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节”全程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2012-11-27 05:36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全程环节育人

● 邓 淇

“五环节”全程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 邓 淇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启智育德,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使受教育者得以充实、幸福的生活。然而,综观我们当今的教育结果,很多现象令人担忧:高分低能、缺乏诚信、不知感恩、心理脆弱、人格缺陷等。何以造成现实世界与教育理想的背离?这除了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和教育体制的积弊外,主要原因恐怕就是我们教育方式方法的死板,施教主体的单一。纵观我国教育的发展历史,其教育形式往往是机械死板的说教式,这种方式以施教者为中心,重在灌输,忽视受教者的自身体验和感受。同时,我国现代教育以及整个社会也往往将教育的全部放在学校,将施教主体局限在教师范围内,造成施教主体的单一窄狭。整体来看,我们过去的教育存在着线条式、单向性的不足,这种不足最终导致教育结果的不理想。为改变这种局面,我们认为需要从根本上做起,充分发挥多种教育资源优势,真正变线条式、单向性的教育方式为网络状、多向性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不仅感受来自多个施教主体的综合力量,同时在多种形式中得到亲身体验,实现自我主体的自觉。为此,我们学校构建了颇具这种特点的“五环节全程育人”模式。

一、“五环节全程育人模式”的内涵

“五环节全程育人模式”是在我校“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先进教育理念和学校实际,提升、发展起来的将课堂教学与学科育人、学校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融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一种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其实质就是让教育教学的所有相关资源都成为育人的重要因素,全过程、全方位地培养理想远大、道德高尚、个性鲜明、创造力强的一代新人。

“五环节全程育人模式”包括以下五个环节: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其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几大环节都指向学生一方,表明各环节都是围绕学生这一受教主体而开展活动的,其最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实现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五个环节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五个环节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五个环节不分先后,共同育人。在这之中,课堂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也是育人的主阵地。“五环节全程育人模式”图示:

从图示中可以清晰看出,“五环节全程育人”模式,特别强调以下几点:以学生为中心;全员参与;全程实施;突出各环节特色。

二、“五环节全程育人”模式的整体实施目标

(一)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以理想远大、道德高尚、个性鲜明、创造力强的一代新人为目标,打破学科中心,突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发展,切实形成新的育人模式。

(二)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深化实施“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三维目标”的达成,使课堂切实成为教书育人的主渠道。

(三)创新学校教书育人管理机制

——全面加强学校日常管理的育人功能,引导社区、家庭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形成育人的合力。

(四)破解学校普遍存在的智德分离、知情分离等教育难题

——全面发挥学科育人和过程育人的价值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五环节全程育人”模式的实施及效果

(一)抓实课堂教学环节——破解了教室“后三排”难题

在各科教学中,我们学校实施的是“五环节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预习展示——定标自学——合作探究——巩固训练——测试评价)。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合作探究环节”。其突出特点是:本着“着眼互补,异质互助”原则,确定合作小组。要求班级内每六人或八人为一个组,原则上按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进行编排。每人固定一个编号并将分组名单上报教务处备案。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分工有合作。学校根据《小组管理规则》,实施成员职责轮换制、动态管理制、学习规范制、一帮一落实制、小组评价机制等要求,明确小组交流程序和评价方式。小组内实行捆绑式“整体移动”调位法,给学生平等调位的机会,同时强化小组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小组的凝聚力,从而成功避免了“后进生”集中后三排的现象。

在实践中,我们积极加强课程管理,始终遵循课程原则和国家要求,全部开齐开足规定内的所有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又充分发挥各学科组的群体优势和共同智慧,延伸、拓展国家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建设,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效率,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对于校本教材的编写,我们要求严格遵循“五性”“两化”原则,即趣味性、活泼性、启发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专题化、生活化。目前,初中学段开设的所有学科都开发出颇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又开发出系列。这样,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就形成了“十三大门类三大系列”的校本教材资源体系,共计50余本。而这些校本教材,也真正走进学生,拓展了教育资源,开拓了学生视野,训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认真抓好课堂环节落实的基础上,我们还积极实施课程方案,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在实施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实施本学科课程内的整合基础上,主要实施的是多学科课程整合:即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将多个相关学科整合在一个正式的单元或学程里。学科不再是组织中心,它们被融入单元或主题之中。如我们目前已经实施的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七八年级数学、英语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将思品课程融入班会课程之中,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功能;将化学课程与活动课整合,将综合实践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或与其他课程整合等。

“五环节教学模式”不仅发挥学科育人和过程育人的价值功能,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积极进取、健康自信的品格外,还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新跨越,学生毕业合格率和优秀率连年攀升。

(二)激活学校管理环节——破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难题

在学校管理中,继续实施“打包、切块、拎走”学校管理新策略,将科室与学部原有的单向 “线条式”管理,转变为科室与学部紧密结合的“条块式”管理。同时细化学部管理,将大学部再次“切块”,实行校级干部、中层干部承包学部的管理方式,更加明确了责任。

同时实行全员导师制。实行全体员工齐上阵的横向导师责任制。首先调查需要受导的学生及辅导的主要内容;受导学生名单由各班主任提供并填写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特别是问题生、学困生、家庭特殊的学生等,注意好中差的搭配。然后按照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以年级为单位,采取个人自愿、级部推荐和班主任安排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导师结对人选。学校干部分别承包6-8名学生,学校职工分别承包3-5名学生,学科教师要承包所带班级2-3个小组,最后由学校审定后,报教务处备案。导师每周要与学生谈话2-3次。如此,实现了“大班额中的小班制”,从而破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的难题。

(三)丰富学生自主管理环节——破解了“教育与生活脱节”难题

对学生实行德育生活化管理是我校多年来试验的德育课题,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日常生活内容为德育教育素材,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使学生品格塑造成为自觉行动。

在行为文化建设上,我们从人性出发,从关注师生的生命状态出发,从理念、思想方面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精神状态、文明举止、行为习惯等。一是实施“学生品格自我塑造工程”。给学生布置每日德育生活作业,开展校园每日“诵读、静思、歌唱”三项活动,进行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每周自我测评;二是倡导高品质文化校园。开展校园“六项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精神。三是采取自主管理责任制。建立合作互助小组,人人都当小组长,提高了学生自治能力。四是创建个性化特色社团,让学生在“三团一社”中得到锻炼。

在学生中,开展礼仪操比赛,开展主题班会等,使其在环境熏陶和精神感染下,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使行为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之中。如此,就成功破解了德育教育与生活脱节的难题,实现了学生的的自主管理。

(四)强化家庭教育环节——破解了“实践课教师少而又不专”难题

家庭教育是学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一方面,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开办家长学校,由学校领导或聘请有关专家培训家长,建立学习型家庭制度,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另一方面,创建家长教师制度,聘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家长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每周四让他们把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带进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破解了“实践课教师少而又不专”的难题。同时,进行“家长教师”校本教材的开发,打破了校本教材的单一性,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的作用。2008年11月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带着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几家中央媒体走进了我们校园。家长教师上课让他们看到的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堂,张厅长当时就给予高度评价,他给媒体记者和分管教育的领导说:“这是一种落实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尝试,这样的课程‘让学生大开眼界’”。

(五)拓展社会教育环节——破解了“7-2=0”难题

我们学校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共建活动,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建立社区全体成员“单位助教制”和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外,主要是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我们的做法是:成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委会”。通过家长会,推荐班级家委会委员,然后选举年级家委会,最后产生学校家委会。班级家委会成员分别担任活动实践指导、卫生健康指导等。年级家委会(学校家委会)又设置了家长教师部、学生成长导师部等六部。学校家委会和年级家委会定期召开常委会议,安排并指导各班级家委会开展工作。学校为家委会提供专用办公室,并制定家校联络制度,负责配合、指导家委会工作。

为了真正实现家委会的“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参与权”,聘请家长教育监督员,定期邀请家委会参加学校行政例会,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家委会意见。平时到校值班的家委会主任委员,更要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中,查作业、查教案,走进教室听课,检查课间操,给班级文化打分,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和规范办学,维护学生和家长利益。

家长们如此全身心地投入,彻底改变了众多家长单纯依赖学校、依靠老师的意识,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担当教育重任,成功破解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抵消的“7-2=0”难题。

四、“五环节全程育人”模式评估与改进机制

为保证“五环节全程育人”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建立学校发展委员会:由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及相关专家等构成;成立了“五环节全程育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求定期开展追踪评估。即学校发展规划评估小组由学校人员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和专家代表组成,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持续地评估本规划的实施情况,提供评估报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确保改进行动的跟进,还要求学校基于评估报告为各部门、组织改进行动提供相应的配套资源,指导各部门、组织调整工作计划,并根据新的形势和规划的落实情况对本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方案实施的方向性和适应性。

实施增值评价:对学生实施全面跟踪,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以《学生成长册》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强化小组团队评价,重抓班级小组,实行捆绑推进依据活动积极性、参与的程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合作的有效性等因素,作为评价小组表现和个人表现的重要标准,将小组成绩纳入教师教学考核,并占有一定的权重。同时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合理地激发每个小组成员的最大潜力。实行小组捆绑考核,促成小组合作互助。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和定期评价小组综合表现,包括文明守纪、课堂表现、创新成果、卫生值日等方面,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实行分层作业、分层考试、全面评价,定期评价小组成员发展情况。

对教师评价采取整体量化与抽样量化相结合的方式,并加大抽样量化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

邓 淇/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陈培瑞)

猜你喜欢
全程环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手工制鞋全程LOOK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