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学生汉语习得的语法偏误考察

2012-11-22 07:03季安锋
关键词:补语助词语序

○季安锋

(华侨大学 华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 引言

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它可使学生系统掌握汉语规则,自觉检查修正自己表达中的错误,有效提高汉语水平。印尼学生在习得汉语语法的过程中,由于知识掌握不全面,加上受到母语影响等,在目的语使用中会出现一系列偏误。分析这些偏误,可以了解学生习得的过程,确定学习的难点,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本文通过调查、统计实际语料,考察和分析印尼学生汉语语法习得中最常出现的偏误,并探析造成偏误的原因,旨在为针对印尼学生的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本研究使用的语料是笔者自己收集的印尼学生实际用例。我们从印尼留学生的写作考试和汉语考试中找出了存在问题的例句,组建成了印尼学生汉语习得偏误语料库,从中选取了中级汉语水平的印尼学生的300个用例用作调查分析。另外,具体分析时,我们参考使用了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语料库。

二 主要偏误类型

Ellis,R.曾根据偏误严重程度,将偏误分成两类:整体性偏误和局部性偏误[1]68,前者是影响整句结构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的偏误,后者是影响句子某一成分而不影响整句理解的偏误。本文主要从句法成分角度考察偏误类型和产生原因。

鲁健骥把外国学生的语法偏误主要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类[2]49,而据笔者调查,印尼学生的偏误句中,存在着句法成分缺失(遗漏)、语序错误、用词或搭配不当、误加、否定错误、误用等诸多类型,在我们所统计的300个偏误句中,各类型偏误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注]其中存在一部分例句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错误,我们分别统计进相应的类型中。。

表1 印尼学生各类型语法偏误数据表

可以看出,印尼学生习得汉语时,出现错误最多的有三种类型,即成分缺失(遗漏)、语序错误、误加。其中最主要的是成分缺失(遗漏),共有99个错误用例,占到了偏误句总数的33%,是印尼学生最应该注意的地方。下文对三种主要偏误类型作具体考察。

(一)句法成分缺失

1. 补语成分缺失

印尼语中的补语成分极少,汉语的补语成分却很复杂,补语表达对于印尼学生来说,无异于全新的学习内容,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出错也较多。我们在统计的300个例句中发现了14例补语成分缺失的情况,占总数的4.7%。例如:

(1)到了宿舍几分钟,有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丽丽正在医院,因为她的车撞公共汽车。

(2)现在我的朋友多了,现在我不想家了也不想回国因为我爱了中国,我也喜欢我的朋友。

(3)每天早上一定都要把羊赶山坡上吃草。

(4)听他这么一说,邻居也开始生气。

按照汉语表达习惯和语境要求,(1)句中“撞”和“公共汽车”之间要加上表示动作结果的补语成分“到”,还要加一个动态助词“了”,(2)句中“爱”的后面要加上“上”,(3)句“赶”的后面要加上表示趋向的“到”,与“山坡上”共同组成趋向补语,(4)句“生气”后面要加上“起来”,这些句子里都存在补语成分缺失的错误。

以下句子都缺失补语成分“到”:

(5)听那个消息,我就吃了一惊就去医院,

(6)我家人接我到机场,一看到他们我就跑他们那儿抱他们。

2. 时态助词缺失

时态助词是附加在动词性成分后面表时体意义的助词,是汉语表达时体的重要手段,这跟印尼语言表示时体意义的方式不同,这也使得印尼学生在使用时态助词时屡屡出错。据统计,我们在300个例句中发现了23例时态助词缺失的情况,占总数的7.7%。如:

(7)我是印尼的留学生,在中国学四年汉语。现在我才学两年。

(8)这时候她的生活开始有风波,她父母的公司被别人骗。

以上句子动词后面都缺失表示动作事件实现或完成的“了”。可以看到,印尼学生因为其母语没有对应的时态助词,所以在学习汉语时很容易弄不清何时该用“了”,何时不用“了”。

我们也发现一些句子缺失时态助词“过”,如:

(9)因为我从来没有跟父母分别,所以两年很长时间了,我已经想家了。

(10)吃晚饭后,他跟朋友聊聊天儿。

3.结构助词缺失

汉语中,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率很高,同时学生使用的出错率也较高,学生最主要的出错原因是弄不准什么时候该用“的、地、得”,什么时候不该用“的、地、得”。仅该用结构助词而没有用的,就出现了9例,占3%。例如:

(11)当我回家时,他很温暖抱我一下,其实我有点儿尴尬,但心里也很高兴。

(12)以前天福跟现在的天福真相反。

(13)我就跟他说,我哭很厉害。

(14)明天早晨,因为着急要看他羊的情况,他就急急忙忙地从家里朝羊圈跑去了。

“温暖”作状语,修饰“抱”,需要在中间加上“地”;“以前”是时间名词,在句中作定语,需要加上“的”;而“哭”的后面缺失了“得”。在“他”的后面也应加上“的”。

4.主要动词缺失

我们统计到9例动词缺失的例子,如:

(15)我们已经九年了,他很了解我,对我很关心。

(16)我现在才知道,才明白什么真正的朋友。

(17)不久他又丢了羊,现在比以前更多一些。

(18)有一天我跟丽丽一起市场,回从市场以后我们分别,她去她的宿舍,我去我的宿舍。

(19)老师,谢谢您这一学期的时刻,希望下学期我们还有缘分。

“已经九年”是用来说明动作或活动的持续时间的,应后附于主要动词,但其所在的小句遗漏了主要动词;“什么真正的朋友”作“明白”的宾语,应该加上关系动词“是”; “更多一些”是作补语补充说明丢的情况的,应加上动词“丢得”;“我跟丽丽一起市场”很明显缺失主要动词“去”;“有缘分”要做的事是“再见面”,但句子没有表达完整。这些动词成分是句子不可或缺的,没有它们句子都是残缺不完整的。印尼学生之所以产生这种动词成分的残缺,是其汉语语法知识欠缺、汉语语感不足的结果。

5.量词成分缺失

汉语的量词是汉语的特色用法之一,量词种类多,数量大,外国学生较难准确掌握,我们发现了5例量词成分缺失的情况。

(20)从前有一个人养了20多羊。

(21)第二天,他在市场的时候突然见到那有名将军,看起来正在买东西。

(22)原来他的羊圈破了一口子,夜间有狼从窟窿里钻了进来,把几只羊叼走了。

(23)我们早餐、午餐、晚餐都在一圆的桌子一起吃,一起聊。

(24)每上课时都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

(20)句缺失量词“只”, (21)句缺失量词“位”,同时缺少助词“的”,(22)句缺失量词“道”,(23)句缺失量词“张”,(24)句缺失量词“次”。

6.副词缺失

(25)他不想再丢失他的羊,赶快把羊圈补起来。

(26)我是印尼的留学生,在中国学四年汉语。

(27)在旅途中我自己不能相信六个小时后我到了印尼。

(25)句感觉前后两个分句不连贯,“赶快”的前面缺一个“就”,另外句末还应补充一个动态助词“了”;(26)句因为我在中国学习汉语还没有结束,所以应该加上“将要”;(27)句是要说我自己感觉时间很快,所以自己的后面要补充上副词“都”,我的后面应加上“就”。诸如此类的副词残缺还有不少。

7.关联词语缺失

(28)可能不只是我的父母,而我的朋友会吃惊的。

(29)别说外国人,即使很多中国人听不懂闽南话。

(30)明天一整天我都在家,你什么时候可以来。

第(28)句“我的父母”和“我的朋友”是并列关系,前半句有“不只是”,后半句应有“也”进行搭配,所以这句话关联词语残缺不全;(29)句即使的后面也要有“也”来配合照应,显然本句遗漏了;(30)句“什么……都……”是固定搭配,学生又遗漏了后半部分。出现这些错误,是学生对汉语的一些常用搭配不熟悉造成的。

8.能愿动词缺失

印尼语的能愿动词较少,且意义较集中,远没有汉语表达那么细致,如印尼语中一个bisa,就表示“能、会、可以”几个意义,这使印尼学生掌握汉语能愿动词的意义、用法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很多句子少用了能愿动词。

(31)从那时,他每次出门总随身带着那个宝剑。

(32)肯定每天我一个人呆在家里因为那时候他们都要去上班,哥哥要去上课。

(33)我对学汉语的看法是经常练习发音,练字,增加词汇量,复习学语法和词语用法,而不仅仅为了成绩或者大学文凭。

(31)句里“总”的后面要加上“要”;(32)句是表达作者对未来的猜想断定,所以正确的说法应是“我肯定会是每天一个人呆在家里……”本句遗漏了表示对未来判断的“会是”;(33)句表达对某事的看法和正确做法,应该是“要如何如何”,这里“看法是”后面遗漏了表示义务、情理的“要”。

有的句子出现了能愿动词使用错误,如:

(34)亲切的微笑总是会看出来。

(35)“我是从船舷上剑掉下去刻道记号的去找宝剑,为什么能找不到呢?”

“能”和“会”都可以推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但“会”不表示“成事条件”,即不表示在某些条件下将发生某事,所以(34)句宜用“能”;(35)句表示在某些情形中对事情的推测,而不是在某条件下的推测,该用“会”。

从以上列举的成分缺失的情况可以看出,印尼学生容易遗漏的成分有两种:

一是汉语特有的结构成分或汉印语差别较大的成分,如动补结构中的补语成分:看[见]跑[到]爱[上]听[到]做[完]撞[到],还有量词成分、时态助词“了”、“过”等。

二是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如汉语的助词、副词、连词等,都容易被遗漏。

9.“成分缺失”的产生原因:

其一,母语负迁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过去学过的知识都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这就是迁移。在语言习得中,如果母语跟目的语特点一致,则产生正迁移作用,顺利掌握目的语的特点;否则,会产生负迁移影响。而且,这一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对比汉语、印尼语可知,二者语法方面有明显差别,这些差别会使学生不自觉地按照印尼语的表达习惯进行使用汉语,结果就会出现句法成分的遗漏、残缺,如补语的缺失,能愿动词、时态助词、量词的缺失等,都是受到了印尼语的影响。

a.受补语成分影响

汉语、印尼语这两种语言的补语成分差别明显。印尼语中的补语成分非常少,仅限于放在不及物动词后的一些补充说明时间、对象的成分,如:

Ia sudah pergi tiga hari. (他去了三天了。)

他 已经 去 三 天

汉语的补语成分非常多,使用普遍,有说明结果的、说明情状的、说明趋向的、说明可能性的等等,语义类型很复杂。汉语中的这种述补结构,印尼语大多没有直接对应的结构方式,对于印尼学生来说,学习述补结构相当于于学习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这在目的语习得的难度等级[注]关于第二语言的习得难度,可参看布拉图的难度等级分类。中属于五级难度,即难度等级较高。这直接造成了印尼学生补语成分缺失,或补语语序错误等偏误形式。

b.受表达方式影响

汉语有不少词组或短语结构,是由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但在印尼语中,只用一个词或者在词根上增加词缀成分就可以了。如:

antara(在……之间) sewaktu(当……时) Selama(在……期间) sebelum(在……之前)

mampu(有能力) ketinggalan(赶不上) dikejar(被追赶) tertarik(被吸引)

terletak(位于) berniaga(做生意) dimasakkan(为……做饭) bertaraf(有……水平)

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别,使得印尼学生在使用汉语短语结构时很容易丢失其中的一个成分,特别是意义较虚的“被”、“在”、“当”、“于”等介词成分和助词成分。

汉语表达时体意义是在动词后加助词“了”、“着”、“过”,而印尼语没有对应的助词,只能用副词的方式来表达时体意义,而且语序也跟汉语有差别。如:

sudah makan(汉语义:吃了饭) sedang makan(汉语义:吃着饭)

已经 吃(饭) 正在 吃(饭)

两种语言表时体的方式不同,使得印尼学生在习得汉语时体助词时常常感到比较困难,搞不清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从而经常出现助词缺失或者误加的错误。

其二,学生掌握汉语不全面,汉语语感较差。

美国学者Selinker提出,在第二语言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母语规则迁移和目的语规则泛化,产生一系列逐渐趋近但是始终不同于目的语的中间过渡状态,这个过渡状态称为中介语。印尼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也会形成中介语系统,由于汉语规则掌握不全面,理解不准确,很容易造成成分缺失,如结构助词的缺失,动词、关联词语缺失等。看以下例句:

(36)当我回家时,他很温暖抱我一下,其实我有点儿尴尬,但心里也很高兴。

(37)我也有姐姐和妹妹,她们也很高兴我回家。

(38)然后我们一家人一起去吃饭,当然印尼菜,是这两年我最怀念的菜。

(36)句“他很温暖抱我一下”中缺少了结构助词“地”和时体助词“了”,这是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不知何时该用它们,也即缺乏良好的汉语语感。(37)句“她们也很高兴我回家”本要表达的意思是“她们看到我回家也很高兴”,这里有语序的问题,同时也少了动词成分“看到”,(38)句“当然印尼菜”中缺少动词“是”,这些错误的出现,都是对汉语语法规则掌握不熟、语感不足的结果。

(二)语序错误

汉语属于孤立语,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靠虚词和语序表达语法关系,语序上基本是SVO型;而印尼语是粘着语,尽管语序和虚词都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但是两种语言在定语、状语语序上有明显差别,这使得印尼学生在用汉语表达时,出现了许多语序错误。根据我们的统计,印尼学生语序偏误出现率大约是20.7%,包括诸多类型。

1.状语和中心语语序错误

状语的语序错误是印尼学生的语序偏误的主要类型,出现很普遍,出现数量巨大,据我们统计,约占语序出错总数的50%左右。例如:

(39)周末的时候我们去sm有时候去中山路跟别的菲律宾的朋友。

(40)周末的时候,我们去教堂,去教堂后一起去SM逛街,一起吃在饭馆,有时候去游泳。

(41)晚上7点这个周末12月3日星期六,本人林燕凤请给你约会。

(39)句中“跟别的菲律宾的朋友”是修饰“去中山路”的,按照汉语语法规则应该放在动词“去”的前面,同理(40)句“在饭馆”应放于“吃”前;(41)句除了“约会”这个词使用错误以外,时间状语的顺序也是错误的,按照汉语的习惯应该是“12月3日星期六晚上7点”,印尼学生受到了母语影响,弄错了语序。

状语语序错误的例子还有很多:

(42)三个月后,找我到城市,我就收你。

(43)他把全部羊放在羊圈。(由于不清楚“全部”的词性,误当作是形容词而出错)

印尼学生状语语序出错很多程度上是受到了母语负迁移影响。另外,由于汉语中许多状语是由副词充当的,对于副词的用法掌握不熟,也是出错的影响因素之一。如:

(44)每天早上一定都要把羊赶山坡上吃草。

(45)他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早就赌光了。

(46)我妈妈呢,我觉得跟以前还是一样,很罗嗦,唠唠叨叨地说,不知道在说什么,但我知道她这样是因为她很爱我的。

2.定语和中心语语序错误

印尼学生在定中语序上出错,也是受到了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47)我不要放弃这个机会,来中国留学是我梦想实现的。

(48)我的梦想四年以后回印尼当老师失白(败)了,所以我现在要好学汉语,得到好的成绩,这样我会给他们使人自豪。

(49)她肯定会给我意见解决问题。

(47)句正确的表达是“来中国留学是我(要)实现的梦想”,这里定语“(要)实现的”被放在了中心语“梦想”之后,是定语位置错误;(48)句“四年以后回印尼当老师”是动词性词组修饰“梦想”的,这里也被放在了“梦想”之后;(49)句“解决问题”是动词词组作定语修饰“意见” 的,这里同样发生了定语语序错误。

3.补语语序错误

汉语的情态补语、趋向补语,印尼学生较难熟练掌握,出错较多。

(50)他上车时一眼看了我,我什么都明白了。

(51)昨天大家太累了,今天上阅读课的时候,有的同学看着看着就睡觉了起来。

(52)后来我们先给他借钱。

(53)虽然太多吃那样的菜对身体不好可是有时候吃是可以的。

(50)、(51)两句是补语成分和宾语共现时,补语成分和宾语的位置出现了错误。(50)句应该先说宾语“我”,后面再跟上补语成分“一眼”,但是印尼学生错把“一眼”当成了状语而放在了“看”的前面。表示动作开始的“起来”用法较为特殊,如果句子带宾语,一般应把宾语放在“起来”中间,如(51)句“睡觉了起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睡起觉来了”。

(52)、(53)两句,是错把补语当成了状语,而出现了语序错误。“先给他借钱”其实是要表达“先借钱给他”的意思,“给他”介宾成分作补语,可是学生误当做了状语放在了“借钱”之前,“太多吃那样的菜”其中的“太多”应放在“吃那样的菜”之后作补语。这些错误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母语跟目的语差别较大,而产生了负迁移,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目的语的规则掌握不准确、不熟练。

4.主语和谓语语序错误

(54)我这个人经常迟到来上课。

(55)有时候没来上课,理由是太累工作。

(56)早晨起来,我觉得有点头晕,可能是因为不够睡的缘故吧。

(57)虽然距离,和时间使分离我们,但是我们一直是好朋友。

“经常迟到来上课”不符合汉语表达规则,应该是“经常上课迟到”,这里“上课迟到”组成一个主谓词组来作谓语,所以本句话“上课”和“迟到”这个主谓词组顺序颠倒了;“太累工作”应该改为“工作太累”,不够睡应改为“觉睡得不够”;“使分离我们”也出现了主谓成分的颠倒,应该是“使我们分离”。

另外,还有其他类型的语序错误,如:

(58)老师和同学们都很高兴看我的变化,越来越好我自己很意识,我不要让他们失望,尤其是我爸妈。

划线部分是连谓结构,正确的语序应是“看(到)我的变化都很高兴”,但是学生把“很高兴”当成了状语成分。

5.语序偏误的产生原因

外国学生习得汉语中都存在语序错误等常见偏误类型,而印尼学生的语序偏误出错率特别大,非常普遍,非常典型,这主要是受到了印尼学生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汉语语序上基本是SVO型,修饰成分一般放于中心语之前,是AN型结构;而印尼语虽然也是SVO型语言,但是语序上修饰成分后置。另外在句法成分类别上两种语言也存在明显差别,这使得印尼学生在许多地方容易产生负迁移。

第一,定语和中心语的语序不同

汉语句法中,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语前面;印尼语则相反,中心语在前,定语成分置于其后。例如:

(59)buku saya(汉语义:我的书)

书 我

(60)pohon buah-buahan meréka itu(汉语义:他们的果树)[注]这些例句详细参看陈延河:《印尼语、汉语语序对比及印尼学生汉语学习中常见语序偏误分析》。

树 水 果 他们 那

可以看出,两种语言中定语和中心语的语序迥异,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印尼学生很多都把修饰成分放在中心语后面,“来中国留学是我梦想实现的”实际上是要说“来中国留学是我(要)实现的梦想”,这是按照印尼语的组句习惯来安排汉语语序,这是典型的母语负迁移影响。

第二,状语和中心语的语序不同

汉语、印尼语两种语言中状语和中心语的语序差别跟定中语序差别一样,汉语句法中,状语一般放在中心语前面;印尼语则相反,中心语在前,状语成分置于其后。例如:

(61)Saya datang dari Indonesia. (我从印度尼西亚来。)

我 来 从 印度尼西亚

(62)Kuda itu berlari cepat sekali. (那匹马飞快地跑。)

马 那 跑 飞快地

据陈延河的研究,印尼语中,表示方位、目的、原因、情态、数量的状语成分,一般放在谓语的后面[3]13-15,表示比较对象的成分(如“他比你高”中的“比你”)也一般放在谓语之后。正是受到印尼母语的影响,印尼学生往往不自觉地把状语成分后置于谓语。

还有的学生把印尼语语序套用到汉语中,造成错误,如:

(63)**我两遍听了录音。

(64)**非常他喜欢中国音乐。

造成印尼学生语序偏误的第二个原因,是学生对目的语知识掌握不足。例如下句和(54)句:

(65)突然他想起来邻居的话。

(65)句“邻居的话”应该置于“起来”的中间,这种错误是由学生掌握汉语规则不准确造成的。(54)句“上课迟到”说成“迟到来上课”,是明显受到了目的语知识不足的限制,不知该如何正确组织这句话,安排成了状中结构方式。

(三)成分误加

我们注意到“误加”也是印尼学生经常出现的一种偏误。据笔者统计,300个例句中有45句都出现了误加。误加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助词误加、动词误加、副词误加、介词误加、关联词误加等。

1.助词误加

以下划线部分都是误加的成分。

(66)有一天,放牧的时候他发现了羊少了三只。

(67)这是我第一次的坐巴士到广州旅游的。

(68)第一次认识他,我没有什么感觉可是他们说他是个好朋友,我就越想更多了解他。

2.动词误加

(69)“这是没什么,我肯定能把宝剑拿回来。”

(70)他就赶快到羊圈去,才发现,原来羊圈有破了一个洞。

(71)我们还经常交流用打电话啦,发短信啦,聊天儿啦。

3.副词误加

(72)可是时间过了一个星期,我越来越觉得很寂寞,困难的时候我需要有人听我的困难,高兴的时候我很想跟别人分配。

(73)但是不管丢了那么多,只要心里还要补好,不让它再也丢了,现在把洞补上还来得及啊。

(74)对他来说,见到美贞真是一种真宝贵的事。

4.其他误加

(75)虽然我的床没有比宿舍的好看,可是不知为什么在家的床睡觉就高兴得(应为“地”)到天堂了,好像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76)我们六个人是非常好的朋友,在高兴时一起分享,在困难时一起负担。

(77)如果他们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一定问他们现在家有什么菜。

5.“误加”偏误的产生原因:

出现成分误加的原因主要是目的语掌握不扎实、不准确,没有建立良好的语感,当然也有语内迁移影响。

第一,语内负迁移

印尼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汉语语法规则,说出一些合格的句子,但是,在一个地方学到的规则可能会影响其他地方的规则,出现规则泛化、混淆等,造成语句输出的错误,这是语内负迁移。

比如,教师告诉学生,发生在过去的动作、事件和活动,要在动词后加“了”,这使得学生出现误加情况。如:

(78)有一天,放牧的时候他发现了羊少了三只。

(79)刚高中毕业时我决定了要学汉语,有人说要学好语言要去那国家去学才更好,因为我们就可以实践我们所学的理论。

还有副词的误加:

(80)印尼的天气比厦门很热。

学生以前学过,形容词作谓语,常常要加上“很”才能成句,而在这句话里,“热”要作谓语,所以也加上了“很”,这是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起了干扰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第二,知识掌握不全面准确

学生还没有掌握一种新的结构形式时,或者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不充分、不准确,会出现语句错误。

例如老师教授语序时会告诉学生,汉语的状语要先说,动词谓语要后说,这使得学生在面对补语成分时,误当做状语,而放在了谓语前面,如(53)句中的“太多”应该作为吃的补语,放在“吃”的后面,但是印尼学生误把它当成了状语成分,而前置于“吃”。

再如,谓语形容词前常常要加上程度副词“很”,但是如果形容词受到其他程度副词修饰,就不能再加上“很”,形容词后边带程度或状态补语时,也不能加“很”。学生如果知识掌握得不全面,就很容易出错,说出以下错句:

(81)她今天非常很高兴。

(82)小林很感动得直流眼泪。

三 最易出错的语法项目

通过分析印尼学生的偏误语料,我们可以看出,印尼学生最容易出错的汉语语法项目包括以下方面。

(一)补语成分

印尼语是一种很少有补语的语言,许多补充说明性的语义内容是通过状语部分来表述的;而汉语又是一种补语内容丰富的语言。二者的差别,使得印尼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必须要学习这种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句法表达手段,即补语,这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是难度较大的。他们常会不自觉地产生遗漏补语的错误。

同时,汉印两种语言状语语序又不一样,所以,他们还要有意识地注意把状语放在谓语的前面,规则泛化,就会发生该用补语表达的一些结构,被放在了谓语前用状语形式表达,这就会发生第二种跟补语有关的偏误,即语序错误。如:

(83)**我们一直到公园走。

这句是说,我们一直走,最后到了公园,“到公园”是结果补语,但印尼学生如果对补语认识不深,又受母语的干扰,就很容易把它当成状语,放在动词前,说出错误的句子。

再如(50)(52)(53)句中“一眼”应该作“看”的补语,但被提前成了状语成分;“给他”、“太多”也是补语成分,也被安排错了位置。

还有一些学生把复合情态补语和宾语的语序安排错了,如(65)句中的“邻居的话”作为宾语成分,应置于复合补语“起来”之间,正确的表达是“想起邻居的话来”。

根据我们对语料所作的统计,跟补语成分有关的错误出现了41例,在300个例句中约占总数13.7%,各出错类型和出错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跟补语有关的偏误数据表

(二)情态成分

情态modality,逻辑学上说的是“可能”、“必然”等意义,这是则指跟句子命题意义相对的部分。根据fillmore的论述,一个句子由“情态”和“命题”两部分组成,情态指的是动词的体、时、态,以及表达否定、疑问、假设、可能等特征的成分。

汉语虽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但是汉语有自己独特的表示时态范畴的方式,比如汉语动词虽没有时、体的变化,但可以用时间副词、时体助词来表示这些时体概念。这些时体助词学生很容易发生遗漏或误加的偏误,上文已有详细举例分析。

另外汉语中有很多能愿动词、副词,如“应该、必须、可能、可以、能、会、”等,也是汉语用以表达情态的成分。汉语的情态成分是比较特殊的,也是相对复杂的,尤其是助词、能愿动词,是极富汉语特色的句法成分,印尼学生也是感到很难熟练掌握。这些是国外学生最值得注意的。

从偏误来看,能愿动词表达错误比比皆是。如(35)(47)(58)等句,(47)(58)句中的“不要”是表示“不允许、不打算”的意思,而句子要表达的是“不愿意”,应该改成“不想”;(35)句中“能”是表示“有能力、有条件或有可能”,而本句表示一种“对可能性的推测”,应该用“会”。

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法形式,如量词、把字句等,外国学生也很难掌握。

根据我们对语料的统计,印尼学生在汉语情态成分方面共出现92个错误用例,占总例句数的30.7%,相关的出错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汉语情态成分偏误数据表

四 结 语

语法项目教学包括词类、词组的教学和各类句型的教学。这些语法项目都会有遗漏、错序等偏误形式。从产生根源看,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负迁移,的确给印尼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汉语中的独具特色的句式结构、助词、能愿动词等,也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难度。

从教学角度看,教师不但应该对两种语言的差别了然于胸,还应该根据学生学习难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讲解方式和训练方式,以防止学生母语对汉语学习的负面影响。所以,本文的偏误分析只是为做好教学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的基础,还有很多东西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鲁健骥.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4,(1).

[3] 陈延河. 印尼语、汉语语序对比及印尼学生汉语学习中常见语序偏误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1).

猜你喜欢
补语助词语序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日语中间投助词さ的考察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