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华,王 梅,宋 昕,田中华,李 燕,唐静文,杨 淼
(1.商丘市中医院,河南 商丘476000;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 郑州450004;3.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 郑州450003)
中风先兆是与中风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以眩晕、肢麻、短暂性瘫软、语涩、晕厥发作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延误治疗,可发展为中风。中风是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严重疾病,是人类的三大致死疾病之一。中风先兆的病机主要在于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阴阳失调,再加上情志饮食失节、房劳等诱因,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虚阳亢,风、火、痰、虚、瘀互结为患,血随气逆上冲于脑,或横窜经络所致。诚如古人所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瘀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2]。2006 年6 月—2009 年6 月,笔者采用防瘫丸治疗中风先兆患者160 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取商丘市中医院和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风先兆证属肝胆火旺、痰瘀闭阻型的门诊及住院患者297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60 例,门诊100 例,住院60 例;男87 例,女73 例;年龄最小35 岁,最大70 岁,平均(55.5 ±13.1)岁;病程2 d~6 个月,平均(1.3 ±0.6)个月。对照组137 例,门诊95 例,住院42 例;男72 例,女65 例;年龄最小36 岁,最大68 岁;平均(54.7 ±8.9)岁;病程2 d~6 个月,平均(1.4 ±0.7)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标准按照《中风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主症: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言语謇涩,一过性偏身瘫痪,晕厥发作,瞬时性视歧昏瞀。次症:头胀痛,手指麻,健忘,筋惕肉瞤,神情呆滞,倦怠嗜卧,步履不正。血压、血糖、尿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心电图及眼底检查。中年以上患者,具有两项以上主症,结合次症、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必要时可做CT、MRI 等检查,以确定诊断。
中医肝胆火旺、痰瘀闭阻辨证标准按照《中风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腻或舌见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青紫,脉弦滑数或弦涩。
治疗组口服防瘫丸,药物组成:丹参30 g,当归尾20 g,赤芍15 g,川芎15 g,桃仁10 g,黄芪60 g,首乌30 g,泽泻15 g,石决明30 g,地龙15 g,钩藤20 g,郁金15 g,石菖蒲15 g,甘草3 g。以上药物由商丘市中医院制剂室按规定炮制加工、粉碎,制成水丸,60 g/瓶,6 g/次,2 次/d。对照组口服脑心通胶囊(由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4 粒/次,3 次/d。两组均以30 d 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参照《中风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以疗效百分数为主要依据,适当参考理化指标进行评定。疗效百分数=(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临床治愈:疗效百分数≥95%。显效:疗效百分数为60%~<95%。有效:疗效百分数为20%~ <60%。无效:疗效百分数<20%,乃至疗效百分数为负数,甚至发生中风。
采用SPSS 11.0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 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12,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对比 mmol/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对比 mmol/L,±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 <0.05,** 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P <0.05。
组 别 例数 时间TC TG HDL LDL治疗组 160 治疗前8.81 ±1.78 2.72 ±0.41 1.31 ±0.24 4.82 ±0.61治疗后 4.29 ±0.61**# 1.17 ±0.22* # 1.70 ±0.18 2.42 ±0.64**#对照组 137 治疗前 8.72 ±1.57 2.82 ±0.34 1.28 ±0.24 4.76 ±0.57治疗后 5.78 ±0.72* 1.68 ±0.61* 1.37 ±0.16 3.64 ±0.53*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风先兆发展为中风的可能性非常大,它是一个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如果在中风先兆阶段及时地采取防治措施,终止病情发展,能明显地降低中风发生率,或免除中风之虞。因此,重视和研究中风先兆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开展中风病防治的研究已势在必行[4]。王晶心[5]认为:在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指导下,综合中西医各家之长,对中风病开展二级预防,这对降低中风病的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将有极重要作用。
笔者在“未病先防”的医学思想指导下,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努力发掘传统中医药在预防中风方面的治疗经验,制成丸剂,补充了重要剂型方面的欠缺,克服了西药在预防中风方面药效不甚理想的现状。早在《素问·调经论》即有“肌肉蠕动,命曰微风”的论述[6]。金代刘完素首先提出中风先兆的命名,曰:“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7]。张三锡曰:“中年人但觉大拇指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力少,或肌肉微掣,三年内必有暴病。”[8]《中风历节病脉证治》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既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其理论对本病的发展和认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防瘫丸是根据中风患者往往具有血黏度增高及高血压的特点,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采用以活血化瘀、补气通络为主,佐以滋阴熄风、清热祛痰的治疗原则进行组方。方中丹参、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活血化瘀为主,配以大量黄芪,意在补气行血,加强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使经络通畅,血归常道,不使外溢;首乌、泽泻益肝肾之阴,降低血中脂质及血黏度,使血运阻力减少,流速加快,杜绝血栓形成;石决明、地龙、钩藤镇肝潜阳,熄风降压;更配郁金、石菖蒲化瘀滞,清痰火,祛湿开窍;甘草调和诸药[9]。现代药理研究[10]证实:丹参、当归等活血药物能促使动脉前列腺素样物质形成,抑制血栓形成,并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且通过各种途径抑制血小板凝集,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抑制纤维蛋白的形成。黄芪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同时提高神经细胞耐缺氧的能力,延长细胞寿命,并配合活血化瘀药物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抑制过氧化脂质(LDO)。
防瘫丸是纯中药制剂,符合简、便、廉的原则,无毒副作用。从社会和环境效益上讲,对中风先兆期患者进行预防治疗,可以大大降低中风发病率和致残率,给患者带来福音,提高其生存质量,对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1]胡春申,钟红卫.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先兆证168 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6):869-870.
[2]张树泉.中风先兆证治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0):1639.
[3]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脑病专业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学报,1993,16(6):426.
[4]王前进.小中风汤防治中风先兆80 例[J].河南中医,2011,31(7):763.
[5]王晶心.“治未病”学术思想指导脑中风防治的探索[J].新疆中医药,2011,29(4):117.
[6]邱龙,周爽,尤艳利.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先兆证168 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8):100-102.
[7]王荣,李长生.从中医学对中风先兆的认识谈中风病的预防[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1):1341.
[8]冯树林,冯明芬,王永兰.中医辨证施治预防卒中[J].中国医药导报,2008,4(2):162.
[9]杨华,葛广英,张雪亭.自拟防瘫汤治疗中风先兆[J].四川中医,1990,6(6):35.
[10]王赓,曹磊,张迎新,等.步长脑心通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25 例[J].世界中医药,2009,4(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