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龙,张竞琼,高 山
(1.安徽农业大学 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2.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安徽的东南部有一块神奇的地方,据道光《徽州府志》卷一《地理,形势》,它“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即山为城、因溪为隍”。因此,徽州数百年来与世隔绝,徽州古民居也由此蒙上了神秘的面纱。[1]1-2也恰因如此,徽州古民居雕饰艺术品才得以保存和发展,其精湛的雕饰工艺、独特的装饰风格以及丰富的“图形遗产”,有着较高的发掘和探究价值。同时,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徽州万山环绕,人们过着“世外桃源”似的生活。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免受了数百年来战火的摧残,而古时中原望族为了躲避战乱定居于此,由此,中原世家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工艺技术,为徽文化和雕饰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徽州作为朱熹的故里,儒学思想深入民间,“程朱理学”成为徽文化的精神支柱。徽州山多地少,民谚有云“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单纯依靠传统的农耕已无法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因此,经商成为徽州人谋生的最佳方式,之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正是当时徽州人的真实写照。由于生存资源的严重缺乏,徽州人自宋朝开始就不断地向外寻求发展,勤劳的徽州人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智慧的头脑,走出了一条经商致富的道路,特别是明中期以后,徽商的足迹遍布全国,财力大增。富有的徽州商人衣锦还乡,不惜钱财,大兴土木,修建宗祠园第,以光宗耀祖。
徽州山川秀美、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富,加上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孕育出包括新安理学、徽州建筑、徽州盆景、徽剧等在内的一整套徽州文化。[2]13而以徽州古民居雕饰为主的传统建筑文化,则是这一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较好地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遗存,尤其徽州古民居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石雕(并称为“徽州三雕”)艺术品,加上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徽州古民居雕饰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徽州三雕”发挥着其在古民居建筑上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给徽州古民居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而且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装饰手法。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徽州雕刻,实际上是一种人文雕刻,是儒学思想渗透的结晶,从雕饰的内容和形式上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儒、佛、道合流的思想,构图布局“散而不乱”。儒家以“孝治天下”,讲究忍让、中庸和孝慈,因此,雕饰题材以人物为主,所表达的也多为儒家文化。如反映孝子孝女故事的《二十四孝图》;体现中庸哲学思想的“百忍图”、“和为贵图”、“群僚同乐图”等。
徽州古民居雕饰题材除了表现儒家思想的雅文化之外,还体现了徽州民间的俗文化,形成“雅俗共赏”的艺术表现格局。如“福禄寿”、“郭子仪上寿”、“八仙过海”、“鹤鹿同春”、“麒麟送子”、“和合二仙”、“五福捧寿”等题材倍受欢迎;[3]48还有反映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表现他们美好生活及其审美理想的,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民间文化,如“吉祥瑞兽”、“吉祥鸟禽”、“吉祥花木”、“吉祥图符”、“吉祥神”等;再有表现渔、樵、耕、读等题材的也颇为常见。这些徽州雕饰艺术品,不论是题材还是内容,无不体现了雕不离儒、儒不离雕、雕儒合一的文化内涵和“寓教于美”的审美特征,其间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更是现代设计,尤其是现代服饰设计所要倡导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思想。
徽州古民居雕饰艺术品十分注重实用功能,装饰美是在此基础上的发挥和创造,这更好地诠释了形式服从于功能的实用价值观。其一,只有将装饰艺术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才能相得益彰。如制作门罩砖雕,既是出于视觉审美的需要,更是为了建筑结构的实用。其二,只有从实际应用角度考虑,才能体现建筑主人的务实需求。如门、窗、隔扇所采用的格子纹样,是因为当时玻璃这一新材料尚未普及,而多数是采用皮纸糊挡这些部位的实用为目的的,皮纸容易损坏,因此只有选择这种细格子纹样装点门面。建筑雕饰设计遵循着形式服从于功能,现代服饰设计亦如此。
徽州古民居雕饰艺术,在风格上,明代时刀法简练挺拔,人物形象生动、有趣。到了清代,其风格逐渐趋向于繁复和细腻,以追求精细完美为时尚,雕刻的力度受到了削弱,逐渐失去了明代粗犷、挺拔的气势;在雕刻的手法上,明代时,主要以浅浮雕为主,逐渐向高浮雕、透雕过渡,通常借助于弧形线雕刻造型,前期式样较为朴素,中后期渐趋华丽、精巧,线条圆润流畅,整体比例协调优美。至清代,增加了凹雕、皮雕和多层雕等,最常见的为多层雕,多则有八、九层,用刀技巧变化多端,形象逼真、引人入胜;雕刻画面的开光处理打破了单一的方框格局,以吉祥八宝、奇珍异草等装饰纹样组合布局,表现出较强的立体感和丰富的视觉效果。徽州雕饰大多不髹漆,以凸显材质的天然之美,它与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形成了“天生丽质难自弃”独特的视觉美感。至清朝以后,虽然有些木雕髹漆,但色彩却十分单纯,通常只用红、黑及金色,如此处理,彰显徽州雕饰的大气和朴素淡雅的艺术美感。伴随着工业化生产的不断深入,环境污染已成为重大问题,因此,现代设计倡导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不论是从材料的选择,还是加工工艺以及后期整理,无不遵循着这一理念,这是时代发展过程中赋予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徽州雕饰艺术体现的朴素简洁、清丽淡雅的理念不谋而合。
徽州古民居雕饰艺术作为历史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标志,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4]223古徽州商人在其宅居建筑中表达着对建筑布局、内部装饰、局部构造的个性化审美追求,促使徽州古民居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其雕饰艺术中体现的美学思想、造型装饰、“图形遗产”以及雕饰工艺无不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质,充分将其应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中来,对于打造具有“徽派”风格服饰品牌、“徽派”服饰产品开发以及提升“徽派”服饰产品附加值都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探索价值。[5]41下面分别以“‘衣’品红裳”系列实用婚礼服、“徽尚(裳)”系列创意装以及“徽风皖韵”系列创意装设计为例,分析徽州古民居雕饰艺术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衣’品红裳”系列婚礼服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典的徽州文化,独特的徽派建筑,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徽州三雕”。有感于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徽州雕刻中的木雕艺术,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精美的图案、精湛的雕饰工艺,试图将徽州雕饰工艺与时尚巧妙结合,将传统文化延伸到现代礼服设计中。“‘衣’品红裳”系列婚礼服设计元素源于古徽州木雕中的莲花门图案,髹漆描金的木雕板,具有强烈的装饰趣味(如图1所示)。
图1 徽州髹漆描金木雕板
设计元素的提炼:红色是中国传统色彩,也是最喜庆的颜色,金色象征着高贵和富丽堂皇,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建筑的恢弘气势。运用模仿与嫁接的手法,巧妙地将徽州雕饰与现代礼服设计完美结合(如图2所示)。
图2 设计元素的提炼
运用刺绣工艺将提取的图案装饰元素进行装饰设计:该系列设计以金色莲花门上的图案为创作元素,以中国传统工艺——盘绣的手法表现,结合编织工艺,借以烘托盘绣的立体图案造型和装饰。选择蝙蝠图案结合盘绣工艺应用于现代婚礼服设计中,中国自古有“蝠”通“福”的含义,“蝙蝠蝙蝠,遍地是‘福’”,故有祝福之意(如图3所示),取其对结婚新人的美好祝愿。
图3 图案及盘绣工艺
“‘衣’品红裳”系列婚礼服设计,通过模仿(模仿木雕中的红色髹漆、金色鎏金运用于礼服设计中)、嫁接(将木雕中的装饰图案通过盘绣等工艺嫁接到现代礼服设计中来)等手法,提取徽州雕饰艺术中的图案装饰元素,结合服饰设计中的盘绣、压褶、分割等装饰手法,表现出具有浓郁“徽派”风格特点的婚礼服设计作品,韵味十足。“‘衣’品红裳”系列婚礼设计将细腻精湛的徽州雕饰工艺与时尚巧妙结合,也是将传统文化延伸至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一种尝试。(如图4所示)
图4 “‘衣’品红裳”系列婚礼服设计作品①
根据徽州古民居雕饰艺术在“‘衣’品红裳”系列婚礼服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得出以下应用方法构架图(如图5所示):图5 “‘衣’品红裳”系列婚礼服设计应用方法构架图
“徽尚(裳)”系列创意装设计灵感源于徽州建筑的马头墙和徽州木雕花篮。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马头墙设计错落有致,因为静止、呆板的墙体而彰显出马头墙的一种动态的美感。
设计元素的提炼:一是将错落有致、高高翘起的马头墙造型与创意服饰的肩部造型设计巧妙结合(如图6所示)。二是将徽州古民居装饰元素——“花篮”造型及花篮的雕刻纹理运用服饰语言加以诠释,创作出具有浓厚“徽派”风格特点的创意服饰作品 (如图7所示)。同时结合徽州雕饰图案的运用,配以寓意吉祥含义的云纹和万字不断图纹,使作品更显动感十足,且寓意深远。
图7 设计元素的提炼
“徽尚(裳)”系列创意设计作品以徽州古民居建筑造型马头墙及装饰物件“花篮”为原型,充分运用极限法(夸张的肩部、摆部及衣身与建筑、装饰构件的造型巧妙结合)和解构重构法(从徽州古民居雕饰艺术作品中通过元素的提炼,“花篮”中的雕饰工艺、图案纹样、结构造型等运用现代服饰设计语言加以重构)。色彩以灰色为主色调,突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哲理的“中庸之道”。以红色、金色为点缀,运用万字不断头纹样加以装饰,寓意着徽州人不断追求吉祥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光明而神圣。整个系列设计继承了古老的徽州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让人们充分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如图8所示)
图8 “徽尚(裳)”系列创意装设计作品②
根据徽州古民居雕饰艺术在“徽尚(裳)”系列创意装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得出以下应用方法构架图(如图9所示):图9 “徽尚(裳)”系列创意装设计应用方法构架图
“徽风皖韵”系列创意装设计作品是“芜湖月·中华情”2010年央视中秋晚会展示作品。该系列设计作品灵感来源于典型的徽州古建筑造型及图案元素,色彩采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经典的黑白灰,整体造型运用解构与重构的设计方法巧妙地将建筑造型与服饰造型有机结合,构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图案运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古典雕饰图案——回纹、卷草纹等图案纹样,古朴、典雅,韵味十足,彰显出徽州古民居建筑雕饰艺术独特的美感。该系列设计运用极限法 (夸张的服装造型)、解构重构法(建筑造型的解构、建筑装饰元素的解构及建筑造型与装饰元素通过服饰语言加以重构)以及模仿法(服饰色彩与建筑色彩的模仿、服饰造型与建筑造型的模仿等)等设计方法通过服装语言加以表达,给欣赏者以强力的视觉冲击力。尤其在图案装饰及造型装饰上凸显工艺的精湛与独特,这与古徽州雕刻艺人们追求精细的理念不谋而合,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如图10所示)
徽州古民居雕饰艺术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在形式美法则的指导下,结合徽州古民居雕饰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巧妙地将功能与形式相结合,根据以上成功设计案例,分析得出徽州古民居雕饰艺术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应用方法构架图 (如图11所示)。
徽州古民居雕饰艺术的美学思想、图案装饰、造型装饰、工艺装饰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素材,结合极限法、嫁接法、解构重构法以及模仿法等现代设计手法,对于开发和设计具有“徽派”风格特点的现代服饰及服饰品牌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徽州古民居雕饰艺术作为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风格、完整的体系,正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研究和发展徽州古民居雕饰艺术的价值在于确认和解读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于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成为生机勃勃的文化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张力。有助于自觉守护和发扬民族传统艺术中一切优秀的成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徽派”装饰表现素材、传统民俗及寓意特征,为现代设计传统风格的运用提供丰富的参考。
注释:
①作者:高山、袁金龙、马翠萍
②作者:袁金龙、周云、夏楠
③图片源于2010年央视中秋晚会
[1]刘宏,张奇.徽雕艺术细部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2]长北.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林朝阳.徽州古民居雕刻艺术古为今用探析[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5(1).
[4]王愿石.浅论儒家思想对徽州建筑与雕刻艺术的影响——徽州木雕楼的成因与徽文化关系系列研究之一[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3).
[5]邬红芳,袁金龙.当代徽派服饰的发展战略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