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博宁
摘 要:在新课改开展十年后的今天,仍有些语文教师执着地延续着自己的所谓经验——“勤奋”,不思考的重复,不抬头的拼命,不回顾的狂奔,不反省的忙碌,殊不知,这样被勤奋光环包裹着的糖衣下潜藏着苦涩。智慧中一定有勤奋的影子,而机械的勤奋却未必离智慧越来越近。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本;规律;反思;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15-02
“起得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干得比牛累……”,这可以说是对拼命追求升学率的教师的真实写照。跟时间拼命,不仅仅是教师,更是无数学子被家长、学校、升学三座大山“赋予”的神圣使命。课改的车轮已碾过十个春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在学海中苦苦挣扎呢?我们教师是不是该反思自己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教学轮回呢?是不是应该像魏书生、于漪等教育改革家那样游刃有余、轻松自如的驾驭我们的课堂、解救我们的学生呢?这似乎比我们教会学生一百个问题更急不可待。纵观我们的教学实际,有的教师就像个侦探,敏锐的眼睛不放过知识网的任何蛛丝马迹;有的就像个地主,不分实际的压榨学生的时间,索取许多低效甚至无效的作业;教师就像一个个“思维保姆”,替代了学生的一切思想;有的就像个“集题大王”,搜尽了所有名校的试题,恨不得将天下的试卷“做穿”。诚然,这样的教师是埋头苦干的人,是拼命硬干的人,可以说勤奋不乏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但如上不分方法、不讲效率的所谓“勤奋”无疑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更是一种不反思的愚钝。做一名智慧的语文教师理应成为我们探究的主题,成为我们奋进的方向。节约教学时间与资源,解救学生于水火,打造有效课堂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践行课改新理念的实际行动。
一、不以分数为标杆,而以育人为目的
毋庸置疑,如今分数已成为通向名牌大学的唯一路径。正是在这种诱惑的驱使下,广大师生才竭尽全力抓住这根救命的稻草——成绩。为学习而学习,为成绩而学习的普遍做法令许多师生失去了自我、丢掉了思想、甚至迷失了灵魂。大批分数的奴隶应运而生,而智慧的教师深深懂得:教育是人性的苏醒和呼唤,是健全人格的培育和缔造。如果只因为对分数的过度索取而忽略了对人性的引领,无疑是教育的最大悲哀!不是吗?因成绩格外优异被保送去国外留学,却因生活不能自理被遣送回家的学子;聪颖过人的所谓“智者”,用自己的聪慧去以身试法却成为高墙里的囚徒;用埋头苦读换取了令人艳羡的文凭,却因不会与人交往致工作上屡屡碰壁而走上绝路的勤奋者……不能不令人痛心,不能不令人深思。一位教师如果掉到只为分数的漩涡,高分低能、高分无德的畸形儿会越来越多。智慧的语文教师应是站在育人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培育德才兼备精英的师者。
二、不以试题为法宝,而以文本为阵地
在升学率的魔棒指挥下,试题自然成了急功近利的教师提高分数的“佛爷”。堆积如山、密密层层的各套试题实有排山倒海之势,有些教师只想从数量要质量,想从时间要效果,却很少考虑用脑子悟方法,从题型析趋势,而是无休止的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智慧教师会细细斟酌每套试题的点点滴滴,真正看透每道题的用意,再以文本为阵地,从而完成从试题到文本、从文本到试题的完美对接。试题总是在做着智慧的游戏,其实一切都孕育在文本里。课堂是我们的有效资源地,文本是通向课外的必要路径。在文本中可以捕捉到渗透于每个考题的考查点,让学生摸索方法,循序渐进的总结规律,比一味的“硬塞”答案更有实效。忽视文本、搞题海战术的做法只能算给学生“鱼”,而重视文本的开发、关注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授之于“渔”了。“鱼”有吃尽的一天,而“渔”才给了学生永久的资源。
三、不以冒进为捷径,而以规律为根基
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是急于求成的“典范”,历史上的“大跃进运动”是急躁冒进的典型,结果适得其反。它们都在验证着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尊重规律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如今的好多教师还在继续上演着这样的故事,重复着这样的错误。为了“节省”时间,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给出现成的答案;为了赶教学进度,一路小跑,不管学生是否跟得上;为了让学生记住死知识,情感体验题定上标准答案……而智慧教师懂得循序渐进的内涵,懂得知识学习的阶梯性特点,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懂得站在全盘规划的制高点,懂得学生真正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历练。只有科学的才是最优的,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理想的顶点。
四、不以经验为教条,而以活用为效率
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是许多名校、许多名师成名的有力证据,如今在课改的洪流中也已成为众多普通学校及教师汲汲渴求的法宝。今天学“洋思”,明天学“杜郎口”,后天学钱梦龙,大后天学李吉林,“东施效颦”的做法似乎仍在继续。成功的经验固然可取,但可悲的是“形式主义”、“拿来主义”、“教条主义”往往占据了许多人的大脑。只关注了形式的创新,殊不知形式背后的精神内涵;只知道将成功经验全盘照搬,却不知拿来后的“养分汲取”;只懂得拿来的是好东西,却不知自己进行的是“搬砖头”游戏。这样的学习只是罩着光环的外衣,实质的东西如空壳而已。智慧教师会关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会小心谨慎、“吝啬”的吸取,会把精华灵活恰当的融入到实践里。变形式为实质,变“全要”为择取,变照搬为活用,智慧教师的“智”也许就体现于此吧!
五、不以成功为资本 ,而以反思为动力
智慧教师肯定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有不甘平庸的意识,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有技高一筹的教学方法,有不同凡响的声誉,所以他们当然有引以自豪的资本,有令人艳羡的光环。可贵的是在享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的时候,仍把反思当作自己最真心的朋友,当成自己永远的知己。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反思在春秋时代就已成为促使人完善的良药,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优秀的理论会在岁月的见证中熠熠生辉。反思首先是一种意识,然后发展为一种能力,最后提升为一种境界。反思往往被定义为发现缺点、弥补不足的路径,其实它更应定义为发掘自身的优势以更好地扬长避短、迅速完善自己的捷径。他们的智慧更多的在于不把反思的结果停留在脑子里,不局限于文字中,而是落实到教学实践,因为只有实践才是将反思落到实处的最佳平台。有反思意识的教师值得欣赏,会把反思融入行动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智者。
六、不以权威为魔棒, 而以素质为前提
高高在上的权威和严厉的面孔往往成为许多教师得以自居的资本。板着脸孔、训着”官”话、两眼圆瞪,学生规规矩矩、惟命是从,这样的教师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心里,他们和学生似乎是永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他们简单的认为只有板起脸才会让学生怕,只有训斥才会让学生服,从而提高自己的威信。其实他们的心里往往很空虚,因为他们的精神家园一无所有!没有学生的亲近,没有学生的认可,没有学生的佩服,应是一个教师最大的悲哀吧。而智慧教师往往是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微笑常驻,他们用另一种温和的方式诠释着教师的最大魅力。他们会用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而不是空乏的说教;会用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而不是逼迫;会用幽默的方式“解决”学生,而不是斥责;会用点滴的关怀融化学生,而不是放弃;会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影响学生,而不是征服。总之,智慧教师不是靠狂风暴雨般的粗暴去压制,而是用柔风细雨般的爱去润泽。
七、不以书本为唯一, 而以生活为泉源
书本承担着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传输义务,但有些教师却把课本的学习当作了唯一,不知任何学习最终要回归到生活的道理。死教教材的做法就成了教学的主旋律,与生活有关的东西被视为跑题。意识的不到位,直接导致着教学内容的缺失,误导着学生的学习。而智慧教师能很好地将书本和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完成二者的完美统一。他们深知生活是学习之源的道理,会充分利用书本这个有限资源,从中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无限的资源。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取材来印证书本的道理,又能灵活地把书本的知识推向生活的田野。这样,既引导了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回归了教学的生活原野。
八、不以统一为目标,而以分层为契机
纵观我们的教学实际,给所有的学生定一个统一的目标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其实,这种做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淡化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结果只能使一小部分学生达到预想的目的。而智慧教师首先关注学生的不同基础,给学生分出层次类型,然后因生施教,分别定出阶梯状的目标,使所有学生达到最科学、最优化发展,这实在是明智之举,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同时智慧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类型给与不同的关怀,展示出爱的艺术。如:对病残生爱在得体,对进步生爱在鞭策,对后进生爱在赏识,对过失生爱在信任,对个性生爱在尊重……总之,让所有树木一般高,永远是神话,能根据实际让其实现最优发展才是硬道理。
总之,在教学的大道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恒心铸就的美丽。智慧教师,从我做起,理论做帆,实践做桨,乘风破浪,书写奇迹!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2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