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彦昆
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南濮阳 457000
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用于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观察
周彦昆
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南濮阳 457000
目的 通过对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防治术后患者的呕吐现象的观察,探讨其对于防防治术后呕吐症状的疗效。方法选取100名进行扁桃体剥离术的患者,按随机选取的方式平局分成四组,分别为组1,组2、组3、组4。其中组1为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防治术后呕吐现象组,组2为昂丹司琼防治术后呕吐现象组,组3为地塞米松防治术后呕吐现象组,组4为对照组。在患者手术结束后,同一时间进行治疗,观察术后24h内患者的呕吐症状,以及在24 h内同时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正常与否和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结果 经过24h内的观察可发现,组1、组2、组3的患者呕吐现象的发生率明显要对组4对照组的患者的呕吐发生率低(P<0.05),并且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的组组1患者恶心呕吐现象的发生率最低。结论 昂丹司琼对于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现象和地塞米松对于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现象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用于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效果最好。
地塞米松;昂丹司琼;扁桃体剥离术;术后呕吐
通常患者手术过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POV)现象,其中术后恶心呕吐现象发生率较高的手术便是扁桃体剥离术以及中耳手术。本文将根据相关资料详细分析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对于防治术后恶心呕吐现象的效果,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本次进行观察的患者共100名,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15~38 岁,平均年龄(22±3.5)岁,体重 45~86kg,平均体重为(68±2.5)kg。根据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四组,每组患者25人。所有患者在术前经过征询个人意见后,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不符合情况的患者排除条件:①患者有可引起呕吐症状的消化系统或者是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系统性疾病病史。②患者曾在手术前或者是过去的1周之内服用过止吐方面的药物。③患者有糖尿病方面的禁忌证病史。④患者有皮质类固醇方面的禁忌证病史。⑤患者在术前1周内曾服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者是其他具有镇定效用的药物。经分析每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情程度,病史等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患者手术前12h要进行常规的禁饮禁食的措施,并且在手术前患者不可服用其他药物。麻醉时静脉滴注0.02mg的奎醚、1.4mg的异丙酚、0.04mg的密达唑仑和3ug/kg的芬太尼,同时要抵住阿曲库铵以保证肌压的维持,并且需间断性的注射1ug/kg的芬太尼来保证麻醉状态的维持。在手术中,二氧化碳的分压要维持在4.655~5.985kPa之间。组1患者在诱导前通过静脉注射0.15mg的地塞米松,等到患者的手术结束后再行静脉注射0.1mg的昂丹司琼;组2患者须在手术结束的时候进行静脉注射0.1mg的昂丹司琼;组3的患者须在诱导前通。过静脉注射0.15mg的地塞米松;组4为对照组,患者可在诱导前注射生理盐水等量即可。
观察患者术后24h之内的恶心呕吐的情况,根据其呕吐的程度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无症状等四个等级。
无症状:患者术后无恶心呕吐的情况;轻度:患者术后偶尔有干呕的现象,但未发生呕吐的情况;中度:患者30min内呕吐次数可达2次。重度:患者半小时内呕吐次数为3次或者是3次以上。
本次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进行剂量资料的表示;t进行检验;用χ2进行计数资料的检验。数据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对四组患者使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术后恶心呕吐的治疗后,可发现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防治呕吐现象的疗效最佳(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而且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率最低。
表 1 比较四组患者24h内的恶心呕吐情况[n(%)]
造成术后恶心呕吐的原因很多,比如手术导致、麻醉导致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体重都可能成为术后引起恶心呕吐现象的原因。严重的或者甚至可能因为一些禁忌因素导致并发症的产生。地塞米松对于防治恶心呕吐现象有着良好的疗效,但是目前对于其抗呕的机制仍然不太清楚。根据以上可知,昂丹司琼与地塞米松2种药物的小剂量结合,在术前、术后进行合理的护理措施的前提下,可以对扁桃体剥离术后的恶心呕吐现象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相对于单独的某种药物的使用,效果更加有效且可明显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现象的发生率。
[1]黄燕,姜虹,朱也森.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及甲氧氯普胺的不同配伍用于防治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比较[J].上海医学,2008,31(5):28.
[2]夏乐彬,李艳春.昂丹司琼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用于预防妇科腔镜术后恶心呕吐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学(医学专业),2011,13(4):48.
[3]高云阁,王社论,郑成中.昂单司琼联合地塞米松联合地塞米松防治老年肿瘤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4):32.
R4
A
1672-5654(2012)07(c)-0047-01
201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