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方言单字调声调实验报告(附实验数据)

2012-11-23 07:02
文教资料 2012年34期
关键词:阴平单字基频

滕 菲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江淮平原南端,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连,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天长市交界,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直至2010年末,总人口为459.12万人,其中市辖区人口约229.1万人。扬州市现辖广陵区、邗江区和江都区三个区,高邮、仪征2市和宝应县。

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她的存在至少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方言学上的“扬州话”一般指扬州城区及毗邻的双桥、城东等乡村的方言,扬州四乡又称其为“街上话”。它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至今还有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及一些生动的、有意思的口头语。以扬州方言为载体的曲艺有扬州清曲、扬州评剧、扬剧等。这些曲艺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广义上的扬州话还包括邗江全境20多个乡镇以及仪征北部数乡镇的方言。地级扬州市所辖县的高邮、仪征、宝应等方言,通常不将其看作扬州方言来研究。本次实验主要是调查扬州话单字字调的发音情况。

1.实验材料和过程

1.1 实验目的

(1)学会独立完成扬州方言单字调的实验研究,熟悉整个实验的步骤,运用相应的仪器和软件,得到声调数据结果,与传统方言数据进行比较。

(2)用学习到的声调理论知识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能够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理论。

(3)学会编制录音底本,选取有效的调查字表,合适的发音人。

(4)自主完成使用Audition软件录制方言单字调的过程,在不断调试后,获取有效音频文档。

(5)在前次实验的基础之上,对自己完成的录音文档用Praat软件进行标注和提取数据,对声调承载段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6)利用Excel表格得出的数据结果描绘出扬州方言声调格局图,比对传统值和老师实验值的出入,找出自己实验问题在哪里。

1.2 实验准备

1.2.1 调查点

(1)调查点: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区

(2)扬州市东经:119°26北纬度:32°24′

(3)扬州市市区人口(不算下级单位):100万左右

(4)扬州市民族和其人口:90%以上是汉族,同时有少数各族人民。

(5)扬州市少数民族语言:无

(6)方言种类:江淮官话洪巢片扬州话

(7)方言艺术: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

1.2.2 发音人

(1)姓名:滕惟茜(2)性别:女(3)民族:汉

(4)出生年月:1965年6月(5)出生地:扬州市广陵区

(6)主要经历:一直在扬州生活与工作

(7)文化程度:高中(8)职业:会计

(9)会说的话:扬州话、不标准普通话

(10)现在主要说什么话:扬州话

(11)父亲是哪里人:扬州人

(12)母亲是哪里人:泰州黄桥人

1.2.3 调查人

(1)姓名:滕菲(2)性别:女

(3)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2.4 调查人

(1)调查时间:2012年1月30号

(2)调查地点:扬州市五台山医院特别检查室

(3)背景噪音:较为安静,但笔记本不插电源时本身有声音

1.2.5 调查人

(1)调查字表的确定过程

根据资料的查找,确定了扬州方言共有五个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以方言声调采录底本为参照,单字每个调类取12个字,尽量避免送气音、多音字和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单说的字。

让发音人检查字表,检查有没有读音不准确的字,进行剔除重选,最终选定调查字表如下:

阴平 刚、专、尊、丁、边、安、开、粗、昏、商、三、飞阳平 穷、床、才、平、寒、鹅、娘、人、龙、难、麻、云上声 纸、走、短、草、好、受、五、女、老、武、买、有去声 帐、正、对、汉、送、放、大、数、饭、岸、漏、用入声 曲、出、突、各、桌、百、尺、拍、药、杂、读、舌

1.3 录音

1.3.1 器材方案:笔记本电脑+简易录音话筒

(1)笔记本电脑:东芝(M833)—1G内存、Window7系统

(2)话筒:简易有底座的话筒

1.1.3.2 准备工作

(1)场所:较为安静的办公室,关闭门窗,关掉所有交流电源,包括笔记本电脑的话筒。

(2)话筒:使用时,嘴巴不能正对话筒,要与话筒成斜角,保持固定的3~5cm,防止“扑麦”和“爆音”。

(3)提示和方式:事先和发音人明确“开始录音”和“停止录音”的手势。

(4)试音:为了让录音人熟悉录音的过程和要求、测试录音效果,在正式录音前,让发音人试录部分调查单字调。

1.3.3 录音软件

本次调查运用了老师推荐的Adobe Audition3.0版录音和音频处理软件。

1.3.4 基本录音参数

(1)声道:单声道

(2)采样率:44100Hz

(3)分辨率:16位

(4)音频格式:WindowsPCM(*.wav)

1.1.3.5 录音过程

(1)选择“文件”—“新建”选择相应的参数和保存文件的类型—按下红色按钮开始录音,查看背景噪音和观察录音人发音后的波形,及时进行调整。

(2)试音之后,开始正式录音。按照讲好的手势开始,因为字较多,所以四个字一录,避免发音人因喘气或呼气造成的失败。

(3)录完之后,按照声调类别进行归类,用“混合型粘贴”将每个调类的字剪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的12个发音字的文件。

(4)全部结束后进行试听,查看背景噪音—选中一段无用的过渡段—“效果”—“修复”—“降噪器”,选择相应的参数,FFT6000,衰减12DB—“获取特性”—“确定”—再次进入降噪器—“波形全选”—“确定”—二次试听,达到要求后,分别保存在F盘的temp文件的五个调类文件中(文件类型是wav)。

(5)由于第一次操作不熟练,在进行提取基频时,发现音频的波形出现问题,于是再次录音,但这次的背景没有上次安静,电平为-40DB——-42DB,经过降噪之后(12DB),为-52DB——-57DB,听时仍会感到电脑电池运行的声音。

1.4 提取基频和做声调格局图

1.4.1 工具:

Praat音频处理软件。

1.4.2 提取基频:

(1)打开声音文件,由于电脑运行速度慢,没有将五个声音文件粘贴在一起,而是分调类依次打开和修改基频。

(2)选中声音文件Sound—Periodicity—Topitch在对话框中修改:女声:最小Pitchfloor(Hz):75.0,最大Pitchceiling(Hz):600.0,生成Pitch文件。打开Pitch,发现呈现的声调再次范围之类,就不需要再修改Periodicity。

(3)选中Pitch—Edit进行调整,去除野点,补足空余段。首先选中一个声调,记住其图形特征,按in不断放大,直到删除野点时能够不影响其他的声调段,然后选中要删的点,选Selection-Unvoice去除野点。而补足空余时,只能在有数字显示的地方补。

(4)做好之后,选中Pitch中的Down to pitch tier,生成pitch tier文件,保存在C盘Temp文件夹中。

1.4.3 标注文件:

(1)选中Sund—Annotate—To TextGrid修改All tier name:Mary John(说明标注有两层内容),下面的不改,生成TextGrid。

(2)将Sound和TextGrid关联起来,点击Edit进行标注。

(3)我选择的方法是先选中一个字的读音,将其放大到能看清蓝线的每一点,逐字进行标注。

标注第一层音节时,选取用拼音表示,因为标汉字时,发现软件有不识别的情况。

标注时,发现听感和图像显示有较大区别,按图像说,有蓝线的地方才应该有声,但放大到一定限度时,实际听到的超过蓝线范围,尤其是遇到送气的辅音。笔者没有选择完全按照图像显示,而是根据听感,选择清晰地一段,因为音节的标注对于最后数据处理没有影响。

标注第二层声调承载段时,一开始用“主要元音及过渡段”法,但是多次尝试之后发现,听耳很难分辨出,尤其是有韵尾或多音节的情况,所以最终选择“韵母段”,同时仍然处理了“弯头”、“降尾”。在标注时,选择用数字1-7来表示声调,奇数为阴调,偶数为阳调,分别为:阴平-1、阳平-2、上声-3、去声-5、入声-7。

说明:在标注入声时发现,“百”、“读”在蓝线后的一段上有较为清晰的声调出现,如果不选,声音显得无力(后补录,发现还是这样,可能是发音人的问题),就将后面一段清晰地声音也算在范围之类,可能对数据有影响。最终T值里,入声的值有几个基频点不到4,其余的在4-5之间,但都偏向4,就将入值归为4,与传统值和刘利李老师的实验值5不同。

标注完成之后,保存文件。

1.4.4 提取基频值:

点击Control-Open Praat Script选择脚本:提取音节或声韵母的音高数据,运行Run将标注层数设为2,将每个样本提取的数据数设为10。

1.4.5 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分析和做声调格局图:

(1)新建Excel表格,导入外部数据,数据为来自C盘temp文件夹中的Pitch(txt)文档。

(2)复制数据到Sheet2,整理数据,标注顺序排序,留下标注内容、时长和各基频点值。

(3)计算各调类十二个例字的十个基频值的平均数(average)和对数值(log10)和标准差(stdev)。

(4)利用Excel表的“公式”,选取所有对数值中得最大值和最小值(设最大值为a,最小值为b,对数值变量为x)。

(6)将计算出来的五度值绘制成折线图,修改刻度。

表一:基频算术平均值(单位Hz)

算出各点的平均值后,利用公式在计算出相应的对数值。如下:

表二:对数值

要检查数据是否合格,就要算出基频点的标准差,单字调<或=25时,说明数据是可靠的。在本次试验中,所有数据只有阴平的点9为25.96和点10的标准差为28.88,其余都合格。

表三:标准差

最后,利用公式算出T值。

表四:T值表

将T值转换为五度值,做出折线图如下:

表五:扬州方言单字调实验值与传统值对照表

如图所示,扬州方言单字调五度值为:阴平41,阳平35,上声32,去声44,入声4。

2.实验结果与结果分析

2.1 实验结果

2.1.1 五度值表现:

(1)阴平:全降调,调值41,表现为高降拱。

(2)阳平:中声调,调值35,表现为中升拱。

(3)上声:中降调,调值32,表现为中降拱。

(4)去声:高平调,调值44,表现为高平拱。

(5)入声:高平调,调值4,表现为零拱。

2.1.1 数据对比:

2.1.1.1 与已有实验值相比

(1)阴平和上声的调值完全一样。

(2)阳平都显示为升调,上升的幅度大致相同,但此实验值略高于已有的实验值。

(3)去声和入声都是高平调,但此实验值略低。

(4)相比较,二次实验值虽有具体数据的不同,但显示的调型和声拱特征是一样,此次实验的数据具有可采纳性。

2.1.1.2 与传统值(听感描写)的相比

对于扬州方言单字调的研究成果,主要记录在《江苏省志·方言志》与《扬州方言词典中》,也就是所列出的传统值。实验结果与听感描写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差异:

(1)阴平的实验结果是41,但听感描写分别是21和11,存在较大差异。实验值41是一个全降调,传统值21也是降调,数据的不同可能与发音人有关,同时听觉毕竟只是一个大概感知,与数据计算会有一定的差别。但另一传统值11,就完全不同,这是个低平调,而不是降调,可能作为本地人听本地音,又受到普通话阴平55值的影响,觉得扬州方言的阴平发音与之相似,只是低了个调。但两次实验值和传统值1都认为是降调,只是调域不同,那11这个值就有待斟酌。

(2)阳平的描写较为一致,都是一个升幅不大的声调实验值与传统值分别是35、24和34、35,没有多大出入。

(3)上声的实验值是32,传统值是42,只是调域起点的不一样,都是一个中降调,结果基本一致。

(4)去声的已有实验值和传统听感值都是55,一个高平调。本次实验结果是44,也是一个高平调,但发音较低,可能与发音人本身有关,但并不与55值冲突。

(5)入声已有实验值是5,本次实验和传统值是4,都是短促的高平调,同时听感上都能感到短促的收缩。

综上,实验的结果与听感描写是相一致的,不同大多是具体数值的差异,调类、调型也是相同的。可见实验的手段是对传统语音学“口说耳辩”的补充,利于更加细致的比较研究。

2.1.1.3 声调的声学空间

“每一种声调语言或者方言,都具有一个特定的声调格局。声调格局是由该语言或方言中全部单字调所构成的格局,是各种声调变化的基础形式。而每一种声调在声调格局中不仅是一条曲线,而且是一条的带状的声学空间。可以采用带状的包络线来表示声调调位的声学空间。只要一条声调曲线位于这个声学空间中,就符合这个声调的特征,就不会为其他的声调。”虽然两次实验值有数据差异,与传统值也有差别,但从声调的声学空间来看,是在范围之内,也反过来证明了声学空间的存在。

2.2 声调承载段讨论

声调承载段的认识发端于声调与音段的认识关系。中国语音学界主要有三说:1.音节说:声调由整个音节承载;2.带音说声调由音节的带音部分承载,包括带音声母;3.韵母说:声调附着于音节的韵母之上。1995-1996林茂灿的讲话提出“主要元音及过渡段”是声调的承载段。从语图和“弯头”、“降尾”来看,这种说法更为准确,但实际操作困难。到底哪里是主要元音,切分不易,所以本次实验采取了“韵母段”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听感与语图会有差异,本人将窄带语图不断放大,但有时还是很难分清,采取了往韵母段靠的方法,保证承载段的稳定性。最后结合语图,处理“弯头”和“降尾”。

[1]宋益丹.南京方言声调实验研究,2006.

[2]丁琳.姜堰方言声调实验研究,2005.

[3]刘利李.江淮方言声调实验研究和折度分析[M].巴蜀书社,2007.

[4]石峰.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M].商务印书馆,2008.

[5]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语音学实验研究报告写作规范(草案)[J].南开语言学刊,2009(1).

[6]刘俐李.汉语声调的曲拱特征和降势音高[J].中国语文,2005(3).

[7]中国语言资料有声数据库调查手册汉语方言[M].商务印书馆,2010.

后附实验数据

原始数据表格:

猜你喜欢
阴平单字基频
语音同一认定中音段长度对基频分析的影响
基于时域的基频感知语音分离方法∗
桥面铺装层对中小跨径桥梁基频影响分析
河北大名话单元音韵母、单字调及双音节非轻声词连调的实验语音学初探
偷渡阴平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45000kHz基频晶体滤波器
调域和时长对韩国学生感知阴平和去声的影响
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
《通鉴释文》所反映的宋代单字音特殊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