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敏霞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常州 213025)
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邵敏霞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常州 213025)
活动化教学所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以活动为形式,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分析了德育课实施活动化教学的必要性和作用,提出了实施德育课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策略,以期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
高职院校;德育课;活动化教学;模式;策略
德育课课改的深入促使德育课堂教学大变革,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德育课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中实行活动化教学,可为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开创一条新道路。
德育课活动化教学法的提出源于活动教学思想。最早的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谓活动化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合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新型教学形式与方法。在高职院校德育课中引入活动化教学思想,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科学合理设计活动,使德育课教学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适应德育理念革新的需要 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改革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
道德认识只有在活动和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化 当代德育的重点已经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进行德育学习。教师将教学中能够用活动的形式来实现的内容,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活动,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活动中进行道德感悟体验,在活动中自主学习、认识、体验、践行,达到思想升华和品德内化。因此,德育课应注重活动化、实践性教学。
活动化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学生天性喜欢活动,各种有益的活动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开放、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愉快,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有助于学生通过对知识和生活的体味逐步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改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创设有益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活动化教学开放性强,会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空间,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图1 “四层五步”活动化教学模式图
德育课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究、感悟、锻炼。在活动化教学实践中,我们构建了“四层五步”活动化教学模式新格局。
所谓“四层”,指学生德育课参与活动的四个不同层面,具体分为课前准备活动、课堂学习活动、课后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活动。所谓“五步”,即在德育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的五个类型,具体分为质疑问难活动、自主体悟活动、合作研讨活动、辨析选择活动、行为实践活动。“四层五步”活动化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课前准备活动 课前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发展学生自主自立的自主精神。常用的活动形式有:社会调查活动、资料搜集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社区服务活动、课前游戏活动等。
课堂学习活动 课堂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精心、科学、合理地创设活动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教师要当好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能力的发展。
课后实践活动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课堂知识,努力践行于实际生活中。课后实践活动可与学校德育主题活动密切结合,与家庭教育、社区活动密切结合,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亲身实践,提升素养。常用的活动形式有社会调研、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社会宣传等。
学习评价活动 学习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德育课活动化教学要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的,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方法。教学评价上,对学生采取多元化激励性评价。在评价形式上,采取课堂观察、考评观察记录、专题汇报、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运用激励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开展自评、他评、互评、教师及家长参与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发展。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在评价中学会并提高自评能力。
活动化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指导者、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学会自我体验感悟,学会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富有个性地学习,最终提高综合能力。活动化教学模式各环节之间互为联系、密不可分,共同达成德育课教学目标。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境,以游戏形式开展教学,如运用 “比一比”、“玩一玩”等形式,寓教于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身心,活跃学生的创造才能。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德育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知识。因此,让德育贴近学生生活,能增进学生理解德育知识的内涵。在活动化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生活情境,采取再现生活事实、让学生体验生活原型、感悟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活动化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协同展开探究活动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活动化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它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有效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展示自我、锻炼能力。
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现代教学论强调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德育课也要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参与,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德育课教学来说,创设想象情境是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创造性学习德育知识必不可少的。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就越有创见。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衡量德育课活动化教学是否取得实效,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即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是否深化了;是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否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否促进了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形成等。开展活动化教学必须讲求实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前提:要明确一个思想——以活动促发展 在活动化教学中,应科学合理地设计活动,由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自觉体验、感悟,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和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发展。
关键:要正确处理几对关系 (1)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做到“形”“神”统一。活动教学采用活动的形式,它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德育课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每一次活动的设计,都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万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有了“形”而失去了“神”,是在实际教学中容易犯的错误。有些活动课表面热热闹闹,可学生并未收获知识,这就是一种形式化的活动,在活动教学中我们必须克服这种错误倾向。(2)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自主、教师主导、协同活动。在活动化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化教学中的合作者、交流者和引导者。只有教师与学生通过一定的活动在认知上达成共识,在情感上达成共鸣,在行为上达成认同,德育课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3)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充分预设、大胆生成。预设是开展活动的基础,必须重视预设的作用。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们需要充分预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与应对措施。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它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及思维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临时生成很多资源。教师要运用教育智慧,学会捕捉并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资源,用它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因此,预设和生成这两方面都不能忽视,我们应充分预设、大胆生成。
保障:提升师生素养 在活动化教学中,师生良好的素养是提高实效性的保障。活动教学开展的过程,也是师生不断成长的过程。开展活动化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愿望。在活动中,教师要正面引导、热情鼓励,以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热点;教师还要善于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索。从开展活动的形式来看,多数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因此,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在探讨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吸纳他人的意见,完善自我的想法。
在开展德育课活动化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与操作上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教师应始终本着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的目的,切实学好活动化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开展活动化教学,使活动化教学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同时,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探索德育课活动化教学规律,开创德育课教学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局面。
[1]何伟,刘畅.高职特色的德育课若干教学法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3,(5).
[2]杨丽娟.活动教学理念有效性与基本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
[3]潘洪建,孟凡丽.活动教学原理与方法[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4]蒋夫尔.高职德育如何提高实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5-03-27(3).
邵敏霞,女,硕士,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和教学。
(本文责任编辑:杨在良)
G712
A
1672-5727(2012)06-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