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传文
广见闻 多阅读 勤实践
——我的语文教研之路
● 孙传文
一个人一旦有了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奋斗就有了持久的支撑力量,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勇往直前,再苦再累也觉得幸福。正是这种执著,使我多年来恪守“广见闻、多阅读、勤实践”的教研工作“三准则”,在语文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地进行实践和探索。
1990年夏,我由垦利县教研室副主任的岗位上,被选拔为东营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上任伊始,我就着手对全市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十多年基层教学、教研的实践经历,及半年多时间跋涉全市几十所小学的所见所感,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不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教育教学就会缺乏动力和活力。为改变全市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的局面,我便拟定了《关于加强全市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意见》。在这个《意见》中,确立了“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为突破口,较为迅速地大面积提高全市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教研思路。然而,开展教改实验研究,对我来说,还得从头学起。根据从《人民教育》等高层次教育报刊上获得的教改信息,按照提高东营市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我首先选择了 “汉语拼音基础音节换韵直读法教改实验”等两个适合大面积推广的实验项目,欲在专家的指导下全市进行推广。
该实验是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汉语拼音研究室和中央教科所教学研究室,根据《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音节”的要求,于1989年开始合作进行的研究项目,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小学汉语拼音学习的质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识字工具,促进语言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1992年暑假,我便率队前往中央教科所“取经”。
按照原 “汉语拼音基础音节换韵直读法教改实验”方案,基础音节换韵直读法,就是在汉语400多个音节中,确定 bo、po、mo、fo……yi、wu、yu 等与声母呼读音一致的23个音节为基础音节,然后按汉语音节的声、韵组合规律,更换基础音节的韵母,组成新的音节,并把换韵后的音节直接读出来。它是不经拼读训练、不靠死记硬背而能直接读出音节的一种汉语拼音教学的方法。原实验方案中的教学过程分为3个主要步骤:(1)通过教师的发音示范,学生熟练掌握6个单韵母和23个基础音节的发音,然后在其中选择bo、po、mo、fo、de、te、ne、le、ge、ke、he 这 11 个容易掌握的音节,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音节的发音与其所含的韵母的发音相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基础音节的发音实际上就是在原来韵母的前面,加上了一个相关声母的发音“动作”。如bo的发音,就是在o前面加了一个不送气的双唇闭合的b的发音动作。(2)单韵母换韵直读训练。把基础音节中的o或e等,换成其它单韵母,进行迁移训练,掌握由声母和单韵母构成的音节的发音。(3)由易到难,边学习复、鼻韵母,边进行复、鼻韵母的换韵练习。
艰苦紧张的学习归来后,我们便确定首批实验班,开始了实验,然后再把实验经验向全市推广。我和实验骨干教师深入到各县区巡回进行实验培训,深入课堂指导实验过程。我们在实验中感觉到,该直读法有以下突出优点:可操作性强,不需讲解拼音术语,只要掌握了基础音节、韵母、声母和换韵方法,就能以少胜多,直读汉语全部音节,减少了拼读法零件与零件相拼的麻烦;可以使初入学儿童顺利阅读注音读物,提前了自主阅读的时间。
我们在指导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实验班的学生在方案规定的学习时间内,直读的效果不理想,达到不脱口而出的要求。我和实验教师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后发现,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部分声母的“字形”掌握得不牢固所致,他们对眼前出现的声母的识别需要较长的时间,有的还经常出现字形相近的声母混淆的现象。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们便着手修正原实验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活动。我们在原实验方案教学过程的第二个步骤之后,增加了一个“生母记形”的学习环节。主要做法是,根据初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借鉴传统拼音教学识记字母的经验,把几个容易混淆的声母按字母形状和读音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识别声母。增加了这一环节后,直读效果得到明显改善。1993年秋,在全国“汉语拼音基础音节换韵直读法实验”教改实验研讨会 (在北京召开)上,我们介绍了修正后的这一实验方案和我市的实验效果。中央教科所的专家、实验主持人潘自由研究员,把我们修正后的实验方案誉为 “山东方案”,大加赞扬。我和实验教师徐会荣随之被中央教科所科研处聘为“重点科研项目直读法教改实验辅导员”。同年10月,东营市的这项实验又被中央教科所推荐参加在黄山举行的“小学语文、数学教学国际研讨会”,与来自大陆各省、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语教育机构的专家进行实验研究交流。经过近3年的实验和研究,我市形成的 《汉语拼音换韵直读法实验报告》,1995年2月,在全国拼音教学研讨会上获优秀实验研究报告一等奖。
另外,我市还进行了由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吕敬先主持的“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这是一项涉及教学指导思想、要求、内容、方法、活动形式(课型、课外活动)等要素的小学语文综合性改革实验研究。它以“以发展思维和语言为中心,促进语文能力整体发展”为目的,改革识字教学,加强观察说话、写话教学,并通过扩大识字量为课外阅读铺路。它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把主要精力都耗费在识字上,忽视各年龄段儿童语文能力发展相互贯通和衔接的问题。我市的这项实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5年11月,中央教科所在东营市实验小学召开了“全国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现场经验交流会”,东营市的实验经验得到了中央教科所主抓小学语文教学的郝嘉杰博士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1996年5月,我被中央教科所聘为“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地区协作组副组长”。
我带领的实验研究团队,跋涉在推广先进教改实验经验、不断总结实验研究成果的道路上。经过5年持之以恒地实践探索,给第一轮完整的实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两项实验的推广,促进了我市小学语文拼音和识字、说话和写话以及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前两项实验的推广为学生的识字、阅读和说话和写话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中高年级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作文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为破解这一难题,1997年秋季,我又专程赴烟台,邀请烟台市教研室的专家和实验教师,对我们全市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被评为省十大教改成果之一的“小学生‘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的实验培训。该作文训练体系,把一次作文教学的过程,分为“准备酝酿”“试写初稿”“评议例文”“自行修改”“鉴赏总结”五个阶段,即五种课型,体现了学生自己观察选材、自己动手作文、自己评议修改、自己总结提高——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它为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找到了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由于我的努力推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的推广实验,同样结出了硕果。我在推广该作文训练体系的过程中,还非常注意按照教学大纲对各年级学生作文的不同要求和各年级学生作文的不同特点,研究“五段式”作文的变式。我撰写的实验研究报告《关于“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变式的研究》,1998年5月获省优秀实验研究报告一等奖。
至此,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三项教改实验推广的攻坚战告捷,研究改革的内容涵盖了从最基础的汉语拼音,到识字、阅读,再到作文的较为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实现了当初《关于加强全市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奋斗目标,不仅使区域语文教育教学水平具有了一定的先进性,并且促进了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为后来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对我自己来说,在10年的实验研究实践中,向主持三项教改实验研究的专家,学到了进行教改实验研究的方法,积累了立足本区域教学实际自主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经验。
期待收获,就要首先付出。在我十年如一日推广先进教改实验研究成果的历程中,也曾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总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克服它。例如,1996年春季,就在我和同事们一道按计划深入到各县区、农场开展教学视导工作时,妻子罹患重病住进了胜利医院。我当时心急如焚,多想守护在妻子的病床前,给她安慰和照料啊!可是,还有那么多实验教师和学生在等待着我。妻子理解我,她催促我去工作。住院40多天的时间里,我只是偷暇去看望了妻子两次,妻子出院都是一个人办理了手续独自回的家……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根据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解,结合自己在阅读中获益的体会,深感大量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我努力在全市推动落实“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要求。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和家长都普遍重视学生的大量阅读,但以往我市小学生的大量阅读,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发、盲目和低效的状态,教师和家长缺少恰当的指导策略。虽然不少教师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却因为研究的封闭性、范围的狭隘性、成果的模糊性等难以推广,学生的阅读活动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内外的有机贯通,大水漫灌似的耗时低效的课外阅读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基于此,2005年4月,我把“小学生大量阅读的实践与研究”确定为研究课题,并担任课题总主持人,组织全市小学语文教研力量进行专题研究。
我们首先成立了由各县区、胜利教管中心教研室分管小学教研的教研室主任和教研员,市、县区、乡镇各层次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队伍,然后制订课题研究方案,从研究的内容、研究的依据、方法、主要的子课题的确定,到主要的研究步骤、人员的分工、预期的研究成果等,都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计划。2006年8月,该课题经过专家评审,被确定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15JG388)。我们采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我借鉴过去10年跟相关专家学到的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的经验,研究过程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各研究阶段成果的梳理总结等,都做得扎扎实实、有条不紊。为了促进研究的深化,期间,我们还组织了几次全市性的大型的大量阅读指导交流、研讨和成果展示活动。经过整整6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研究使我们明确了小学生大量阅读指导应遵循的“兴趣优先、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这有利于防止出现急于求成、盲目拔高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的现象;获得了加强课内外阅读联系的有效策略,包括阅读内容层面的向课文外拓展、向其它学科拓展和向生活拓展的策略,课程层面的课内学方法、课外促发展的构建大阅读课程的策略;明确了教师对低、中、高各年级段进行大量阅读指导时应把握的不同要求,获得了各年级段的多种不同的具体指导方法,促进了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的提高;验证了大量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形成的影响,推动了全市小学生大量阅读的“广泛”“深入”地开展(于永正老师的评价),达到了以研究推动实践的目的。
例如,为验证大量阅读对小学生各科学习的影响,我们从某校进行大量阅读的一至五年级实验班学生中,每年级各随机抽取10名被评为“小书虫”的学生组成实验组,再从该校非实验班对应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0名学生组成控制组,通过对100名样本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学业成绩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跟踪测试,并进行专门的量化与统计分析,获得了以下几条有意义的结论:实验组各个年级学生三个学科的总成绩都明显高于控制组,样本学生各科的学业成绩都与各自的阅读量呈现正相关;阅读量的增加不仅没有对数学、英语两个学科的成绩产生消极影响,反而还促进了两科成绩的上升,上升幅度与阅读量相关度最高的是数学学科,其次是英语学科,最后才是语文学科(这一条结论与我们原来的主观判断完全不同)。以上结论,有力地说明了大量阅读对促进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作用,也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的观点。相关的实验研究还表明,学生的大量阅读,不仅促进了学科成绩的提高,同时促进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实验学校普遍感到,学生在“读好书”的过程中,从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质和普世文明价值的中外经典作品中,吸收了高品位的精神营养,不仅丰富了知识,还启迪了智慧,熏陶了情感,滋养了心灵,使生命进入一种新的境界。这也说明“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生命的质量需要阅读来锻铸”。
我们这项研究课题的影响,还通过学生扩展到校外。下面表格反映的是广饶县一所农村小学,开展大量阅读前和活动开展8个月后,对四年级一个班42名学生及其家长,所作的两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时间 没读过整本课外书有时自觉读课外书每天自觉读课外书学生家长、老师不要求则不读课外书活动前 5人 18人 7人 2人8个月后 0人 1人 3人 38人家长经常亲子共读课外书活动前 35人 38人 4人 0人8个月后 42人 0人 10人 32人时间 认为大量阅读重要未曾亲子共读课外书曾经亲子共读课外书
可见,一个书香班级,能带出若干个书香家庭,校园的书香又能熏染一方社会,浓化社会的读书氛围。
2011年9月,我们的课题研究报告顺利通过了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鉴定,2012年2月该研究报告获东营市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48万字的《小学生大量阅读的实践与研究》一书,也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欣然为该书作序。
另外,我还深入课改实践,进行了促进语文课程综合化和生活化的研究。《适应新理念的要求,加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谈加强语文课程综合化的必要性及其策略》等论文,相继在《当代教育科学》等期刊发表,并分别于2006年6月和2007年8月,在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上获得一等奖。
多年的教学研究经历,特别是新课改开始后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遇到的诸多问题,使我对“教改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员的问题”这一论断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于是,我开始探索以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为抓手,带动教师队伍总体教学水平提高的途径。历经10年坚持不懈地实践与研究,逐渐形成了以“引导学习”为基本培养策略的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其主要做法如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就是知识的社会协商”的理论,我首先在小学语文学科,建立起来了以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为目的的学习共同体——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团队。团队成员由各学科经过选拔的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和从专家教师中遴选出的指导教师组成。团队成员按照培养活动方案,在3-5年的活动周期内,通过集中研讨、小组活动和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实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由于师范毕业生实践性知识的“先天不足”,好的理论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实践的状况,在入职后的较长一个时期内依然明显地存在着。因此,引导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对象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业发展性的行动学习,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我努力引导他们把教学实践和自身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实践成为学习的资源,使其知识,尤其是实践性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对于教师“会教书”来说,“实践性知识比理论性知识更重要”(陈向明语)。由于实践性知识具有情境性和经验性等突出特征,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识学习,难以和教师个人已有的经验产生有机的联系,也就难以产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迁移和运用的效果。又根据多数团队成员分散在不同学校,于教学现场进行的即时性对话互动难以实现日常化的实际,倡导组织进行案例背景下的情境学习。各成员向团队提供学习用的来自教学实践的案例,大家通过现场或网络进行讨论分析,大大增加了团队成员接触一个个真实教学情境的机会。
为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避免其陷入简单循环往复的“磨道效应”,我们大力倡导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的培养理念。这有助于他们从依赖经验的“教书匠”,转变为睿智的反思型教师。我们认为,这种形式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内在自觉性,追求教学过程的满意度,成为团队成员反思的根本动力。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这种以“引导学习”为主要策略的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增强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实际效能,团队成员很好地实现了与同行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以及实践与理论的对话,实现了自然发展与有组织的系统的“人为”发展的良好结合,加快了他们的成长速度,并且带动了教师队伍总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至2006年,这项研究成果,首先在我领导的小学教研室推广。2006年12月,山东省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七次年会在我市召开,会上宣传了这一经验成果;2008年12月,在有1000多名青年教师参加的山东省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研究会第八次年会上,我与我市6名青年骨干教师,举行了青年骨干教师成长论坛,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因为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模式充分显示出了它的成效,2009年7月,东营市教育局隆重召开了“全市中小学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作启动大会”,使这一研究成果在全市中小学各学科得以推广。我撰写的体现我们多年来实践与研究成果的 《引导学习: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有效策略——以东营市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模式为例》一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年第10期刊载,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近年来,我市小学语文教师在省级以上优质课、教学能手评选等各类评选、比赛、展示活动中,连连取得优异成绩:燕居丽等2位教师,参加省优质课比赛,双双获得一等奖(一、二、三等奖的奖次比例为3:4:3),来自村小的李冬老师,代表山东省实验区,在“全国小学语文实验教材观摩研讨会”上执教《瀑布》一课,喜获一等奖,此后,燕丽华、赵文刚等近30名小学语文教师,先后在全国、省作经验介绍、执教示范课、展示课;周象霞等16名小语实验教师,分别被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课改中心表彰为优秀课改实验教师。2011年举行的省第六届教学能手评选,我市参评的小学语文教师再一次全部入选,并且周丽萍老师取得了全省小学语文学科总成绩第一名的骄人成绩!全市中小学各科入选率也再次高出全省平均入选率13.9个百分点。实施新课改以来,还在我市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研究与实验研讨会”等多次全国、省级语文学科教学研讨会,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些成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市小学语文教学与骨干教师培养研究的成效。
回眸我的教职生涯,至今已过30载。30多年的语文教学、教研生涯,使我对语文教学和人生有了一些感悟。
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奠基工程。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汉语言文字,孕育了中华文明,学生一笔一画、一字一句、一诗一文的学习,都是浸润在中华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语文教学。让每一个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文化的良好影响,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语文教学,务必要做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文章。语文教学要切实发挥好其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同时又要充满生命的活力和魅力。听,应该是陶醉的;说,应该是尽情的;读,应该是迷恋的;写,应该是痴情的。在这样的“家园”中生活的师生,生命才是高质量的。作为一名教研员,要为建设这样的理想“家园”而不懈努力!
语文教学,要着力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理应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切实打破教室墙壁的壁垒,将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学生广阔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空间。就学科课程的性质而言,我们语文教学开放的程度还远远不够,还亟待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我16岁时登上讲台,成了一名语文教师,后曾几度进修求学。33岁时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同年被评定为中学高级教师;36岁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44岁被东营市人民政府授予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还曾3次被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表彰为学会系统先进工作者,连续多届被推选为省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和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副会长。新课改后,曾被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总编委会,聘请为“新世纪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编写指导委员、编委,培训专家”,参加了多册新世纪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修订及全国多个省份的实验教科书使用的培训工作。另外还主编过多册山东省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参编多册《写字》《口语交际·习作》教材等,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其它教育期刊发表教学论文和教学指导文章50多篇。《东营日报》《中国开发》等报刊介绍过我的事迹,专题片《孙传文:与小学语文一路同行》,曾多次在中国教育电视山东台播出。但我深知自己离教研员的工作职责要求,还差得很远很远!
如果说我在教学研究方面还算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的话,我认为首先是得益于一直恪守为自己制定的“广见闻、多阅读、勤实践”的教研工作“三准则”。它促使我努力做到“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所谓“广见闻”,就是努力开阔视野。要善于通过各种渠道,迅速地、尽可能多地获取全省、全国先进的教学、教改经验,及时捕捉前沿信息,使先进的经验成果能及时为本地区教学所用。“汉语拼音基础音节换韵直读法教改实验”及其它几项教改实验,都是“广见闻”促成的。
所谓“多阅读”,是为了不做“山间竹笋”。要通过广泛、大量地阅读,不断从书刊中汲取各种知识,使自己始终犹如在上“函授大学”,以便从较高的视点和较宽阔的视域,来审视、分析教学教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获得理想的问题解决方案。30多年来,深感“多阅读”使我受益匪浅。大量阅读不仅使我自己从中获益,也坚定了我6年如一日地进行“小学生大量阅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的决心,促进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阅读工程的实施。
所谓“勤实践”,是针对我从事的教研工作的性质而言的。教研员不能蹲在办公室里搞研究,只有融入学校,植根课堂,与教师为伍,与教改同行,亲历、躬行教学实践,才能不做“墙头芦苇”,才能更有作为。我一贯勤于实践,并颇有收获。例如,如果没有近10年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就没有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研究的成果。
多年来,我在执著践行“三准则”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幸福感。它让我忘记了艰辛与困苦,乐此不疲地从事如何让小学生学好语文这虽然平凡而我自己深感意义和责任重大的教研工作,为此还曾两次放弃了可以弃教从政的机会,心无旁骛、脚踏实地一路走来,去努力追求教学研究的更新、更高境界。
孙传文/东营市教科院小学教研室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东营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责任编辑:黄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