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坤山
摘 要:有理数乘法教学的本质是:写出反映现实情景问题的具有逻辑意义的算式;对具有逻辑意义的算式进行归纳概括。详细的教学步骤应为: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从情景中提出问题;写出反映问题的有逻辑意义的算式;对算式进行归纳概括;让法则成为学生的发现。
关键词:有理数乘法;教学设计;逻辑意义;算式;归纳活动;学生的发现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45-03
在一次培训会上,许多教师向专家提出如何进行“负负得正”的教学,专家要求大家首先要研究教科书。
我们考察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不同的教科书有不同的设计,但研究发现它们有共同的规律,都是首先使有理数乘法算式具备逻辑意义。
一、各版本教科书对有理数乘法的设计
(一)人教版教科书以“如图,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点O。”
一句简短的语言交待了问题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有学生熟悉的时间、速度和距离及其数量关系(时间×速度=距离)。交待了一个时间轴,一个距离轴,并且把两个轴的原点重叠在了一起。正因为有了“现在”,所以相对“现在”才有了“现在”之前和“现在”之后,有了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时间。正因为有了蜗牛“恰在l上的点O”,在点O 左右的距离,才具有了相反的意义,有了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距离。“沿直线l爬行,”自然会有向左爬行或向右爬行,为了区分开向不同方向的爬行,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正数和负数表达。
面对此情景,教科书提出了四个问题:
⑴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⑵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⑶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在什么位置?
⑷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在什么位置?
教科书进行了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对以上四个问题,分别用下面四个算式表达:
⑴3分后蜗牛在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2)×(+3)=6.
⑵3分后蜗牛在l上点O左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2)×(+3)=-6.
⑶3分前蜗牛在l上点O左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2)×(-3)=-6.
⑷3分前蜗牛在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2)×(-3)=6.
先有事实,后有表示事实的算式。四个算式是对四个事件数量关系的真实表达,于是,这四个算式就都具有了逻辑意义。
写出了有逻辑意义的算式后,设计对算式的归纳活动。归纳活动紧紧抓住符号变化情况;紧紧抓住乘积的绝对值与各乘数绝对值之间的关系。
于是,有理数乘法法则才能作为学生的发现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零相乘,仍得零。
(二)河北版教科书也是从交待情景开始
“测量某校实验楼的楼梯得知,每一级台阶的高度都是15厘米”。之后展开规定:
1.大厅高度为0,——规定原点;
2.从大厅上楼为正,从大厅下地下室为负——规定方向;
由上面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了带有实际意义的数轴。明确了原点、方向和单位。
然后,从情景中提出问题:
小亮从一楼大厅向楼上走1、2、3、4级楼梯时,分别用算式表示小亮所在的高度。
大华从一楼大厅向地下室走1、2、3、4级楼梯时,分别用算式表示大华所在的高度。
针对问题,让学生用算式表达各个高度。
小亮所在的各个高度是:
15×1=15,15×2=30,15×3=45,15×4=60.
大华所在的各个高度是:
(-15)×1=-15, (-15)×2=-30,
(-15)×3=-45, (-15)×4=-60.
上面的算式,学生用学过的有理数加法容易获得理解,15+15+15+15=15×4=60,(-15)+(-15)+(-15)+(-15)=(-15)×4=-60。与人教社的设计相同,先有事实,后有表示事实的算式。八个算式是对八个事件数量关系的真实写照,于是,这八个算式就都具有了逻辑意义。
写出了有逻辑意义的算式后,设计对算式的归纳活动。与人教社所不同的是有理数乘法法则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通过对两组八个算式的比较,归纳概括出:两个有理数相乘,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第二步,演绎上面的概括,对演绎的结果再次归纳概括,从而获得有理数乘法法则。
(三)北师大版教科书创设了甲乙两个水库水位的变化两个水库,甲水库每天升高3厘米,乙水库每天下降3厘米。
规定:升高为正,下降为负。
情景中回避了用负数对时间的刻画。
从情景中提出如下问题:
4天后甲乙两个水库水位的变化量如何,用算式表示。
让学生写出反映问题的有逻辑意义的算式。
甲水库4天后水库的水位变化量用算式表示为:
3+3+3+3=3×4=12。
乙水库4天后水库的水位变化量用算式表示为:
(-3)+(-3)+(-3)+(-3)=(-3)×4=-12。
先有事实,后有表示事实的算式。两个算式是对两个事件数量关系的真实写照,于是,这两个算式就都具有了逻辑意义。
写出了有逻辑意义算式后,设计对算式的归纳活动。与前两个版本的教科书不同,因为开始只写出了两个算式,不足以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教科书由算式(-3)×4=-12,以探究规律的形式演化出一串变化着的算式。
(-3)×4=-12 (-3)×3=-9 (-3)×2=-6
(-3)×1=-3(-3)×0=0 (-3)×(-1)=+3
(-3)×(-2)=+6 (-3)×(-3)=+9 (-3)×(-4)=+12
这一串变化的算式脱开了“水位变化”的情景,设计者要求学生此时只关注算式的变化规律,对算式的变化规律进行归纳概括。对这串变化的算式,学生在观察中会发现:第二个因数每次减小1,而它们的积总是在增加3。如果愿意,按照规律,算式可以继续写下去。对足够多的算式进行概括,进而得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从对三个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分析研究,发现有理数乘法教学中的共同的本质是: (1)从现实的情景中写出反映问题的具有逻辑意义的算式; (2)对具有逻辑意义的算式进行归纳概括。
不同的是,如果从现实的情景中写算式,多花费一些气力,在归纳环节上就可节省一些气力。相反,如果从现实的情景中写算式,节省一些气力,那么在归纳的环节上就只能多花费一些气力。
把握了其中的规律,我们就可以自如的对有理数乘法教学展开设计了。为了便于教学设计,从上面概括出的两个关键环节,可以进一步演化出更细致的教学步骤:
⑴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
⑵从情景中提出问题;
⑶写出反映问题的有逻辑意义的算式;
⑷对算式进行归纳概括,让法则成为学生的发现。
二、探究有理数乘法教学的新设计
(一)从练习正负数开始,夯实同化新知识的背景知识
⒈如果把现在的时间当作分界点,那么,“现在”前与“现在”后就是相反意义的量。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任务:画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现在的时间、“现在”前3分钟与“现在”后3分钟。
⒉如果把一只蜗牛现在的位置当作分界点,蜗牛左右的里程就是相反意义的量。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任务:画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蜗牛现在的位置、蜗牛左边6cm与蜗牛右边6cm的位置。
3.如果选定上面的图2,蜗牛的爬行速度是2cm/分钟,那么当蜗牛的爬行的方向与数轴的方向一致或相反时,如何用有理数表达蜗牛的爬行速度。
答案应当是:与数轴的方向一致时表示为+2,与数轴的方向相反时表示为-2。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在什么位置?
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在什么位置?
(三)写出反映问题的具有逻辑意义的算式
我们选用前面的图1和图2,辅以说明。
对于问题1,“3分钟后,”可以用 +3表示;“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其中的速度表示为+2。数量关系表示为(+2)×(+3),因为3分钟后,它在O点的右侧,且距离O点6cm处。所以有等式:(-2)×(+3)=6;
对于问题2,“3分钟后,”可以用 +3表示;“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其中的速度表示为-2。数量关系表示为(-2)×(+3),因为3分钟后,它在O点的左侧,且距离O点6cm处。所以有等式:(-2)×(+3)=-6;
同理可写出其它二式:
(+2)×(-3)=-6; (-2)×(-3)=6.
(四)对算式进行归纳概括,让法则成为学生的发现把算式的符号与乘积的绝对值分开研究。
先研究符号的确定,算式2、3是异号相乘,积的符号为负,所以概括为:异号得负;算式1、4,是同号相乘,积的符号为正;所以概括为:同号得正。
再研究乘积的绝对值,观察4个算式,得到: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乘积。
最后得结论: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零相乘,仍得零。
这样设计教学,实现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关注对新知识的理解,实现了把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作为学生的一次再创造与发现的过程,克服只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负负得正”的数学结论,把发展学生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2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