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涛 李柏林 沈 阳 张 静
(信阳市中医院急诊科,河南 信阳 464000)
自拟宁心丸是根据中医心悸辨证为心血淤阻此种类型配伍,由本院制剂室制成水丸,通过与小剂量胺碘酮合用观察用药前后室性早搏次数及副作用发生率,评价用药效果。
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6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各30人,两组在性别、年龄、平均室性早搏频率、平均心率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基础病分别为扩张型心肌病5例,冠心病37例(其中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12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所有病人均接受12个月的用药观察,出现毒副作用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停药。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例(%)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例(%)
组别 n 男 女 年龄 平均心率(min)室早频率(h)观察组 30 17 13 50.1±7.2 76.5±9.2 49.7±9.6对照组 30 16 14 49.7±7.8 75.4±7.9 50.1±9.2
临床主要表现心慌,胸闷,经24h动态心电图证实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24h室性早搏≥30次/h,年龄≤70岁。
功能性室早患者,低血压(收缩压(90mmHg,1mmHg=0.1333kPa)、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甲状腺疾病、肺部疾病、电解质紊乱、长QT综合症(QTC≥0.44s)、肝脏疾病、精神疾病患者。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分为两组,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3d以后,宁心丸(人参、麦冬、黄芪、干姜、肉桂、附子、川芎、水蛭、葛根、元胡等)由本院制剂室粉碎过筛制成水丸,60钴照射灭菌、装瓶;胺碘酮(上海九福药业有限公司)。对照组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建议:胺碘酮0.2g 3次/日 5d,0.2g 2次/日 5d,0.1g 1次/日,每周5次给药(用5d,停2d),观察12个月[1]。其间有不适随时来院就诊,两组治疗后每3个月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检查下列项目:眼部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甲状腺功能等。观察期间禁用对心脏电生理有影响的其他中西药物。
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平均室早减少≥90%,②有效:临床症状减轻,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平均室早减少≥70%,③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4例出现恶心、腹胀、厌食;2例发现角膜沉着,无视力模糊。对照组中2例出现皮肤过敏,表现为龟头水肿及红斑;1例12个月后复查出现TSH下降,伴T3升高,3例在第9个月出现FT3,FT4升高而停药,1例第11个月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经X线及CT检查考虑为间质性肺病而停药,1例第6个月因出现窦性心动过慢而停药。5例患者在第6个月行裂隙灯发现角膜沉着,无视力模糊,6例出现恶心,腹胀,厌食。观察组的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室早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别是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早,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高,临床常给予干预性治疗,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在1976年Rosenbaum率先将其运用治疗室早广泛运用于临床。房室结和房室旁道的传导,使心室的APD和ERP延长,旁道前向及逆向ERP延长,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PR及RP间期延长。早年为了缩短起效时间和提高疗效,胺碘酮所用剂量偏大,导致毒副作用发生率较大,限制其临床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CAST实验结果证明胺碘酮对多种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疗效,特别是对难治性心律失常及器质性心脏病合并的心律失常,胺碘酮的作用更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它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远较其他药物低,但主要的副作用是心外副作用,已证实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明显剂量相关性,随着维持剂量的下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本方法中宁心丸是根据中医心悸辨证为心血淤阻此种类型配伍而成,心血淤阻为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心本于肾,心肾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循,阳虚生寒,寒凝血涩也使血液运行失畅,本方根据补虚为主,祛邪为辅的基本治疗原则,方中人参、黄芪、炙甘草益气健脾,以滋生化之源而十气得补,血能生,附片、干姜、肉桂温经通络,川芎、水蛭、葛根、元胡活血化瘀,通脉,行气止痛,上述诸药合用达到阳复寒散,淤化血活。现代医学证明方中人参含有人参皂甙等多种成分,具有强心,调节血压,兴奋心脏,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率作用,对心脏能减弱或消除由氯仿-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不整[3]。附片中的去甲乌药为受体激动剂,主要作用于由慢通道而发挥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应用可改善窦房结的自律性,抑制异位节律的兴奋性[4]。川芎的主要成分川芎嗪能抗血小板聚集,具有钙离子拮抗剂的作用[5]。在本实验中对照组出现肺毒性、心动过缓1、皮肤过敏、角膜改变及胃肠道反应明显高于观察组。宁心丸可能有扩张冠状动脉血管,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抑制异位起搏点的作用。通过本实验可知,根据中医的辨证自拟宁心丸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应用不但能有效的控制室早的发生,而且能明显减低副作用的发生,特别是严重副作用的出现,适应长期应用,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优越性。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题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6):323.
[2]李庚山.胺碘酮临床应用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6(5):5.
[3]朱寄天.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学特性及与乳鼠成年鼠在位心脏的比较[J].泸州医学院学报,1985,8(1):7.
[4]常毓颖,参附注射液治疗频发室性早搏44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3):5.
[5]赵永辰,陈信义.川芎嗪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0,17(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