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红
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历来是高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也是令师生头疼的部分。学生文言文基础普遍都很差,在教学中就必须先疏通文义,字字句句落实到位,但是这样的教学常规手段对师生而言,犹如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就出现了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厌烦的现象。这也导致学生普遍厌倦或害怕文言文,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学经典作品就像是天书,索然无味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而作文教学也是让广大师生苦不堪言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大部分是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底蕴不足,这才会出现一个个下雨天家人送伞的事例。然而,面对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情感真挚的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我们很多师生却是弃之如敝履,不能很好的利用起来。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将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师生将受益匪浅。下文就如何将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谈几个方面:
一是直接引用名言佳句。如一考生的《望月》片段: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月是我们应该珍惜的人人共享的天赐之福。“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是我们招之即来,尽可倾诉的知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游子思乡念亲的一杯苦茶。“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又是我们参透历史,顿悟人生的一剂良药。
二是模仿语言,改造佳句。吕叔湘说:“一个人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传颂至今;唐代大诗人李白仿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被著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引用固然能使作文增添不少文采,但毕竟是别人的语言,如果我们能让学生适当去模仿语言形式,巧妙改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语言,那么这样写出的文章语言定可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好。如一考生的《我的学习生活》片断:
真的学生,敢于直面残酷的考试,敢于正视无边的作业……
读完这一句话,一个扎堆于作业堆的现代中学生形象呼之欲出。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感叹作者模仿得恰当到位。
三是一材多用。我们只要对一个或多个名人、一部或多部作品吃透,就可以为我所用。例如《鸿门宴》一文有多种观点:1.要尊重对手、警惕对手。面对刘邦的卑躬屈膝,项羽的骄傲自大,轻易把曹无伤供出,宴席上把刘邦安排在末席,足见其对刘邦的藐视。2.要善于采纳别人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范曾之箴言,项羽不听,刚愎自用,错失良机。3.要善于应变、应对。宴席危机四伏,刘邦及其谋臣武将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终于死里逃生。4.优势和劣势可以互相转化。刘邦一开始实力弱小,于是隐忍不发,养精蓄锐,韬光养晦,最终成就大业。
再如《烛之武退秦师》:1.爱国。烛之武不计前嫌,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圆满完成任务。2.识才。佚之狐慧眼识英才,一语道出“若使烛之武退秦师,师必退”。3.敢于认错。面对烛之武的不满,郑伯敢于认错,不摆君主的架子,可见郑伯的胸襟之广。4.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晋侯、秦伯的分合正说明了这点。
四是多材一用。这个需要我们发现课文的共同点,然后进行归纳,让其产生有机联系。例如高一第一册的四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我们可以归纳这些观点:1.说话要有艺术。烛之武以利益分化瓦解秦伯和晋侯,使秦国“与之盟”,晋国撤兵,郑国得以保存;文种以生动的比喻进谏勾践,让勾践“执其手而与之谋”;邹忌以小见大,以身边事进谏齐王,齐王欣然接受;触龙对赵太后嘘寒问暖,化解其戒心,再从为人父母该怎么样对待子女的话题出发,最终打动赵太后。2.爱国。烛之武因为爱国,不计前嫌,勇赴秦营说服秦伯;文种因为爱国,竭忠尽智献良策;邹忌因为爱国,委婉讽谏说齐王;触龙因为爱国,甘冒唾面说太后;太后因为爱国,忍痛割爱求援兵。3.要善于采纳别人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郑伯采纳佚之狐的意见,使国家免受生灵涂炭之灾;勾践采纳臣子的意见,俯首称臣,卧薪尝胆,以三千越甲而吞吴;齐王采纳邹忌的意见,换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赵太后采纳触龙的意见,“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总之,课文是一座丰富的宝库,课文中的文言文更是宝库中的精华。只要我们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合理地渗透作文教学,巧用文言文,从中获得写作素材,汲取语言精华,学习写作技巧,掌握写作之道,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写作实践之中,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优化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