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性质、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小组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探索

2012-12-05 08:08:50王雪莲
职教通讯 2012年6期
关键词:组员社工专业

王雪莲

基于服务性质、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小组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探索

王雪莲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小组社会工作”应体现“基于服务性质、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理念。通过对课程目标、课程理念、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进行梳理,探索了“基于服务性质、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小组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模式。

小组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服务性质;工作过程;行动导向

一、“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概述

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是培养职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事务高级管理人才的新兴专业,该专业的兴起使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得到了一定的关注。社会工作职业服务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专业工作的方式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去帮助他人提升自我,也就是助人自助。社会工作者利用其鲜明的价值理念、特别的知识与技巧,专门助人、专业助人。“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一般在高职院校3年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第2学期开设。

(一)课程目标

小组社会工作至少具有四层含义:一是小组工作是工作者按照既定的目标带领和引导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方法;二是工作者的带领过程以科学的知识和技巧为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在小组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互动;四是小组活动围绕小组成员和小组的目标展开。

小组社会工作方法是小组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起,按照一定的目标组织设计,通过小组过程和动力去影响组员态度、行为的改变,使组员社会功能恢复与发展、问题得到解决。游戏、表现艺术、户外营地活动、手工艺、表演、讨论、书写等是其常见的情境依托形式。通过设计多种情境的小组互动为服务对象提供人际接触,汇集对他们有用的资讯,预演未来生活,以达成小组成员自我开放;导入小组成员平时深藏的感受,供组员讨论分享并集体解决。

“小组社会工作”课程目标定位是“个人成长+专业成长”。通过这门课程要打开学生尘封的记忆,让学生回顾反思自己的人生历程,解剖自己、认识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服务他人从服务自己开始;打开他们紧锁的心扉,让学生学会开放自我,让他人了解自己、并受自己影响,善于在与他人互动、互助中提升自我;用各种活动打开他们专业探索兴趣的大门。

(二)课程理念

基于以上目标,课程具有服务性质,学生就是服务对象;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是准社工,课程学习的过程就是服务开展的过程;课程是行动导向的,学生从头至尾都是主体,教师围绕学生的需求引导协助其开展服务。

1.学生就是服务对象,教师就是社工。课程具辅导治疗与提升发展、服务学生的性质,教师先行,示范带领小组,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个人成长、专业认知及兴趣激发。

2.学生是准社工。按照小组工作开展的过程来整合、序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基于社会工作实际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

3.学生是主体。教学任务设计由学生自己决定,从单次活动到主题小组、从班内到班外、从模拟到真实逐级递进,教师逐渐让位于学生,从把学生当服务对象到把学生作为社工逐渐过渡。

二、“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教学

(一)教学设计

基于服务性质、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模式可按照课堂演示、课堂练习、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志愿服务与顶岗实习的方式逐层推进,以实现学生的个人成长与专业成长。

1.课堂演示。教师与学生一起,以本班学生为对象开展小组工作,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主题,由学生协助教师开展小组活动,分享经验、构建小组工作的理论及技巧知识。

2.课堂练习。学生与学生一起,以本班学生为对象开展小组工作,由学生开展小组不同阶段活动,教师观察、督导,学生积累经验、巩固知识。

3.校内生产性实训。学生与学生一起,以本校学生为服务对象开展小组活动,从主题确定、计划书拟写、组员遴选到服务跟进等全过程均由学生行动小组完成。在校内实际开展生产性实训,以项目式教学训练强化知识。

4.校外志愿服务与顶岗实习。学生与学生一起,以校外一般人员为服务对象,在番禺培智学校、广州逢源街社区中心、广州慧灵展能中心、沙湾仁宝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小组工作,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提升自我。

(二)教学方法

1.双师互动教学法。一间教室里同时有两位教师教学,通过两位教师观点之间的交锋和学生自由提问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助教和带领主持互动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参与式教学法。学生参与课程设计、活动策划,在师生之间的经验相遇下知识得以构建、分析,并获得感悟。

3.行动学习法。组成行动小组,在教师指导及团队协助下,通过主动学习、实践、分享经验,完成行动小组的任务。

4.情境教学法。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相适应的具体情况,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帮助学生理解专业价值、提升自我。

5.“产婆术”。小组社会工作非常注重体验及反思的过程,因此,可借用苏格拉底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等步骤的“产婆术”教学法。结合小组工作的实际工作模式,先用4F法不断提问质疑:问“事实(Facts)”、问“感受(Feelings)”、问“发现(Findings)”、问“未来打算(Future)”;激发学生思考系列问题,例如:“在活动中看到、听到了什么”,“什么活动环节最有趣或难忘”,“情绪、印象怎样”,“投入多少,学到、习得什么”,“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活动还可用在什么主题小组中”,“通过该小组有什么改变计划”,等等。通过这样的系列问题来“助产”,厘清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能力;每个组员在这样的引导中分享自己的反思结果,归纳、提升知识及经验。

6.小组互动法。社工就是做人的工作,需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在“小组社会工作”课程实践中,可按不同主题内容多层面进行分组互动(分2人组、4人组、14人组不等),培养社工专业学生与不同的人沟通交流、与不同的小组团队合作互动的能力,增强其与他人打交道的体验。

三、“小组社会工作”课程实践

以“自信人生二百年”小组教学单元为例,基于服务性质、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理念,设计主题活动内容如表1所示。

本着“助人自助”的原则,通过游戏体验、讨论分享等方式,组建“自信人生二百年”小组,力图实现以下目标:(1)帮助组员认识和了解个人自信心的现状;(2)帮助组员自我欣赏、接受个人不足之处;(3)帮助组员制定增强自信的计划,协助付诸个体行动,并实现自我提高;(4)帮助组员自我挑战、自我表现,提高社会关键能力。

通过本教学单元的参与式学习,力图帮助学生以专业视角反思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信的人格品质与职业情操。同时,学生通过全程参与该小组活动,还能了解到小组工作的操作流程、常用的小组活动形式、小组工作的功能、小组工作的价值、原则、操作技巧等专业知识。此外,通过本教学单元的参与式学习模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组成行动小组,学以致用,以班级同学、校内同学直至机构服务对象为成员开展小组活动,进一步凸显了“基于服务性质、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理念。

表1“自信人生二百年”小组主题活动

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以广州为例”(项目编号:07B278);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重点课题“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王雪莲,女,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高等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2)06-0008-03

[责任编辑 盛 艳]

猜你喜欢
组员社工专业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心理与健康(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青春社工
草原歌声(2021年4期)2021-11-19 15:15:56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小组落幕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社工
幼儿100(2016年10期)2016-11-24 13:19:00
还是不错的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