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美姬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 梅州 514015)
岭南客粤闽方言词汇的地理文化例释*
温美姬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 梅州 514015)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而这些经验和知识通过词义凝聚在语言中,并通过语言的使用得以代代相传。方言词汇中蕴蓄了丰富的本土自然环境知识和传统文化内容,不同的方言表现出不同地域和群体的文化特征。岭南三大方言群体,所处地域不同,从其语言词汇系统中,可以发现不同方言区的地域文化特征,客家话词汇凸现了客家民系历史上的山地文化,粤方言词汇则显示了江河文化,而潮汕话则明显可以看出与海相关的文化特质。
客家话;潮汕话;粤方言;地理类词语;地理文化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地域的方言,往往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体现了不同特质的文化内涵。客家话、潮汕话、粤方言是广东的三大方言。三种方言与三种不同地域的语言群体相联系,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一特点在三大方言的词汇中得到了突出的展现。本文拟以地理环境类词语为例,分析三大方言词汇所蕴含的不同的地域文化现象。其中,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潮汕话以潮州话为代表,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需要时,方言材料标国际音标,声调标调类,1~8代表古代八调阴平~阳入(广州话有的调类今分两类,分别用A、B表示)。有音无字的用“□”表示。
在地理文化上,客家话体现出来的是山地文化。这一点在客家话词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客家话中与“山”有关的词语很多,这正好符合客家话在地理分布上的特征——分布在山区。这类词语很丰富,就“地理位置”收词来看(材料主要引自《梅县方言词典》[1],音系据《汉语方言词汇》[2]),就有几十个,有的与普通话说法相同,如:山、山腰、山脚下、山涧、山沟、山窝、山顶、山峰、山寨、山中、山上、山崩、深山、山区。更多的是与普通话说法有差异的词语:
山溪:山间的溪水。
山坑:相当于普通话的“山沟”,山间的流水沟。
山坳:山腰低洼的地方。
山塘:山间蓄水的池塘。
山坑田:山里的水田。
山田:山上的田。
山岩:相当于“山崖”。山的陡立的侧面。
山窿:山洞。
山坪:山间平地。
尖山岽(崠):山顶。
山磡:山崖。
山旮旯:偏僻的山区。
山沟旯里:指偏僻的山区。
山肚欸:山里面。
树山:栽着树木的山。
横排:两山之间的平地。
岭岗:山冈。
矮屻(岌)冈:小山冈‖岌,方言字。下同。
屻(岌)冈:山冈。
屻(岌)头:山顶。
软坳:起伏的山峦。
□[ŋam56]:将滑坡的山石
埂上:山腰低洼的地方。
山底下:山的靠近平地的地方
山背:山那边(山坡背阴的一面)。
山前:山坡向阳的一面。
山个南片:山的南面。
山个东片:山的东面。
山个西片:山的西面。
山个北片:山的北面。
还产生了一些特殊的称谓、名称:
山巴佬:贬称乡下人。
大山牯:指少见世面的人,也叫“山巴佬”。
山牯:指见识不广的男人;贬称乡下人。
山牯佬:对山里人的贱称。
山精山怪:贬称乡下人。
山精:戏称乡下人。
半山福:本地称既讲客家话又讲闽语的双语区的人。“福”为“福佬”的贬称。
三山国王:山民的保护神。
以上是关于人、神的称谓。以下是关于动植物等的名称:
山竹:竹子的一种,专作钓竿用。
山藤:生长在山上的各类藤的总称。
山鸡:野鸡。
山猪:野猪。
一些与“山”有关的词语还产生了借代义、比喻义词语。例如:
山:边远、偏僻、闭塞、很多山(“山”是形容词)。
还山:送葬的俗称。
并壁山:靠山。
后壁山:靠山。
逻山脚:悄悄到别人家里探听情况。
爬山蹶屻(岌):攀登山崖峭壁,比喻十分劳苦。
过山过水:比喻路途遥远。
包山塞海:形容贪婪,恨不得所要的东西能把山都包住,把海都填满。
徛山莫徛水:原意是宁可站在山上也别站在水里,比喻危险。
欺山莫欺水:表示不要看轻表面上看去柔弱的人,也许这种人更可畏。
隔山嫁:嫁给出门在外的人。
隔山娶妻:侨胞托水客在家乡物色妻子并给他带出。
以上词语中的“屻(岌)”、“岽(崠)”、“岩”几个词值得特别注意,因为它们在别的方言区罕见:
1.屻(岌)(音 i n56):山冈。
“屻”来源于古代,原义是“山高貌”。《集韵》震韵而振切:“屻,山高貌。”今指“山冈”,例如:矮 ~ 冈(小山冈)、~冈(山冈)、~头(山顶)。字又作“岃”,因为雕刻等原因,字形变为“”,多见于客家地名,如《梅州市地名志》[3]就有“官~、赤~岗、天字~、教子~、步岗~、曾荣~、大墓~、大~”等。又进一步发展,变成“岌”(与普通话中“岌岌可危”之“岌”同形了)。如梅州市的“赤岌岗”,另还有“九墩岌”。
2.岽(崠)(音 t uŋ56):山脊。
“岽(崠)”指“山脊”古已有之(《集韵》“崠……一曰山脊”),今客家方言把它传承下来。同时用它来指“屋脊”(“屋岽(崠)”),这是周围多山脊导致的类比结果。
3.岩:悬崖突出。
“岩”是指岩石,由于山区岩石多,并且形成突出悬崖,所以产生了“悬崖突出”的意义。
与上相关的还有“湖”,指“小水坑”和“积水洼地”,这显然是因为客家山区没有真正的“大湖”,所以才可叫“小水坑”和“积水洼地”为“湖”。
类似的例子在客家熟语中是大量的,例如:
眼大不见山:比喻粗心大意,连眼前之物也看不见。
看山倒樵,看菜傍饭:倒樵,砍树。傍饭,下饭。比喻从实际出发,看待和处理问题。
摸目上山——唔知高低:摸目,瞎子。瞎子爬山,看不见地势的高低,比喻不懂事理。
一山更有一山高:比喻天外有天,强中更有强中手。
一斗转唐山:唐山,华侨称祖国或祖籍地。原意为在海外发了财,就回家乡。引申为一下子发了大财。
半山屻(岌)上作缺——堵坳:赌拗,“堵”谐“赌”。
半山屻(岌)上丢佛欸——废神:费神,“废”谐“费”。
点火上山——照屻(岌):“照屻(岃)”谐“照应”,多指财物上的关照。
靠山莫枉樵,近井莫枉水:靠山莫浪费柴,近井莫浪费水。
山上点火把——照屻(岌):“照屻(岌)”谐“照应”。
山冈上滚佛欸——辗神:“辗神”谐“赞成”。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山顶起云有雨下,山腰起去没有雨。
这类词语不少,它反映了客家地区的地理特点是多山少水(客家谚语将此描述成“八山一水一分田”,并有谚曰:“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客家话又叫“山话”(李新魁[4]478),为什么客家民歌叫“山歌”,为什么客家守护神叫“三山国王”,为什么客家人叫“山居之民”(清杨澜《临汀汇考》:“瘠土沙土皆可种(暑芋),一亩之地可收十余担,山居之民以此代饭,可省半岁之粮”)、“山人”(客家山歌:“山间山田荫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半山客”(潮客交接处潮洲人称客家人)等诸多问题①从文化上说,客家文化可以说是“山居稻作”文化,参见温美姬《从客家方言词汇看客家“山居稻作”文化》(《客家研究辑刊》2000年第1期)。。
潮汕地处我国东南丘陵的边缘,地势自北西北向南、东南倾斜。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和海岸地貌等,沿海还有126个岛屿。平原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其中连片分布的3000多平方公里,划分为韩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练江平原、黄冈河平原、龙江平原5个部分。此外,达濠、南澳、惠来狮石湖等地有小片的海积平原。(据《潮网》chaonet.net)总的来说,潮汕地区主要的地形特征是濒海平原,这一特征形成了潮汕方言词汇中的海渔文化。这在方言词汇上有鲜明的反映,特别是与海有关的词语非常多,例如(例子主要引自《潮州方言词汇》[5],音系据《汉语方言词汇》[2]):
海引:海浪。
海墘(舷):海滨。
咸水:海水。
咸水塍:靠海水灌溉的稻田。
咸草坪:长咸草的海泥滩。
盐庭:盐田,灌入海水晒干成盐的场地。
流□([kho3]):潮退。
流□([t~ı6]):潮涨。
水□([t~ı6]):潮涨。
水大:潮涨。
咸水喉干食:咸水口渴的时候才吃(不得已的事,情势所迫的)。
□([thuŋ2])海:填海。
海蟹:螃蟹。
蠞:一种梭形的小蟹。(据李如龙[6]289“蠞”为海中所产梭子蟹。该词是古语词。《集韵》:“蠞,昨结切,虫名,海蟹也。”)
蟹笑蠞无糕:蟹取笑梭子蟹没蟹黄(本身短处不自知,反用以讥笑别人)。
魧([haŋ1])鱼:一种海鱼,即魟鱼。
鲑:腌渍成酱状的海味。
海鹅:鸿雁。
花狮:墨鱼。
厚弥:一种体形较小的墨鱼。
金龙鱼:石首鱼。
徕哥:一种鳞很小的鱼。
鞋底鱼:比目鱼。
带柳鱼:带鱼。
水鱼:蠔(牡蛎)的别称。
蚶:蚶子。
蚶壳钱:蚶子壳。
值得注意的有几点:一是“鸿雁”叫“海鹅”,螃蟹叫“海蟹”,这是根据它们的生存环境命名的。二是海水叫“咸水”,靠海水灌溉的稻田叫“咸水塍”,长咸草的海泥滩叫“咸草坪”,灌入海水晒干成盐的场地叫“盐庭”,这体现了对海水的了解;三是各种不少海洋物产有方言土语的叫法,例如“鲑(腌渍成酱状的海味)”、“花狮(墨鱼)”、“厚弥(一种体形较小的墨鱼)”、“金龙鱼(石首鱼)”、“鞋底鱼(比目鱼)”、“带柳鱼(带鱼)”、“水鱼(蠔)”、“蚶壳钱(蚶子壳)”,这说明潮汕人对海洋物产很熟悉,而且观察细致,命名时抓住了它们的特征。
像这类例子,在潮汕生物类词语中还有不少,因为潮汕地区濒临大海,得海之利,海洋资源极其丰富,潮汕海区已知和已鉴定鱼类就有471种,虾蟹类17种,贝类30多种,藻类近20种,[7]有关的名称自然不少。例如(根据潮网chaonet.net):
桑田膏蟹:甲壳类海产品。学名锯绿青蟹。
扇贝:海产双壳贝类。属瓣鳃网,扇贝科。
干贝:扇贝的闭壳肌发达,干制的闭壳肌称“干贝”。
大蚝:贝壳类海产品。又称水生,学名牡蛎,潮汕沿海养殖的品种有近江牡蛎、长牡蛎和褶牡蛎等3种。
大澳珠蚶:壳类海产品,学名泥蚶,属瓣鳃网、蚶科。
薄壳:学名寻氏肌蛤。贝类海产品,因壳薄故名。
花蛤:贝壳类海产品,又称花蚶,学名菲律宾蛤仔。
黄雀鱼:海洋鱼类,又称薄雀,学名黄鲫。
巴浪鱼:海洋鱼类,鲈形目,体呈纺锤形,稍侧扁,被小圆鳞,侧线直线部位被棱鳞。
鹿囝鱼:海洋鱼类,是学名绒纹单角鲀、丝鳍单角鲀、叉尾单角鲀、黄鳍马面鲀、绿鳍马面鲀等各种鱼的总称。为鳞鲀科、单角鲀亚科,单角鲀属和马面鲀属。
龙虾:甲壳类海产品,是海产名贵虾类中最大的一种。
虾婆:甲壳类海产品,又称琵琶虾,学名多毛扇虾。
虾姑:甲壳类海产品,又称螳螂虾,学名虾姑。
响螺:贝壳类海产品,学名长辛螺,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渔民常用其壳作吹号,声音宏亮,故有响螺之称。
澎菜:藻类海产品。学名紫菜,属原红藻网,红毛藻科。
甚至在潮汕熟语中也很常见,例如:[7]
欲食好鱼马鲛鲳,欲看好戏《苏六娘》:马鲛鲳是指马鲛鱼和鲳鱼,均为潮汕沿海海产品《苏六娘》为潮汕地区的传统剧目。把好鱼和好戏相提并论,以好比好,突出潮人喜食海鲜的习惯。
卖田卖地买鲳鱼鼻:以夸张手法极言潮人特别爱吃鲳鱼头,突出了鲳鱼头的美味。
马鲛嘴硬骨酥:马鲛鱼嘴部硬而骨头脆,常用来比喻人的嘴硬骨软。
年夜尖头冬节乌:尖头是江海交汇的一种鱼,乌是指乌鱼,一种淡水养殖鱼,在冬至到年关,这两种鱼最肥美。
夜昏东,眠起北,赤棕鱼,鲜薄壳:农历六七月至九月,傍晚刮东风,早晨刮北风的季节,便是赤棕鱼(黄鲷)和薄壳当令的季节。
六月薄壳——假大头:薄壳、大头都是贝类。薄壳生长在江河的入海口,农历六月时,生长得最为饱满。此处比喻为人好出风头。
七月初七婆囝生,新出徕哥甜过虾:农历七月初七是“公婆母”(小孩保护神,也称床婆母)生日,小孩还未出花园的均要在这一天拜公婆母,这个时候,徕哥鱼(长蛇鲻鱼)刚刚赶上汛期,鱼肉鲜嫩甘美,比虾肉还香甜。
九月初三,十月初四,螺囝相撞,鱼虾相挤:农历九月、十月是小海螺和鱼虾的旺季,相撞、相挤均言其多。
生食虾,熟食螺:虾可以生吃,而海螺则一定要煮熟后才能吃。
大麦黄,金龙鱼,上饭床(餐桌):意为大麦成熟的季节,便是盛产黄花鱼的时候。
食蠞试身份:蠞是蟹类的一种,壳的两端成锥状,大足瘦长,潮人喜用生蠞腌制生食,味极鲜美,但肠胃不好的人吃了易引起腹泻。所以要不要食蠞,应根据个人的条件而定,才不会出大问题。此处用来劝戒人们凡事均要量力而为,切不可鲁莽行事。
以上这些熟语都是饮食类熟语,体现了潮汕人靠海食海的饮食特征,也展示了潮汕话词汇中的海渔文化。
另外,潮汕地名词语也有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埭”([to6])(如澄海有“埭头”、“埭尾”),义为拦潮土坎。反映了潮汕濒海的地理特点。再比如“汕”(“汕头”、“汕尾”)。《尔雅》:“罩谓之汕”,“汕”字原义是一种捕鱼的方法,即浅海滩上立柱围网以捕鱼,叫做“栅箔”。[8]134-135
可以看出,潮汕方言词汇里包含了海渔文化内涵。
粤方言的的中心区域是广府地区。广府地区位于珠江流域,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珠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水量丰富。与此相应,广府地区的粤方言词汇体现出明显的江河文化(含相关的“水”文化)特色,这从方言中的地理名词可以看出,例如(例子主要引自《广州方言词典》[9],音系据《汉语方言词汇》[2]):
滘:①小河的拐弯处。②多用做地名。《集韵》作“漖”,效韵居效切:“水也。”
涌:引河水的渠道,相当于小河,也可以行船‖俗借字。本字为“潼”,《广韵》锺韵尺容切:“河潼。”
涌滘:小河湾,涌水的转弯处。
水涌:河的分支,小河沟,水网地区的交通线,可行驶小船。
“滘”是方言字,指小河湾,多用作地名“涌”是借用字,所指相当于小河。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广府地区的地理特征。与此类似的是“氹”:
氹:小坑,小池子‖俗字。
低氹:洼地,浅坑。
泥氹:泥潭。
湴氹:泥坑。
水氹:①水坑,小水洼。②比喻危险、恶果。
“氹”是广府人创造的方言字,清代就已经出现。钮琇《觚剩·语字之异》:“粤中语少正音,书多俗字。如……蓄水之地为氹……”(《汉语大词典》[10]5卷896页)。在现在的广府粤方言里使用颇多,很具地方特色,反映了河网交织地区水洼水坑密布的地理特点。
由于处在河网密布的水乡,自然河堤、码头众多,以下词语有体现:
圩膊:堤岸‖也叫“基膊”。‖圩,俗字。
基圩:沿江边筑的堤坝,用以防洪水。
矶:小码头。
步:码头。
步头:小码头,有石级上下,泊小船用。
水步:小河边的上下货物时用的小码头,多在店铺的后门外。
在农田、土地上,则形成了“潮田”、“浮田”、“潬田”等有地方特色的词语:
潮田:有河水相通的水田。
浮田:即蕹菜塘,是种蕹菜之处,用篾编成随水上下。
圩田:水边的用坝围起来的沙田。
潬田:近水的沙田。
潬:水边的沙(泥)地。潬,《广韵》旱韵徒旱切:“水中沙为潬。”
沙潬:水中沙洲逐渐成为可种植水草的沙地,叫“沙潬”。再经过多年始成为沙田,可以种稻。
基:河堤围着的土地。
湾:水流弯曲的地方,多用作地名。
相关的例子还如:
水蕹:水中种的蕹菜(与“旱蕹”有别)。
水鸭:一种野鸭,比家鸭略小,会飞,以蚬为食,食之滋阴,又名“蚬鸭”。
水□([t∫hat7A]):一种水兽,生活在水边,捕食鱼类。
水曱甴:一种水虫,黑色,形如蟑螂,可以煮食‖也叫“龙虱”。曱甴,俗字。
水铰剪:在水塘面滑行的长肢虫,形似剪刀,故名。
水老鼠:在船上作案的小偷。
水鸡:旧时指船上妓女。
水客:①来往国内外、省内外,替人带钱物以赚取酬金为生者。②在河道上贩运货物、做买卖的流动商人。
以上是几个词语与植物、动物和从事专门活动的人物有关,同样体现了河网地带的水乡特色。
由于生活在河流众多的水乡,广府人对与“水”有关的环境相当熟悉,“水”及相关词语产生了引伸义,例如:
水汪:(人)不可靠,不成器,不负责任。
水皮:①没学问,没本事。②品质劣,差劲。
醒水:①警觉,觉察。②灵活,活泛。
通水:①考试作弊,传小抄。②串通,通风报信。
水尾:捞便宜的机会已过。
水尾野:最次的货,卖剩的货。
水流柴:木柴中最贱者。借喻身世漂泊无定、无依靠的人。
捞水尾:捞不到便宜,只拣到剩货。
捞静水:一人独占便宜。
捞头水:占先,先得便宜。
逆水货:难卖出去的货。
水鬼人情:白做的人情,不值得做的人情。
水蛇腰:形容女人的腰。
水蟹:①一种螃蟹,肉少,不好吃。②办事马马虎虎,靠不住。③指便宜货,便宜之事。
其中非常有地方特色的是,用“水”来形容环境、形势:
水紧:黑话。风声紧,坏事。(另外还有“水流急”和“缺钱,手头紧”两义)
水色:①风声,形势。②“秋色”内容之一。
睇水色:看形势。
睇水:把风、放风;看风声。
水乌月黑:形容夜里很黑,看不见路。
水静河飞:形容冷冷清清‖原应是“水尽鹅飞”,口语音发生音变。
用“水”指钱财,更具地方特色:
水头:指钱钞。
水紧:缺钱,手头紧。(另外还有“水流急”和“风声紧,坏事”两义)
傍水:拿钱来。向人家要钱的粗俗说法。
回水:退钱。
抽水:抽头,打牌时,胜者抽些钱出来请客又指赌徒聚赌时抽钱给赌头。
扑水:借钱,想办法张罗钱。
由于“水”能指钱财,所以广府人喜湿忌“干”,这形成了一些避讳词,例如猪肝说“猪润”(方言字作“”),夹肥肉的腊猪肝则叫“金银润”,指扁担的“担竿”也改说“担润”。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
水路:路程,包括陆路。
水脚:旧时水陆的路费、运费。
水货:走私货、冒牌货。
水过鸭背:形容学习漫不经心,没有留下一点印象,左耳入、右耳出。
顺风顺水:形容一路顺风(用于送别时)。
水汪汪:比喻事情不落实,没有结果,希望渺茫。
水洗都唔清: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纸水:币值。
掠水: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钱财。
度水:指要钱或借钱。
猪笼入水:比喻钱财从多方面进来。
还有几个词很值得分析:一是“借艇割禾”(借小艇割稻子,引伸指借别人的条件谋私利)体现了水乡农业特色;二是“外江佬”(指外地人特别是广东省以北的外省人),体现了广府人生存地域(沿珠江流域的水乡),并以之观照外地人的生存地域(以为外地人和他们一样,也是沿江居住,所以称为“外江佬”);三是“拍拖”(谈恋爱,本指拖轮并排拖带船只,这里比喻恋人并肩而行)、“拖友”(指恋人)、“甩拖”(恋爱关系破裂)、“斩缆”(并排拖带的船只砍断缆绳则分开,比喻恋爱关系决绝、断然分手),这几个词用船比喻恋爱关系,体现了河网密集地区的交通特色。类似的例子还有部分熟语,如:
烂船都重有(也还有)三斤钉:近似北方谚语“饿死的骆驼比马大”。以船为喻,有地方特色。
小心驶得万年船:办事小心可长保无虞。
一竹篙打沉一船人:喻不加区分地贬斥所有有关的人。
[1]黄雪贞.梅县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梅州市地名委员会.梅州市地名志[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
[4]李新魁.广东的方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5]蔡俊明.潮州方言词汇[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1.
[6]李如龙.闽方言的特征词[M]∥李如龙: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7]纪雪芬.从潮汕俗语看潮汕的饮食文化[D].梅州:嘉应学院中文系,2008.
[8]王永鑫.潮汕方言俗语[M].香港: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
[9]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0]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11]温美姬.从客家方言词汇看客家“山居稻作”文化[J].客家研究辑刊,2000,(1).
Geographical Culture Phenomena Embedded in Vocabulary of Three Main Dialects in Lingnan Area
WEN Mei-ji
Institute of Hakka,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514015,China
The dialect is the cultural carrier.We may sneak a peek at the culture from dialect.This paper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cuture from vocabulary of Hakka Dialects,Chaoshan Dialects and Yue Dialects.The study shows,there is the cuture of hill in Hakka dialects'vocabulary and the cuture of sea in Chaoshan dialects'vocabulary and the cuture of river in Yue dialects'vocabulary.
Hakka dialects;Chaoshan dialects;Yue dialects;vocabulary of geography;geographical cuture
H17
A
1000-5072(2012)07-0074-07
2012-00-00
温美姬(1973—),女,江西吉安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和方言古语词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客家话、潮汕话、粤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以梅县话、潮州话、广州话为重点》(批准号:11YJA740098);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梅州客家方言研究》(批准号:06JDXM008);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招标项目《梅州方言与客家历史文化研究》(批准号:11KYT11);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项目《客家话、潮汕话、粤方言词汇比较》(粤财教[2011]431号)。
* 本文承温昌衍教授提供有关调查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见。谨表谢意。
[责任编辑 范俊军 责任校对 王 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