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季华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
“课课练”是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利用5-10分钟的时间,有针对性、有目的、简易性地进行一定的量与强度的身体素质练习。新课程下的“课课练”不应是一种强制性的课业负担,而是学生愉快性、接受性的健身策略。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一线教师精心设计、全面优化,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提炼、优化出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课课练”学练方法,促进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持续增长。
课课练要围绕水平目标,精细设计单元学练计划和课时计划,既要大处着眼,进行整体设计,确保课课练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又要细处着手,进行精细设计练习的量与强度。既要坚持不懈,又要有计划地推进,更要因人而宜,循序渐进地开展。
课课练内容设计要“切”准练习目标,把握好练习的“度”,容度要适当,强度要适量,难度要适中,梯度要适合、要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力求“少而精”,精挑细选出最具代表性、最有针对性的学练内容。如春季可安排速度、速度-力量练习;夏季多安排速度、灵敏和柔韧性的训练;秋季可安排力量、力量耐力练习;冬季可安排耐力素质的训练;课课练要从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特点,优先发展该部分的素质。如12—15岁左右发展快速--力量效果最好;10—13岁发展速度;13—14岁灵敏素质的提高最为显著;耐力素质12-15岁较宜采用有氧耐力训练,力求在最有限的学练时间,收到最大化的学练效果。
课课练活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就要严格根据策划方案、内容,制定科学严谨的组织、管理措施。要充分关注班级人数,干扰因素等实际,应明确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练多久,哪些环节容易出现组织混乱,出现安全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场地、器材,怎样用,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从严、从细进行慎重审核和反复斟酌,强化设计的弹性化操作,提高练习的动态生成,使练习过程紧凑、安全、高效。
课课练的优化要求教师应针对各练习内容适用范围、利弊等,优化组合,精心设计最具针对性的练习方案,循序渐进、阶梯式推进个人练习、小组、集体练习。如耐力练习与球类练习的组合,既增强课课练的乐趣性,更有效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快速跑与短跳组合,对速度的发展是有益的;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组合,可以有效地发展力量和速度素质等。力量与柔韧组合,对提高肌肉质量最为有效,既能达到力量和柔韧同时增长,又能保证关节灵活性的稳固。
学生性别、能力、体质、素质水平的差异性要求课课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等体现多样性,教师应为学生、小组量体裁衣式制定“课课练”处方,为学生详细列出练习的名称、器材、量、强度、间歇时间、注意事项等,甚至于为学生列出一周、一个月的练习内容。指导学生在最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获得最佳化的“课课练”锻炼效果。如有的胖墩学生可以设计诸如持续跑、间歇跑、接力跑、球类练习等多套活动处方,既帮助其减肥,更有效发展素质。
由于学生兴趣的多变性、分散性,同方法或手段连续进行多次后,对学生的刺激就会逐渐减弱,学生的活动热情就会降低。教师要善于借鉴、引用、开发出同一项目的其他类似活动方法与手段,丰富活动方法和形式,推动活动更上一层楼。如布置耐力素质“课课练”时,可进行持续跑、间歇跑、穿插跑、追逐跑、接力跑等方法外,还可变换布置4~6分钟跳绳等,不断注意变换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如最简单的折返跑,可结合图形法跑或运球。利用篮球场上图形进行运球(篮球、足球)的练习。小长方形(半场)、大长方形(全场)、梯形,在中圈的螺旋形接反螺旋形运球、S形运球、三角形运球,通过变换活动的路线调动学生参加热情。
要让课课练活动的有限时空既有效锻炼身体,又有快乐体验,更有活动情趣,要求教师要善于整合资源巧妙地把课课练融合在教材中、游戏中,要善于根据课的内容有渗透着练、集中式练、选择性练相结合。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优化、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使活动简单易行、生动活泼、饶有兴趣。教师要善于拓展性地多采用游戏、比赛形式、男女合组形式、小组对抗形式;通过变换练习时间、练习的环境,练习的路线,改变跑的方向、改变跑的对象等提供娱乐性、场景性的活动环境使艰苦的素质锻炼历程中充满新鲜感。如让学生分组沿行进路线上进行如蛇形跑+直线跑+五角星跑+直线跑或“8”字形跑+直线跑+跳绳跑+直线跑等各种形式的组合跑练习,有效分散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感到有新意,提高练习情绪,较好的完成任务。
负荷的设计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差别、差距。注重设计的层次性、针对性,既要适当、更要适度,要从整体着眼科学掌控量与强度比例。在单元计划时要把各课时的量和强度,按大、中、小的比例合理调配好,高低结合,动静交替,既要宏观把控,也细化每一节课负荷的波动次数,切勿出现负荷不足、过度。更要关注学生体质差距,分层施教,异步达标,让优生吃得饱,中间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较大强度与量的练习时,要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呼吸,汗量,脸色面部表情,声音,以及学生做练习时的积极性等方面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合适,严防学生因身体疲劳而发生运动损伤。为学生“课课练”的发展性与和谐性提供安全保障。
课课练要长期、高效的进行,就必须进行科学化考核与灵活多元化的评价,通过指数法与进步幅度综合性的考评机制,注重学生个体的成绩水平和进度幅度的评价。使平时身体素质居于中下游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对所谓的“差生”),虽然绝对值肯定超不过所谓的“体尖”,但在提高幅度的相对值来说有可能达到“优秀”,让各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锻炼中进步与成功的喜悦,都得到能更多、更好的自我表现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满足和情感需要。如某女生立定跳远,学期初为1.56米,学期结束能跳到1.85米,说明她的”课课练”完成得很不错。
体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与全体教师、学生一起全面、深入、积累、完善课课练的内容、方法、手段、量与强度、活动形式、考核与评价体系等,着力研究、开发出系列化、层次化、特色化的课课练校本教材,为学生的课课练提供充足化、精品化的校本资源。
[1]万立江.“课课练”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11(05)
[2]李京诚.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回归与创新[J].体育教学, 2011 (04)
[3]吴键.创新是“课课练”持久生命力的第一要务——再论“新课课练”[J].中国学校体育,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