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花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引发了一系列的“莫言效应”,就在获奖之后的第二天,他接受了央视《面对面》的记者专访。我很认真地看完了这期节目,其中他对于自己童年生活的记忆以及文学创作方面的一些感受,令我想起了老舍的一篇演讲稿。在那篇题为《我的创作经验》的文章中,作家老舍细述了他本人是如何走上创作之路以及毕生笔耕的艰辛。曾经,我的写作老师将之当作范文让我们去读,所以至今记忆深刻。我感觉莫言的写作经历与老舍的创作经验不谋而合。自己总结了一下,若想在写作中不断取得进步,成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以下几样想必是不能少的。
第一,灵性。大凡有成就者,必定有着某些领域别人不可企及的才智与灵气。老舍说到他童年时候的写作情况时写到:“别人也没看出,我有点作文的本事。”这里的本事就颇有些灵性的意思。而莫言在回忆儿时作文的时候则说,当老师要求大家写一篇关于运动会的作文时,大部分学生记流水账一样写运动会几点开始、有哪些比赛、几点结束。而他本意是想偷懒,只是抓住了篮球赛这一项去写,结果令老师眼前一亮,并且告诉他作文就应该这样写。还有一次是要求写某一个人的作文,别的学生都写邮递员王伯伯之类现实当中的人,而莫言却独辟蹊径地虚构了一个人。老师的大加赞赏以及一次次作文的小小成功,成为了他宝贵的创作财富。
第二,读书。老舍回忆自己的童年,认为自己“比别的孩子多看了一些古文”。莫言幼时家境贫寒,但他仍然想尽办法找有限的书来读。想必每个有成就的作家都有着喜欢多读多看的经验。多读,学的不仅是思路,更可以吸收各种思想和知识,了解别人的生活,认识外面的世界,更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
第三,初生牛犊不怕虎。作家在写作的初期,大概都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老舍在年轻的时候“想写什么就什么,在故事上没有完整的设计,在文字上没有新的建树”,“有些经验了,反倒怕了起来”。莫言说他自己创作初期虽多模仿之作,但是想象大胆,文字又不乏灵性,没有更多的理论束缚,往往也正是那些作品大受欢迎。他感叹,虽然随着创作经验的增多,逐渐地有了理论的支撑,文字更加地严谨,但总觉少了些才气。
第四,感觉。不是所有的作家写起文章来都文思如泉涌。老舍说他“每天写两千多字。不多写,有时候三天连一个字也写不出”,而“有时候呢,很顺当,字来得很快”。莫言也说他在写《蛙》的时候,已经写了五万多字却突然发觉写不下去了,后来过了几年才又拿出旧稿来重写。如果遇到写得顺的时候,一天可以写好几千字甚至上万字。作家不是机器,创作又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等到他们付出了心血,“写完一篇的时候,心中痛快一下,可是这点痛快抵不过那些苦处。说到这里,我不想劝别人也写小说了!”老舍如是说。莫言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当给某一部作品画上句号的时候,那种心情就像是农民锄完了地一般轻松。“玩意是假的,力气是真的”,老舍的总结可以说是精辟至极。
看来写作是一理:多读、多看、多写、多总结,如果再可以把握一些写作规律,保不定能就够成为一代名家。这些优秀作家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作文的能力就是那样培养出来的。说不难,也难,因为任何人都不能一蹴而就;说不难,是因为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