挽摇摇”(《秋兴》其三),“飒飒惊风驱野马,戋戋枯草卧天狼”(《秋兴》其四),“蒲柳微霜秋淡淡,蒹葭积水晚苍苍”(《秋日喜阴子见访于王官》)。隔叠与错综叠在王诗中也有例证,七律多于五律。

2、排律和组诗的创作

王含光作有数量较多的排律和组诗。如五排《游西岳》、七律《秋兴》八首、《雍州吟》十首、《杂感》六首等等,不一而足。排律的写作难度较大,“七言排律,作者罕传。即五言排律,亦罕传于中唐以后”。⑩何谓排律?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在句法、用韵、平仄上与古体诗都有区别。其中在句法上,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杜甫是创作排律和组诗的大家。据浦起龙《读杜心解》,杜诗中的排律有五言排律117首,七言排律8首。这样看来,律诗占杜甫诗歌的55%,而排律占律诗的14%,占全部诗歌的7%。“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五律中的《秦州杂诗二十首》是一例。……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律,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11

3、诗史的性质

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已是不刊之论,而王含光的诗学成就也有史诗性。其史诗性的突出表现就是真实地反映了甲申之变,如《桥梓篇》:“甲申寎月都城破,轩辕乘龙三鼎播。鬼车昼叫天日昏,血流成渠尸横卧。……”《堡居》其一曰:“介马冲城过,携家入砦居。露天聊积粟,穴地且藏书。……”其二曰:“寇去城空在,惊魂不可呼。春林巢燕雀,废宅卧狼狐。……”这些诗歌真实地记录了李自成起义时义军洗掠村庄的情景。历来的农民起义军都被封建士大夫诬为“贼寇”,我们不能超越历史条件过高地要求王含光,他自己也有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除了甲申之变,还有一些历史镜头被王含光摄入诗歌,如清代定鼎北京之后所作《己丑闻里中乱起》。王含光的这些诗歌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史料,他把历史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同时还具有了证史、补史的功能。

4、借“诗圣”之题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大家都有借题创作的历史,比如李白、杜甫、王维、李贺等,拟作也是文学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在王含光之前的借题创作,都是借古乐府之题,没有借近体诗题目的。所以说,借用律诗题目,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崭新的现象,这个现象目前仅见于王含光。借题创作需要作者逞才使气,在限制中显示作者的本领。借用杜甫诗题,是王含光宗杜的一个表现,也是其境界的一种追求。前面所讲王含光仿杜诗作《秋兴》,可谓香象渡河。又有《早朝》,亦是仿杜,其诗曰: “严霄高阁漏初稀,洞案炉烟护紫微。日月双扶龙衮出,旌旗齐作凤仪飞。欣随拜舞同鸣佩,俨见忧勤在拱衣。世列清班惭献纳,愿编金鉴报黄扉。”诗题显然借用杜甫等人的《早朝》12,这是诗人在生活中遇到了与古人相同的创作题材,激发了创作灵感。又如其《三月久旱夜坐闻雨志喜》,借用了杜甫的《春夜喜雨》。诸如此类,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借题是隔代而和。

王含光作有《秋兴》八首,诗题下自注曰“庚子作”。据宁新杰先生《王含光年表》,《秋兴》八首作于顺治十七年庚子 (1660)秋,公时年55岁。

仇兆鳌注杜甫《秋兴》八首引钱谦益笺注曰:“潘岳有《秋兴赋》,遂以名篇。”又引清朝吴见思《杜诗论文》说:“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13杜甫的《秋兴》八首观者向来评价极高,如仇兆鳌引黄生《杜工部诗说》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14马茂元先生以为:“《秋兴》,因秋而发兴。此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写遭逢兵乱,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于凄清哀怨之中,具有沉雄博丽的意境。八首脉络贯通,首尾呼应,组织严密,格律精工,是杜甫晚年律体诗的代表作。”15后人虽极力推崇,却因望而生畏而无人敢于问津此题,王含光是大胆模拟杜甫《秋兴》的第一人。

5、用“诗圣”之典

王含光诗中有些句子以杜甫为典,如《雍州吟》其七“少陵莫漫吞声哭,蜀驭西旋自盛唐”,典实来自杜甫《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又王含光《秋兴》其一“应知发短不胜簪”句,化用杜甫《春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送阴太峰归里》“抗言刘向功名薄,去国虞卿心事闲”,化用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还有一类是使用杜甫用过的典故,比如《汉书·郑崇传》:“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诤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后代以此美称谏官。杜甫有诗《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京兆空柳色,尚书无履声。”王含光《秋兴》八首其七: “曳履郑崇心似水。”

关于杜甫律诗的成就,杜甫自己曾自豪地说: “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王含光宗杜在诗歌气象、格调上确实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吟坛辩体》云:“七言律始于唐,故诗家谓之近体。而名以律者,为其严整难犯也。”应该说,王含光对于律诗的这种观点代表了明清之际那个时代的诗学观念,比如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凡例》中说:“谓之律者,如法律森严,一字不可苟且也。”今人韩成武先生认为,“杜甫对近体诗声律的建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探索出一种新型的五言拗救句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变格律句’;二是创制了一种新型的七言拗救句式;即后人所说的‘丁卯句法’;三是使七律这种诗体得以成熟。”16王含光在《吟坛辩体》里面把唐诗分正、变、拗三体,引证多用杜诗。但他不同意胡仔认为拗体出于杜甫的说法,同时大胆地指出杜律在拗救上也有“尺璧之瑕”。王含光指出杜律之瑕并非妄语,因为他对于杜诗的版本非常熟悉,同时他的诗学造诣也达到了一个极致。王含光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杜诗,宗杜不惟杜,这种科学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王含光在律诗上因为自己诗学的自觉与锤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文学史上对他的研究却是一片空白,从清代王夫之等人的《清诗话》,到建国以后诸多的文学通史与明清断代文学史著作,抑或傅如一主编《山西文学史》、《山西文学大系》等地方文学史专书都没有给予王含光一席之地。山西省临猗县地方志办退下来的宁新杰老先生和同仁们近年来孜孜不倦地投入了王含光研究,这是值得肯定的。今天应该给予王含光以应有的历史评价了。因为对于王含光的研究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深化细化河东文化研究,二是充实丰富中国明清文学史,三是拓展杜甫诗学的范畴和领域。具备了这三种研究意义,王含光的研究就提到日程上来了。

注释:

①②③ 宁新杰主编《王含光诗学初探》,山西出版集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附录二第21页。

④ 韩成武《杜诗艺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版,第140页。

⑤ 关于唐诗在明代的传播接受情况,可参查清华《明代唐诗接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⑥ 清王尧衢注,单小青、詹福瑞点校《唐诗合解笺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凡例,第3页。

⑦ 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⑧ 宁新杰主编《王含光诗学初探》,山西出版集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附录一第4页。

⑨ 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800页。

⑩ 清王尧衢注,单小青、詹福瑞点校《唐诗合解笺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56页。

1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页。

12 杜甫、王维、贾至、岑参同题唱和所作诗题为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贾至《早朝大明宫》、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13 14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84页。

15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5页。

16 韩成武《杜诗艺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猜你喜欢
律诗七律唐诗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律诗的开合结构
七律六首(新韵)
工而能变方有味——浅谈律诗的对仗
唐诗赏读
七律三首
七律·中国航天日感怀
七律·“五老”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