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讨论

2012-11-21 00:44吴慧芳史玉爽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36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栓心肌

吴慧芳,马 兰,史玉爽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湖北 荆州 434000)

对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讨论

吴慧芳,马 兰,史玉爽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湖北 荆州 43400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FASCO-3010分析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45例对照组的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与对照组在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性增高(P<0.05),其中血沉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增高最为显著(P<0.01)。结论:血液流变学检测特别是血沉检测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客观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血沉检测;血液流变学

心肌梗死是心脏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在血液流变学突出表现为红细胞聚集症和高粘滞血症,引起红细胞变形性下降,异常增高的纤维蛋白原将血小板及血浆中凝集物网罗粘附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导致血栓的形成,加重了心肌缺氧、缺血,造成了血液粘滞因素的恶性循环作用。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表1 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对较,*P<0.01,**P<0.05。

急性心肌梗死组:65例为我院心血管内科ICU病房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年龄47~76岁(平均61.5岁),心肌梗死诊断符合WHO诊断标准。健康对照组:45例为我院体检科健康体检者,年龄44~72岁(平均56.8岁),检查证实无心血管及内分泌疾病,且近3个月未使用药物者。

1.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

结果见表1。

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经检验,各项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 讨 论

冠状动脉的任何部位因动脉粥样变化,血栓形成,栓子的栓塞或痉挛而未能建立起充分的侧枝循环,导致被供血区心肌持久缺血,心肌呈大片性或凝固性坏死,质间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称为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由于血液流变学的迅速发展,对心肌梗死的成因、诱因及机理有了不少新的见解[1],在这些学说的基础上,心肌梗死的治疗也有了许多新的方法,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心肌梗死时,由于缺氧,心肌局部代谢酸中毒,血液pH值下降,红细胞膜负电荷减少,使红细胞容易聚集引起血沉加快。从结果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均增高(P<0.05),其中血沉对急性心肌梗死影响最大(P<0.01),血沉的快慢与患者病情程度密切相关,血沉对观察红细胞的聚集性和血液粘度有重要意义。血液成分、血流状态及血管壁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若在血栓形成前能有效抗凝,降低纤维蛋白原,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作用,降低血液粘稠则脑血栓发病的可能性降低,使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

对因冠性病诱发心绞痛的病人,预防发生急性梗死或急性心梗病人防止再栓塞,应重视血液流变学检查,并采取正确的预防或治疗措施,要定期的做血液流变学多指标监测,动态长期的监测血液粘滞性因素的变化,及时发现血液流变学粘滞性的异常及异常程度,采取必要的方法以降低血液粘滞性[2]。

综上所述,血液流变学检测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客观指标。

[1]陈文杰.血液流变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5-6.

[2]崔相法,李桂琴.脑血栓后遗症及高粘滞血液流变学4项参数调整[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4):243.

[编辑] 何 勇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12.016

2012-11-26

吴慧芳(1982-),女,湖北荆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内科学教学与临床工作;通讯作者:史玉爽,E-mail:whf009@yangtzeu.edu.cn。

R356.4;R542.22

A

1673-1409(2012)12-R036-02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血栓心肌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干细胞心肌修复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