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奕
(湖南省财贸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2)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晚期阶段,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严重问题[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心力衰竭的发生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已有大量的文献证明药物联合使用物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培哚普利和阿司匹林对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影响。
随机选择2009年12月份至2011年1月份于我院住院的病人,根据2005年美国《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80例。男30例,女5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64.1±6.6)岁,多为老年人;NVHA分级:II级20例,III级40例,Ⅳ级20例。疾病类型:冠心病3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冠心病并发高血压病者30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根据入院顺序,我们把上述患者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都根据病情给予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卧床、吸氧、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利尿剂和他汀类药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1次0.3~0.6g,1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培哚普利(施维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1次 2~5mg,1日3次。两组组均依据血压、心功能和病人耐受情况调整药物剂量,观察8周。
显效: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2级。有效: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4]。
血肌酐按常规采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留血浆检测BNP,具体方法:患者空腹半卧位,抽取肘静脉血3mL,置于EDTA-Na2抗凝的塑料管内,然后置于4℃冰箱中。2h内,4℃条件下2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置于-70℃低温冰箱中待检。BNP检测用ELISA方法,用美国ADR公司出品的人BNP-32 ELISA试剂盒。
两组数据间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样本率比较用χ2检验。两组等级资料比较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70.0%,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N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2。
针对心力衰竭引起的心力衰竭,常规治疗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利尿剂和他汀类药物等,预后仍然不理想。随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结论逐渐明了,国内近年来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有研究报道了联合应用伊贝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明显且安全、依从性好、副作用少。还有研究报道苯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在降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及住院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苯那普利。培哚普利是一种强效和长效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而心输出量和心率不变。本组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70.0%,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N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和血浆BNP变化(±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和血浆BNP变化(±s)
组别 例数 血肌(μmol/L)BNP(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91.5±10.5 92.9±3.2 0.48±0.06 0.38±0.16治疗组 40 92.5±11.5 92.8±11.0 0.49±0.12 0.30±0.14 P>0.05 >0.05 >0.05 <0.05
总之,大剂量培哚普利结合阿司匹林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有效降低BNP水平,且不影响血肌酐的含量,值得推广应用。
[1]戚文航.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治疗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09,16(111):632-634.
[2]徐瑞,张运,张梅,等.氯沙坦和雷米普利单用及合用对高血压大鼠左室重构和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5):3199-3204.
[3]刘亚欣.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地研究进展[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9,4(10):243-248.
[4]曹广智,赵靓鸽,林培林,等.缬沙坦与雷米普利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J].高血压杂志,2004,12(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