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模式构建的研究

2012-12-15 05:14黄娟娟
教师教育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师幼集体变量

黄娟娟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032)

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模式构建的研究

黄娟娟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032)

本研究对1600次自然情景下的师幼互动事件,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筛选出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模式的7个变量:互动形式是教师与集体和小组幼儿互动、互动内容产生方式是预设、教师情感是正向、幼儿反馈方式是询问和质疑、对互动内容是主动接受、互动行为主体是幼儿、幼儿情感是进取;利用这7个变量建立起变量模型,并对这7个变量在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进而构建了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模式:情感投入地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启发引导。

模式;集体学习活动;积极有效师幼互动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的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1]这些表述都体现了科学教育观对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特别关注,反映了现代教育观强烈呼唤: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必须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

我国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已完成文本建设任务,“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2]这一教育行为准则已深入人心,但如何将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转化为相应的教育行为,是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首先遇到的难点,也是教育改革内涵发展的重点。目前至很长一段时间的首要任务是教师如何将现代教育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模式的研究为教师找到了这二者之间联系的纽带,并最终促成现代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化。

幼儿园活动主要有学习活动、生活活动、运动活动和游戏活动,而学习活动特别是集体学习活动,对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最具挑战性。因为从空间形态上看,“秧田型”空间形态导致了教师集权控制下的“伞状空间”,幼儿所处位置基本上处于教师的全方位控制之下;从教育行为上看,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普遍习惯于根据自己的预设框架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整个过程,容易造成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严格控制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始终把握着师幼互动过程中的主动权,幼儿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与科学教育观及现代教育观是完全不相吻合的,如何才能够帮助教师在集体学习活动中真正将新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与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这中间是否有规律可循呢?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把用图像、数学公式等简洁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称为模式。它是相对稳定的,且这种稳定来源于实践的证明以及自身的不断修正。[3]那么,在幼儿集体学习活动中,是否具有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模式呢?

国外学者在进行师幼互动问题研究时多采用结构范式,特别关注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静态表征即师幼关系研究,其中有对师幼关系模式的研究。Pianta(1994)的研究从教师角度出发,以教师指向幼儿的情感与行为两个维度将师幼关系分为两种模式:积极的关系与有障碍的关系。在积极的师幼关系中,教师对待幼儿比较热情、关爱,并跟孩子密切交流;在有障碍的师幼关系中,教师对幼儿很冷淡,经常与幼儿发生冲突。[4]Howes.C.(1994)等研究者从幼儿角度出发,根据幼儿在互动中的情感表现与行为方式将师幼关系分为安全型、依赖型、积极调适型与消极调适型四种。[5]

我国关于师幼互动模式方面的研究,主要由刘晶波 (1999)根据教师与幼儿在行为中所展示出的角色认知倾向而分为倾斜模式与平行模式,隶属于倾斜模式的要远远多于隶属于平行模式的。[6]王伟青 (2004)根据师幼互动的特点及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将冲突情境中的师幼互动模式分为三种:老师未回应、老师间接介入、老师直接介入。[7]柳卫东等 (2004)提出了理想的师幼互动模式应表现为:教师主动发起与幼儿主动发起并重,集体、小组与个别互动相结合,积极互动、肯定性互动和平行性互动占主流。[8]

应该说,国内外学者对师幼互动模式都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从实证的角度、就某一种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模式的研究,在本研究所查阅的情报资料中没有发现。为将科学教育观及现代教育观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帮助教师在集体学习活动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本研究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集体学习活动,拟解决以下问题:

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对作为因变量的集体学习活动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影响显著的自变量,再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检验,构建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模式。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集体学习活动中师幼互动的8个因素、13个变量对积极有效师幼互动能具有显著影响效应,进而在行动研究中进行验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16所幼儿园,其中省 (市)级示范园 6所(37.5%)、一级园10所 (62.5%);然后在每一幼儿园内抽取教龄、学历、职称相当的2位优秀教师及相应班级的幼儿,这样共有32位教师。32位教师中本科学历26人,占81.3%,大专学历6人,占18.7%;职称100%是小学高级教师。

(二)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采用人种学研究方法

首先在自然情景下运用事件取样法,对每一幼儿园内抽取的1位优秀教师及相应班级的幼儿,进行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观察记录。为了保证师幼互动事件样本的代表性,每位教师各观察记录集体学习活动中100次师幼互动事件,这样16位教师共有1600次师幼互动事件,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资料。

其次对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事件进行编码,具体为:对1600次师幼互动事件分析后,筛选出了师幼互动的十一个要素,经调查法、专家评判法后最终确定其中八个要素,具体为:互动行为主体、互动开启内容、反馈方式、互动内容产生方式、互动行为、互动形式、互动双方情感、对互动内容接受程度。对这八个要素设立编码系统,如:互动行为主体:(1)开启者教师,(2)开启者幼儿;然后对师幼互动事件进行编码,即将文字转换成数字。

所有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事件取样法观察记录资料的转换编码工作均有受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在具体编码过程中,采用了2人负责一份观察记录的方法,经统计,编码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96%。

2.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后,筛选出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变量,建立回归方程模型;然后请16所幼儿园的另1位优秀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将逐步多元回归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分析法筛选出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变量运用于集体学习活动实践,在不断反思、调整、再实践中构建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模式。

(三)数据分析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建立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事件数据库,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对作为因变量的集体学习活动影响显著的自变量,同时排除那些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进而构造出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整体分析模型。

三、研究结果

(一)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模式变量的选择

在Stepwise模型中,对于自变量的选择,根据上述8个要素逐一进行分析。

1.互动行为主体要素 (f1)。师幼互动中互动行为主体 (X1)分为两类:教师开启和幼儿开启,以教师开启互动为参照。

2.互动开启内容要素 (f2)。师幼互动如果是教师开启的,其互动内容 (X2)可分为两类:“隐性类”①隐性类是指教师指导幼儿达到集体学习活动目标的目的不直接、不明确表露出来,但也是教师主动开启的行为,包括共同游戏、表达情感、询问等。的互动内容,如共同游戏等,“显性类”②显性类是指教师以指导幼儿达到集体学习活动目标为直接目的的、教师主动开启的行为,包括提问、分享、激励表扬、讲述、提示、解惑等。的互动内容,如“提问”等,以“隐性类”作为参照。如果是幼儿开启的互动,其互动内容 (X3)也可分为两类:“请求类”③请求类是指幼儿向教师求助、询问等行为,包括寻求指导与帮助、询问、共同游戏。的互动内容,如寻求指导与帮助等,“表达类”④表达类是指幼儿向教师表达看法、观点和情感、传递信息等的言行,包括发表见解、提问、表达情感等。的互动内容,如陈述情况等,以“请求类”的互动内容为参照。

3.反馈方式要素 (f3):对开启的互动内容,需给予反馈。教师反馈方式 (X4)、幼儿反馈方式(X5)均分为四类:询问、质疑、陈述、接受,以询问为参照

4.互动内容产生方式的要素 (f4)。互动内容产生方式有的是活动前预设的、有的是活动中生成的,也有的一开始是预设,随着互动的深入,后面互动的内容是生成的。因此,师幼互动内容产生方式 (X6)分为三类,即生成、预设+生成、预设,以生成为参照。

5.互动行为要素 (f5)。师幼互动行为涉及到语言、表情、肢体动作,有时是单一出现的,有时是同时出现的,因此师、幼开启的施动行为 (X7)分为七类:表情一种行为,肢体动作一种行为,语言一种行为,表情和肢体动作二种行为,语言和表情二种行为,语言和肢体动作二种行为,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三种行为,以表情一种行为为参照;师、幼反馈行为 (X8)也分为上述七类,也以表情一种行为为参照。

6.互动形式要素 (f6)。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形式 (X9)分为三类:与集体幼儿互动、与小组幼儿互动、与个别幼儿互动,以与集体幼儿互动为参照;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形式 (X10)分为三类:集体幼儿与教师互动、小组幼儿与教师互动、个别幼儿与教师互动,以集体幼儿与教师互动为参照。

7.互动双方情感要素 (f7)。教师的情感(X11)分为二类:中性、正向,以中性为参照。幼儿的情感 (X12)分为二类:平和、进取,以平和为参照。

8.对互动内容接受程度要素 (f8)。把互动内容接受程度 (X13)分为二类:比较主动接受、完全主动接受,以比较主动接受为参照。

在选择了上述13个变量后,概率方程即为:

Y(p)=F(f1,f2,f3,f4,f5,f6,f7,f8)=F(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

由此,我们将8个方面要素13个变量纳入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变量模型,用概率方程的形式表示如下:

Y(p)=F(f1,f2,f3,f4,f5,f6,f7,f8)=F(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

其中,p代表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发生的概率,8个方面要素13个变量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彼此共织、共同对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发生作用。

(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设计的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变量模型

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中,让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变量模型中的13个变量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筛选出的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变量

由表1结果可见:

(1)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模式的组成变量有:“互动形式是教师与个别幼儿互动”、“互动内容产生方式是预设”、“教师情感是正向”、“幼儿反馈方式是陈述、接受”、“对互动内容接受程度是主动接受”、“互动行为主体是教师”、“幼儿情感是进取”。

(2)具体变量发挥作用的大小:互动形式是教师与个别幼儿互动 (10.6%)、互动内容产生方式是预设(3.6%)、教师情感是正向(1.1%)、幼儿反馈方式是陈述、接受 (1.0%)、对互动内容接受程度是主动接受 (0.6%)、互动行为主体是教师 (0.5%)、幼儿情感是进取(0.3%)。总计影响力:决定系数R2=0.176=17.6%。

(3)建立的回归方程模型:

(4)7个变量实际意义的解释:详见表2。

(三)按照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变量模型中7个变量开展行动研究

1.确定每一学期研究重点

根据7个变量在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实际意义,如“互动行为主体是幼儿的,师幼互动更积极有效”、“幼儿反馈方式是询问、质疑的,师幼互动更积极有效”等,教师对自身的师幼互动现状作一分析,发现问题,如在“互动行为主体”上难以做到幼儿积极主动发起互动,在“幼儿反馈方式”上难以做到让幼儿询问、质疑等一系列问题,每学期各有重点地进行研究,如开展了“创设条件,让幼儿积极主动发起互动的研 究”、“激发与培养幼儿积极提问的研究”等。

表2 7个变量与积极有效师幼互动之间关系的实际意义

2.围绕重点,有的放矢地落实研究任务和措施

围绕每一学期研究重点,行动研究教师有重点地制订更为具体、详尽的研究任务和措施,并且在设计集体学习活动时,将研究任务和措施落实到每一次集体学习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在集体学习活动设计思路、活动方案中体现研究任务和措施。如,将研究任务:“集体学习活动中激发与培养幼儿积极提问的策略、方法研究”等、采取措施有“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发幼儿提问的兴趣”等在每一次集体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和活动方案中得到具体、充分地体现。

3.开展研讨、反思和调整

集体学习活动后,观摩活动的教师参照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变量模型中7个变量及研究任务和措施,开展诊断、研讨,既指出在集体学习活动中互动得较好的方面,也指出需进一步改进的方面并提出改进的设想;行动研究教师本人对活动也进行反思,反思活动前对师幼互动设计的想法、活动中体现师幼互动的做法、还需改进的方面及提出调整的设想。

在此基础上,行动研究教师对活动中需改进的方面进行调整,对活动进行重新设计并组织实施;或在下次活动设计、实施中,将需改进的方面体现其中,再进行研讨、反思与调整。就在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验证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变量模型中7个变量。

具体可用图1直观展示。

(四)建构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模式

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满足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变量模型中7个变量、且在行动研究中得到验证,归纳、提炼了教师对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具有共同信念、并使用共同概念的模式:“情感投入地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启发引导”。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好奇、好问的年龄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会自己尝试着去摸索、探究,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引发出许多未知的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追随幼儿的兴趣点,为他们创设支持的环境和空间,对幼儿的主动质疑、发问进行积极有效、适时适度、灵活多变地启发引导,才能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图1 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变量模型中7个变量行动研究实施程序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模式中各变量发挥的效应,发现:8个要素13个变量中,6个要素7个变量对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具有显著影响效应,当其联合发挥作用时,可以解释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变量模型17.6%的变化;而“互动开启内容”、“互动行为”这2个要素对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作用发挥不显著。

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假设在6个要素7个变量上得到了证实,而且在行动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

(二)讨论

1.在构建的集体学习活动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模式中,强调在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启发引导时,需要师幼双方情感投入。这是因为“互动”的英文是“interaction”,它特别强调情感或动作相互作用的对等性或对称性。因此,师幼互动的本质是一个双主体的、以情感为基础的连续的过程。只有师幼双方都情感投入了,那么说明师幼互动的双方同处于互动的主体地位了,幼儿才能与教师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敢于大胆提问,主动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师才能耐心地倾听幼儿,才会有意识地多赋予幼儿主动与教师互动的时间和机会,真正解读童心,追随幼儿的兴趣,进行耐心地启发引导,这样使幼儿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发展。因此,倡导如下师幼间相互作用的形式 (图2)。

图2 师幼、幼幼间相互作用形式

在这样的师幼相互作用形式中,既有教师与集体、小组幼儿的互动,也有集体、小组幼儿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间情感上充分地信任,互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2.把握住了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关键变量,使得教师们有可模仿的参照物,从而将抽象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变得具体、可操作,便于引领教师们的师幼互动实践。在集体学习活动中,教师们需重点把握以下七方面:互动形式是教师与集体和小组幼儿互动、互动内容产生方式是预设、对互动内容是主动接受、教师情感是正向、幼儿反馈方式是询问和质疑、互动行为主体是幼儿、幼儿情感是进取。这为教师们的实践操作找到了具体可把握的内涵,教师们在活动前可重点思考:(1)需要预设哪些互动内容?(2)与互动内容相匹配,可采用什么样的互动形式?(3)如何在与幼儿互动中,做到在启发、引导幼儿的同时促进幼儿思考、质疑、提问?(4)活动中,教师如何情感饱满地积极投入?(5)在互动中,如何以幼儿为主体?等等。教师清晰地思考了这些问题后,才能有利于教师利用多种手段,在集体学习活动中激活“情感投入地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启发引导”的各个变量,从而将抽象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变得具体、可操作,将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模式用好、用活,真正引领教师们的师幼互动实践。

[1][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EB/OL].http://www.eol.cn/20060113/3170537.shtml,2012-02-02.

[3]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

[4]Pianta,R.C.,1994.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32(1):15-31.

[5]Howes,C.,C.E.Hamilton,C.C.Matheson.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 Peers:Differential Associations with Aspects of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J].Child Development,1994.65,253 -263.

[6]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6-229.

[7]王伟青.冲突情境中的师幼互动模式及分析 [J].学前教育,2004,(7):15-18.

[8]柳卫东,左瑞勇.师动互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背景[J].学前教育研究,2004,(7-8):52-5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ctively Effective Teacher-Children Interaction Pattern in Colle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HUANG Juan-juan
(Shanghai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Shanghai,200032,China)

This study to 1600 times teacher-children interactive events under the natural scene,use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screening out seven variables about actively effective teacher- children interaction pattern in colle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interactive form is a interaction among teachers and collective young children and infants in groups;interactive way to produce content is default;the teachers’emotions are positive;children’s feedbacks are asking and questioning;and accepting interactive content actively;the main people in the interactive behavior are the children;children's emotions are enterprising,and establishing variable model by using these seven variables.Moreover,a research on the seven variables in the practice is conducted,and then the pattern of positive and effective teacher-children interaction in colle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is constructed:children’s initiative questioning-guidance of teachers with emotion invested.

pattern;colle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positive and effective teacher-children interaction

G612

A

1672-5905(2012)03-0079-06

2012-02-25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DHA070150)研究成果之一

黄娟娟 (1964-),女,江苏无锡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婴幼儿语言教育、幼儿教育管理。

(本文责任编辑:田小杭)

猜你喜欢
师幼集体变量
师幼互动,缘何频频一线“遇冷”?
我为集体献一计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警犬集体过生日
师幼互动那些事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