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全,李纪高,赵群英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河南 郑州450000;2.河南中医学院2009 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450008;3.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45000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除关节受累外,同时可造成心、肺、肾等多脏器、多系统的损害。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6%[1]。中医药治疗RA 具有独特的优势,2011 年1 月—2011 年12 月,笔者采用辨证分型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30 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风湿科门诊RA 患者6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0 例,男7 例,女23 例;年龄最大64 岁,最小27 岁,平均(49.10 ±5.38)岁;病程最长20 a,最短7 个月,平均(54.93 ±4.38)个月。对照组30 例,男6 例,女24 例;年龄最大65 岁,最小18 岁,平均(48.33 ±5.82)岁;病程最长19 a,最短6 个月,平均(56.23 ±3.5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风湿性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2]标准。①晨僵至少1 h,≥6 周。②3 组或3 组以上关节肿痛,≥6 周;③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痛,≥6 周;④对称性关节肿痛,≥6 周;⑤皮下结节;⑥手X 线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及关节间隙狭窄);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 ∶32)。以上条件中具备4 项或4 项以上者即可确诊。
湿热痹阻证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标准。主症:关节肿胀而热,关节疼痛、压痛、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次症:口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干或便溏。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或弦滑。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晚期患者,关节严重畸形,关节功能Ⅳ级者。③重叠其他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严重的骨关节炎患者。④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⑤妊娠、哺乳期妇女。⑥精神病患者。⑦过敏体质者。⑧DAS28 <3.2 者。
对照组给予泼尼松片(由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291)10 mg/次,1 次/d,口服,10 d 后减半片;甲氨喋呤片(由上海信谊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1205)10 mg/次,1 次∕周,口服;来氟米特片(由福建汇天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918)10 mg/次,1 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宣痹汤,药物组成:防己15 g,蚕沙10 g,栀子10 g,连翘15 g,半夏10 g,生薏苡仁30 g,滑石15 g,赤小豆30 g,萆薢10 g,寒水石30 g,知母10 g,甘草6 g。以上中药均用免煎颗粒剂,1 d 1 剂,分2 次口服。
两组均以3 个月为1 个疗程,治疗1 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参照参考文献[2]制订。①肿胀关节数。②压痛关节数。③患者对痛的评价(使用目测对数表VAS)。④患者对疾病严重性的综合评价(VAS表)。⑤研究者对疾病状况的综合评估(VAS 表)。⑥功能的评价(HAQ)。⑦急性时相反应物值:包括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各项指标的改善百分率=(治疗前值- 治疗后值)/治疗前值×100%。符合①②有20%的改善,后5 项至少有3 项改善20%,叫做ACR20。ACR50、ACR70 采用相同的标准。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03,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DAS28 对比 ¯x±s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发现1 例白细胞降低,1 例肝功能指标异常,1 例恶心纳差,对症处理后改善,坚持用药。对照组发现2 例白细胞降低,2 例肝功能指标异常,2 例恶心纳差,1 例皮肤瘙痒,对症处理后改善,坚持用药。
RA 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认为外邪的作用是痹证发病的条件,现代众多医家认为本病是本虚标实之证。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久则关节变形,甚至残废,基本病理改变为慢性滑膜炎和血管翳,关节外表现则多与血管炎有关,其中慢性滑膜炎多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4]。西医治疗虽然疗效肯定,但副作用较多。
湿和热是湿热痹阻证的基础病理因素,湿性黏滞,缠绵难愈,湿邪又易与热结,使病情更加难解,治疗上单清热则湿不退,使病情极易反复,单祛湿而热不解,不能很好的缓解病症,故治疗当以清热利湿为主,配合通络止痛之法。方中防己善入经络,祛经络之湿,通痹止痛,为君药。滑石利湿清热;寒水石清热泻火;赤小豆、萆薢、生薏苡仁淡渗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解,使湿行热去,上药共为臣药。半夏、蚕砂和胃化浊,制湿于中;蚕沙尚能祛风除湿,行痹止痛;合用栀子、连翘清热解毒;知母滋阴,助解骨节热炽烦痛,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之效。而方中防己、半夏、生薏苡仁、甘草等具有消炎止痛、调节免疫的作用,这与西医治疗RA 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吻合。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48.
[2]张繆佳.风湿性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6-119.
[4]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