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对收入假说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探析

2012-12-16 11:39于淑波谷文博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棘轮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于淑波,谷文博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一、引 言

消费需求相比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依靠投资、出口等手段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而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消费不足是造成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式和特点,找出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偏低的因素,对于解决消费不足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消费领域,国外学者创立了多种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水平主要由当期的绝对收入决定;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而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杜森贝利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与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共同决定消费[1]。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杜森贝利认为,消费有“不可逆性”,即人们的消费水平会因收入水平的上升而提高,但由于消费的“惯性”,当人们收入水平下降时,消费水平的下降不会像收入增加时消费的增加幅度那样大,即消费者会受到自己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存在“棘轮效应”。另一方面,杜森贝利认为,消费水平不仅受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的影响,还与周围人们的消费水平有关,即周围消费环境对其有正的“示范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消费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消费市场已经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农村居民的消费不仅仅取决于现期收入和消费习惯等,同时还会受到过去收入和消费习惯及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示范性影响。本文基于相对收入假说理论,通过分析城镇居民消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联动效应,分别研究相对收入假说构架下农村居民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正逐步提高,2010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1978年增长了659.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90年的585元增长到2010年的4382元,增长7.49倍。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同城镇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990-2010年期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绝对数偏低,不到城镇居民总消费的一半,仅占30%左右。农村居民消费率不仅偏低而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为30.0%,而到了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已经下降到7.8%。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这使得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进一步削弱了农村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市场乃至整个消费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已经呈现出新的特征,消费结构已经显现出升级趋势。在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中食品、衣着等维持基本生活消费的支出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的份额下降,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比重逐年增加。虽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食品等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是从消费结构变动幅度上看,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较小。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生存消费所占比例依然偏高。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依然偏高,两者之间保持较大差距。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1978年是67.7%,而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1%,比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5.7%高5.4个百分点[2]。

(三)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它不仅受消费者自身的生理及心理需要、消费动机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传统观念﹑现实环境﹑经济趋势等的制约。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有如下几个特点:(1)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心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传统美德,因此,勤俭节约也就成为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消费的首要原则。(2)偏重于远期消费心理。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收入不稳定、医疗养老及子女教育和婚姻等,农村居民不得不考虑长远的消费项目,在当期消费安排上更加谨慎,即时消费减少。(3)预防性储蓄消费心理。由于我国对于农村居民的医疗、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再加上天灾等自然原因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影响较大,绝大多数农村居民都要通过储蓄方式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4)攀比消费心理。农村居民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圈子里,由于人情往来和所谓的“面子”,在处理婚丧嫁娶等事务时铺张浪费、互相攀比、大讲排场,加重了攀比消费的影响。

三、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本文选取我国1992-2009年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具体变量及其含义如下:(1)实际农村居民人均消费Ct,(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rt,(3)实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Yut,数值整理如表1所示。采用以上数据,经过处理得到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城乡消费收入比重之差等数据。

表1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及城乡居民收入 (单位:元)

表2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示范效应”实证分析结果

(二)农村居民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实证分析

根据相对收入假说“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的表达式[3],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为:

其中,at表示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bt=at-1(1-ct)表示t-1期平均消费倾向(除去收入增长率因素)对于t期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可以用来表示棘轮效应,ct表示农村居民t时期的收入增长率,dt是城乡各项消费比重之差的和,表示t时期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居住等各项生活消费方面的“示范效应”。

经检验at、bt、ct、dt时间序列均为零阶单整序列,因而可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为了考察是否存在自相关现象,采用回归检验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残差项存在一阶自相关,所以采用Cochrane-Orcutt迭代法克服自相关。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

根据实证结果可得回归结果如下:

计量检验结果的分析如下:

拟合优度检验为R2=0.90126,可见该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一般情况下只要大于0.9就算通过检验,这说明棘轮效应、当期收入增长率、示范效应三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影响的解释是很好的。

bt、ct、dt三者的系数均符合经济意义,由于β1=0.2097,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自身消费在时间序列上受前期消费习惯和前期消费水平的影响,即农村居民消费存在“棘轮效应”,棘轮效应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影响系数0.2097,“棘轮效应”越明显,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越大;β2=0.40838,表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当期收入增长率成正相关关系,收入增长率越高,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就越大;β3=-0.4147,为负数,表明示范效应每减少1个百分点,就能够使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增加0.4147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的示范效应较大。dt为城乡各项消费比重之差的和,比重之差的和越大,表明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影响越小,反之,则越大。由于为负数,这表明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在当期总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与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在当期总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越接近,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受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越大,即城镇居民消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示范效应”越大,这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符合现实经济意义。

四、对策建议

(一)引导农村居民理性消费,规范农村消费环境

首先,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降低盲目跟风、攀比等不良消费习惯的影响。其次,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投入力度,继续在农村公路、桥梁、电网、水利、通讯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水源、卫生配套等设施,降低购买各类消费品所产生的引致消费成本,打通农村市场流通的各个环节,使商品进入农村消费市场的通道更为流畅便捷。再次,加强食品等各类产品质量安检力度,清除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最后,引导企业不断拓展农村市场,加强农村销售网点和服务网点建设。

(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加快农村居民增收速度

第一,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保障粮食收购价格、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积极发展林、牧、副、渔业,促进农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加大农田基本水利、农村通信、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和条件。第二,多方式、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通过技术支持或资金支持鼓励和帮助农村居民利用当地优势,发展有特色、高效的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落实就业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收入;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持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

(三)引导建立城镇对农村合理理性的“示范效应”消费机制[4]

第一,建立健全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制度,消除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保证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建立起公正的就业选择机制和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使人力资源通过市场实现优化配置。第二,推进教育和培训制度创新,加大对郊区教育的财政投入,向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方向发展;全面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水平和素质,以增强其参与劳动力就业的竞争力。建立起与职业需求相适应的“农转非”劳动人口就业培训机制,适应农村城市化中大量人力从土地劳动中分离出来的现实。第三,建立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土地制度,使土地资源的流动更加符合新的城乡融合的要求,既防止城乡土地分割的不经济状况,也防止乡村土地过快转化为商业用途,综合发挥城乡土地的作用,在更高层次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整体提升城乡价值。第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广覆盖”的基本要求,做到保障对象一体化,不分城乡、不分职业,基本保障全覆盖。

[1]姜彩芬,余国扬,李新家等.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杭斌,申春兰.中国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5(3):35-39.

[3]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周建,杨秀祯.我国农村消费行为变迁及城乡联动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2009(1):83-95.

猜你喜欢
棘轮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基于A-V模型的改进模型及单轴棘轮效应预测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向前!向前!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棘轮下锚补偿装置断线制动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