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玲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也日益增高。随着脑卒中急性期救治水平的提高,存活率增加,但致残率也升高,存活患者中多数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心理或情感障碍。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各项功能障碍,对提高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本科共收治140例脑卒中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为脑卒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入选标准:①初次发病;②在发病24~48 h内入院。排除无意识障碍者。
入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①对照组(n=70):其中男性46例,女性24例;年龄41~77岁,平均(60.25±6.56)岁;脑梗死46例,脑出血24例;病变部位:基底节辐射冠区56例,大脑皮质区14例;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左侧偏瘫40例,右侧偏瘫30例,伴失语7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为(19.27±5.58)分;②康复护理组(康复组,n=70):其中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42~78岁,平均(60.72±7.23)岁;脑梗死49例,脑出血21例;病变部位:基底节辐射冠区60例,大脑皮质区10例;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左侧偏瘫39例,右侧偏瘫31例,伴失语8例,NIHSS为(18.12±5.46)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程度及发病部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康复治疗和一般护理,康复治疗由治疗师完成,负责肢体运动治疗,以神经促进技术为主,每次30~45 min,每天2次,与护理干预措施无重复交叉。康复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实施规范化康复护理干预,进行心理护理、实施功能训练康复指导、康复器具使用指导、预防偏瘫后并发症等。康复护理干预在入院24 h后即开始,但病情较重者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无进展24 h后再开始康复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进行整个康复的全面枢纽,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地去配合训练,更好、更早地达到康复目标。脑卒中患者由于肢残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烦躁、抑郁、不配合等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康复的第一步。在工作中,护士随时注重安慰和疏导工作,帮助患者认真对待疾病,及早地向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向其介绍成功的例子,使患者消除“瘫痪不能康复”的意识,消除其不良情绪,让其有放松、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皮肤护理 急性期患者尽量嘱其卧床休息,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更换体位,协助或指导陪护人员按摩全身肌肉,预防肌肉萎缩;保持皮肤清洁与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
1.2.3 良姿位的摆放 床上良肢位是早期康复护理中极其重要的方面。良肢位的摆放是为了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防止肩关节脱位等并发症,为下一步的康复打好基础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入院后即给予良肢位摆放指导,随时监督及协助完成。
仰卧位:头部垫枕,患侧肩胛下方垫一个薄枕,使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上肢放在枕头上。患侧臀部下方垫一个薄枕,使患侧骨盆向前倾,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稍垫起呈屈曲位,踝关节保持中立位。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垫枕,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前伸,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肘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后边的枕头上,患侧髋关节略向后伸,膝关节屈曲,放置舒适的体位,健腿屈髋屈膝向前,腿下放一枕头支撑。
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垫枕,胸前放一枕头,患侧上肢向前伸放在枕头上,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健侧下肢后伸,患侧下肢髋、膝屈曲,似踏步状置于前面的枕头上。患足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注意足不能内翻放在枕头边缘。
1.2.4 康复治疗在病房的延伸
1.2.4.1 被动运动指导 护士协助或指导家属先进行缓慢的患肢关节被动活动及轻柔的肌肉按摩。如指导踝泵运动,肌肉牵伸等。被动按摩时取仰卧位,对瘫痪肌肉进行按摩、揉捏,并给予适当的刺激,帮助肢体恢复知觉,对痉挛肌肉进行按摩放松,每次10 min,每天2次以上。按摩后,对瘫痪肌群进行被动运动。
1.2.4.2 主动运动指导 指导患者在床上或床边进行主动运动的训练:①指导和监督患者进行不同方向的翻身,转移、含坐、站的训练,注意防跌倒;②护士根据患者肢体功能及肌力恢复的程度进行不同级别的偏瘫体操指导。一般每天2~3次,每个动作可重复2~3次。以上训练和指导必须有护士或家属陪同或监督下完成。
1.2.4.3 手功能的训练指导 在病房内为患者提供球类、棋类或积木等,不但可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重要的是帮助患者训练伸肘、伸指、抓、握、捏等动作,所使用的器具由大到小、动作由简单到复杂,让患者反复训练手的灵活性、协调性,每次持续30 min,每天2~3次。
1.2.4.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 包括穿衣、进餐、洗漱、修剪指甲、使用便器、调整体位等方面的训练指导。护士鼓励患者利用健侧去协助或代替患侧去完成,向家属或陪护宣教ADL训练的意义和必要性。可将连续性动作进行分解,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强调患者以自身的主动活动为主,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需要家属的密切配合和护士的耐心指导。对于年龄大、康复进展缓慢的患者,护士应多陪伴,对患者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患者坚持训练,避免患者产生安于现状、依赖心理[2]。
1.2.4.5 认知功能训练指导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指导家属与患者多交谈、鼓励患者读报、听音乐等方式,刺激患者躯体感觉,提高患者的觉醒能力和环境辨认能力;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向患者进行一些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等训练,如考核一些简单的数学加减题,让患者辨认物品、看图辨字等,逐步提高其认知和识别能力,每次持续30 min,每天2次。
1.3 评价指标 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3]。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周后由同一护士对患者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和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5周后康复组FMA和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MBI评分比较
急性脑卒中可致一系列躯体、认知、行为和情绪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改善缺血半暗带残存脑细胞的功能,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细胞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脑机能重建[4]。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康复结果常常有决定性的影响。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行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干预是根据康复医学神经功能重组的原理,早期科学、全面地(生理、心理)对偏瘫患者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专科护理。在配合康复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脑神经萎缩,从而使患者各种功能尽早恢复和改善,减轻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5]。本研究显示,入院时两组患者FMA、MBI评分相近,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康复组的FMA、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我们认为康复护理除一般基础护理外,还应用各种专门的康复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残余机能护理干预,一方面可以保持康复计划整体化和连贯性,使整个专业康复小组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沟通更多,医生、治疗师能了解最新的病情变化;另一方面在护理中,也融入了现代康复内容。努力挖掘残疾者心理上、躯体上的潜在能力,使得患者的ADL训练效果更好。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和致残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2]杨应菊.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0):1649-1650.
[3]王玉龙.康复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1-184,292-293.
[4]黄东锋,丁明晖.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5):270-274.
[5]李庆平.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西部医学,2008,20(4):86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