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人才的“STO”技能培养模式

2012-12-07 07:22:28武,黄莉,徐
职教通讯 2012年6期
关键词:刀架数控机床导师

汪 建 武,黄 莉,徐 生

浅谈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人才的“STO”技能培养模式

汪 建 武,黄 莉,徐 生

通过对当前高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构建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人才的“STO”技能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实施能有效地克服学校师资薄弱、教学设备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困难,提高学生技能培养的质量。

数控机床;装调维修;“STO”技能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发布的第六批新职业之一,随着我国数控机床拥有量的大幅度增加,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或数控技术专业中培养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但对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人才的技能培养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学院”)2007年在数控技术专业中设置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方向,对学生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能培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难以有效结合

师资问题是限制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能培养的首要问题。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从事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实践经验的教师,大多数院校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或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去学习后担任学生的技能培养教师,由于这部分教师未从事过专业技术工作,难以将教学实践与数控机床装调维修职业实践相结合;部分院校聘请企业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技能培养教师,但这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基本的专业教学论的训练,难以将数控机床装调维修职业实践内容进行具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二)实践教学条件不足,技能训练内容难以与职业标准对接

由于数控机床价格不菲,而且技术更新频繁,一般学校难以承受高价格设备频繁更新换代的经济压力。因此,目前有不少院校受制于技能训练设备,不能有效地更新技能训练内容,无法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目标。

(三)教学方法单一,技能培养缺乏实战性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能的培养整体上仍未脱离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做教师评仍然是目前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能培养的主要教学模式。单调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训练项目使技能培养缺乏真实性与实效性。

二、“STO”技能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S(Studio)”是指以“工作室”为活动平台,以项目任务为活动主线,在导师或者技术专家的带领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参与项目、反思等方式,获得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T(Tutor)”是指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学校为学生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同时,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能手担任校外导师,采用“双导师”合作指导的形式,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O(Open)”是指开放式技能培养,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出发,针对某项或某个领域有关的问题,采用科学思维方法,大胆设计,进行开放式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有益方式。“STO”技能培养模式即利用“工作室”平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合作指导形式,实施开放式教学方式进行的技能培养模式。

(一)组建数控装调维修“四合一”工作室,搭建立体式技能培养平台

学院探索实践“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取得了许多成效。2009年学院依托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创新管理体制,建立集教师办公室、学生实训室、教师工作室、学生创新室“四室”为一体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作室。通过对企业引入工作室的真实任务进行提炼,并进行一定的教学加工后作为技能培养项目,为学生搭建技能提升平台,同时,也为教师能力提升、解决企业难题创造途径,达到企业、教师、学生三方满意。“四合一”工作室是师生进行技能教学活动的场所,也是学生创新的作坊,是学院教师与企业合作的桥梁,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二)实行“双导师制”,实施校外导师带徒工程

学院数控专业与宁波博虹机械制造开发有限公司、杭州光大机械有限公司等机床制造和开发企业合作,共同组建一支由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组成的导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导师团队。校内导师由具有“双师”资格或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组成,这些教师同时担任学生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以及大三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则由校外紧密合作企业选派公司技术能手担任,校外导师承担向徒弟传授技能、职业素质养成、提供实习机会、进行个性化培养等职责,并在适当的情况下为他们推荐就业机会,“双导师制”让校内校外导师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学生的技能。学院教务处也制定了校外导师带徒工程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了“双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三)建立开放式技能培养保障机制,实施开放式技能培养模式

开放式技能培养是实行技能训练内容开放、时间开放和手段开放的技能培养模式。利用工作室引入的企业真实任务可以不断丰富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在技能训练期间打破传统的学校授课时间安排,采用企业的作息时间,取消寒暑假期。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学校改“抱着走”为“引着走”,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解决数控机床装调维修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探索实际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导师定期检查学生项目完成的进度,集中时间与学生探讨项目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STO”技能培养模式的应用

学院自2009年开始在数控装调技能人才培养中探索并应用“STO”技能培养模式。以四工位自动换刀刀架的安装调试项目为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自我安排时间去开放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作室拆装刀架,了解刀架的工作原理;学院导师对刀架进行故障设置,让学生排除故障;然后再给学生一个刀架,一个PLC和一些电器元件,让学生编写PLC程序,实现自动换刀;通过基本的技能培养后,学生进入到企业实习,企业导师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让学生完成刀架装配调试的工作任务;最后进行评价,实现完整的“STO”技能培养模式,整个流程如表1所示。

学院实施“STO”技能培养模式两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工作室制教学、双导师制教学和开放式技能培养有机结合,提出“STO”技能培养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期内学期外三结合,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2.“STO”技能培养模式为真正实施学分制教育、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STO”技能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工作室制”、“双导师制”和“开放式教学”三者有机结合,使教学任务和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为学生提供了可深入生产一线学习的机会,无论从教学方式上还是从知识内容上都使学生在教、学、练等方面得到更多的自我选择。

表1 四工位自动换刀刀架的安装调试项目的“STO”培养模式

3.“STO”技能培养模式不仅为我院提供了一支数控机床维修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同时,为数控机床维修技能培养提供了实际的训练项目,有效地解决了数控维修技能培养校内师资薄弱和教学项目陈旧单一的难题。

4.数控装调维修“四合一”工作室是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的桥梁,也是在校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的平台。

5.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能培养效果显著提升。实施“STO”技能培养模式两年间,学院数控装调方向学生就业对口率提升了28%,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中级初次通过率提高了30%。

汪建武,男,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职业技术教育;黄莉,女,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徐生,男,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及应用、职业技术教育。

2011年度浙江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计划项目“总部—基地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数控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研究”(项目编号:2011R30061);浙江省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机械类专业“STO”零课时技能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GH126)

G712

A

1674-7747(2012)06-0059-03

[责任编辑 徐 晶]

猜你喜欢
刀架数控机床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两例CA6140 刀架卡紧故障的解决方案
数控机床的节能应用
C730B车床PLC改造
高档数控机床数据采集应用
V eraW an g
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电子制作(2018年10期)2018-08-04 03:24:46
导师榜
车床刀架快速移动电机是怎样控制刀架横向和纵向移动的?
PLC在数控机床中应用
电子制作(2017年20期)2017-04-26 06: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