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琼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探析
——以宁波市6所高职院校为例
傅 琼
以宁波为例,对区域范围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实际调查与数据统计,提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程度有待提高;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在结构和规模上与区域第二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有待增强;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要更好发展,以满足区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策要求等改革建议。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产业结构;适应性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适用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升级,使区域产业结构随之调整,并带来职业结构的变化。虽然专业和职业不是完全的对应关系,但一般情况下,职业的种类决定了专业的种类。因此,专业是联结社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纽带,也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唯有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整,才能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解决学生就业这一重要民生问题。
至2010年,宁波区域范围内共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6所高职院校。本文拟以这6所高职院校为研究范本,通过实际调查和数据统计,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进行分析,以期为高职院校在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中的调整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至2011年9月,宁波6所高职院校共开设了184个专业(不同院校相同专业不合并计算),覆盖了教育部2004年10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全部19个专业大类中的14个,包括农林牧渔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土建大类、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轻纺食品大类、财经大类、医药卫生大类、旅游大类、文化教育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等,没有涉及到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公共事业、公安、法律等5个大类。
覆盖14个专业大类的184个专业中,服务第一产业的专业有观光农业、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3个;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有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39个;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投资与理财等142个,比例为1.63:21.2:77.17。表1按服务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个数对宁波高职院校近3年来专业设置的数量进行了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宁波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近3年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服务第一产业的专业数量虽然从2个增加到3个,但整体数量不多,在当年专业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也非常低;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数量从2009年的42个减少到2011年的39个,虽然数量变化不大,但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占据数量和比例最大的是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数量,到2011年已经达到了142个,占专业总数的77.17%。
表2对2011年宁波区域范围内高职院校设置率较高的专业进行了统计。
表1 近3年宁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宁波区域范围内6所高职院校设置率较高的是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物流管理、英语、计算机等方面,其中设置率最高的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除1所院校没有设置这个专业外,其余5所高职院校均开设了该专业。
表2 宁波高职院校设置率较高的专业
设置率最高的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数控技术”,有4所院校开设了该专业,排在第二位的是“模具设计与制造”,有3所院校开设了该专业。除这两个专业外,其余设置院校数过半的专业均为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包括电子商务、投资与理财、旅游管理、动漫设计与制作、应用日语等。
据《2011年文理科各批提前录取和艺术体育各批招生计划》、《2011年普通高职(单考单招)招生》及《2011年文理科第一批至第三批招生计划》公布的数据,2011年,宁波区域范围内高职院校服务第一产业的专业共招收学生229人,占2011年招生总人数的1.94%。
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共招收学生1 499人,占2011年招生总人数的12.68%,其中,按招生人数多少依次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共315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共230人;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共140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共140人。
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共招收学生10 098人,占2011年招生总人数的85.38%,其中,招生人数最多的是护理专业,共850人;其次是会计专业,共765人;排在第三位的是应用英语专业,有565人。由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3个专业组成的经济贸易类专业招生人数也较多,在2011年总共达到了845人。除此之外,由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和软件技术等专业组成的计算机类专业招生人数也较多,2011年共有703人。另一个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是物流管理,有357人。
由于每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发展基础和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不同,造成其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宁波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商埠,一向以发达的商业闻名于世。中国经济网有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产业结构的演进,大致走过了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宁波民营经济萌生于计划体制的边缘,以星火燎原之势蔓延,形成“轻、小、集、加”的产业结构;第二个“十年”,服装、文具、小家电等产业通过贴牌加工等形式纷纷走出国门,确立了宁波传统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的比较优势;第三个“十年”,钢铁、石化、造船等产业依托港口迅速崛起,并进入收获期,宁波形成了临港重化工业主导的发展格局。
2008年8月,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印发今后五年宁波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甬政发[2008]69号),提出要努力形成以进出口贸易为龙头,运输物流为支撑,现代金融为保障,科技、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业为引领,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会展中介等为配套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希望到2012年,建成全国进出口大港和运输物流大港,形成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城市,进一步形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表3列出了近3年宁波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和所占比例。
表3 宁波近3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和所占比例
从表3可以看出,宁波各产业的生产总值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5 12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了12.4%。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宁波的整个产业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比例最大的是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超过了50%以上。第三产业也在整个产业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但近3年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变化不大,虽然2009年从2008年的40.4%上升到42.3%,但2010年又回落到40.2%。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最小,近三年一直略高于4%,变化不大。
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时期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宁波市将坚持把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推进产业集中、促进产业集聚、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显著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增强粮食保障能力;发展新型业态农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择优发展临港工业,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有选择地推动一批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全力打造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电子电器、精密仪器、汽车零配件、模具文具等10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行业,适应港口转型和制造业升级的需要;加快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顺应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居民消费升级新趋势,加快发展旅游休闲、社区服务、体育健身、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就业容量大、市场前景广的生活性服务业;顺应现代经济发展新要求,培育壮大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现代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在“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
四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等四大主导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海洋高技术、生命健康和创意设计等四大先导型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9 年宁波市三产比例为 4.4:53.3:42.3,宁波区域范围内高职院校设置的服务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数比例为 1.17:24.5:74.33。2010 年,宁波市三产比例为4.2:55.6:40.2,宁波区域范围内高职院校设置的服务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比例为1.7:22.7:75.6(详见表 1、表 3)。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宁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服务第三产业为主,与宁波市的产业结构相比,服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专业比例明显偏低,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比例则明显偏高。在专业大类方面,对比国家颁布的目录,宁波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尚有少量对宁波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存在空白,如海洋渔业类、海洋工程类等。这说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不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还不能充分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
尽管不能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完全吻合,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必须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
在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兴农,宁波市政府“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要素集约化、设施专业化和生态循环化”、“大力推广喷滴灌等设施,推进农业精细化生产,积极创新农作制度,提高土地产出率”的今天,高职院校应紧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方向,合理设置服务第一产业的专业,提高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这一举措也可以为学生就业找到新的出路和方向。
除此之外,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和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也应根据宁波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和趋势进行相应的调整,应以社会需要为前提,提高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
一是在整体结构上比例偏低。最近3年,宁波市第二产业的产值都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详见表3),而宁波区域范围内高职院校设置的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近3年一直在20%多一点的范围振荡,这与宁波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2011年,宁波高职院校设置的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比例为21.2%(详见表1),这与宁波“十二五”期间工业年均增长9%,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 700亿元的目标也不相适应。
二是在具体专业设置上与第二产业的组成结构存在差距。以2011年为例,宁波高职院校设置率最高的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详见表2),这一设置虽然为宁波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力资源支撑,但与宁波“十二五”期间要全力打造的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电子电器、精密仪器、汽车零配件、模具文具等10大产业集群相比,显然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是在招生人数上,规模不够。以2011年为例,宁波高职院校共招收服务第二产业专业的学生1 499人,仅占2011年招生总人数的12.68%,招生规模与宁波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和“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目标不相适应。
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经常面临学生实验实训基地缺乏等困难,在建设上需要足够的资金和场地,需要更广泛地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紧盯宁波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0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提高对区域第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近3年,宁波高职院校设置的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数比例都超过了70%(详见表1)。以2011年为例,设置率较高的专业包括国际贸易、物流管理、会计、应用英语、投资与理财等(详见表2)。2011年,这些专业在招生人数方面也占据了比较多的份额,由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3个专业组成的经济贸易类专业招生人数达到了845人;招生人数最多的是护理专业,共850人。这与宁波加快发展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加快发展旅游休闲、社区服务、体育健身、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就业容量大、市场前景广的生活性服务业的目标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宁波市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大力培育“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到2015年,建成20个左右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加快创建智慧城市,提升信息化水平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对高职院校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职院校唯有密切关注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现状,预测发展走向,明确发展重点,凝练学校特色,才能使学校、学生和区域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
傅琼,女,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G710
A
1674-7747(2012)06-0071-05
[责任编辑 盛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