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丹
(福建省福安市食用菌办公室,福建 福安 355000)
秀珍菇又名姬菇、小平菇,其朵形美观,口感脆嫩鲜美,适合炸、炒、煲等烹饪,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逐年猛增。由于秀珍菇生产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每年6~10月份期间鲜菇量少价高。而反季节设施栽培则是一种见效快、收益高的栽培模式。现将我们秀珍菇反季节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秀珍菇反季节栽培中,菌株的选择是关键。夏季出菇管理是在高温下进行,若品种抗逆性差,菌袋就容易被绿霉污染而烂筒,但不同的秀珍菇菌株其朵型特征差异较大,栽培中应选择抗逆性强且朵型适合市场需求的菌株。近年来广受上海、深圳、香港市场青睐的菌株朵型等情况分列于表1。
表1 不同来源菌株的外观性状与出菇产量比较
2.1 制袋时间 菌袋生产的时间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如福建闽东沿海地区一般安排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而山区则应推迟10天左右。
2.2 培养料配方 棉籽壳40%,木屑38%,麸皮18%,壳灰2%,石膏1%,过磷酸钙1%。
2.3 菌袋生产 菌袋生产应严格按照菌袋制作规程,把好拌料、装袋(袋规格为17厘米×35厘米×0.005厘米)、灭菌、接种、培养等各个技术环节,以有效控制菌袋的杂菌污染率。
将接种后的菌袋放在干燥、洁净的培养室内发菌或直接摆放在菇房架上发菌。发菌室,尤其是旧菇房应事先进行消毒处理,并在地面洒一层薄薄的壳灰。摆袋菇房架上不宜太高,余下的摆在地面。这是因为菌丝未满袋时培养料松紧不一,倒下时容易产生破袋现象,因此,地面应铺报纸以防砂子磨破菌袋。在发菌期间通过开窗通风来调节培养室的温度(20~25℃)和提供足够的氧气,并经常检查处理杂菌污染的菌袋。菌丝培养35天左右满袋,再培养30~35天菌丝充分吸收培养料的养分而健壮,应避免在出菇管理时出现绿霉污染而烂筒。
4.1 菌袋打冷 打冷是将要出菇的菌袋装在塑料筐中搬入冷库洒少量水,并保持一段时间。菌袋第一次打冷需持续14小时左右,一般安排夜间,当库内温度降到12℃以下时,重新将菌袋搬到菇房架上,割去袋口,催蕾出菇。第二次打冷是边进库边灌水(给菌袋补水),直至温度降至符合要求为止。
4.2 催蕾 经打冷的菌袋摆架后,紧闭门窗提高菇房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促进菇蕾的形成和菌柄的生长,并抑制菌盖分化,约经50小时开始现蕾,再经10小时左右当大多数子实体生长到1厘米时就可打开门窗。在紧闭的60多小时里,每6~8小时喷一次水,使菇房温度维持在38℃,以33~36℃为佳。
4.3 水分管理 打开门窗后要加强通风和水分管理,促进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在菇蕾生长期间每2小时左右喷一次水,采菇期间每1.5小时喷一次水。喷水间隔时间和喷水量应视当天的气候情况而定,晴天气温高宜喷水次数多、喷水量大,阴雨天气温度低时反之。
4.4 转潮管理 当采收完一潮菇后停止喷水,并马上清理菇房,以防杂菌和菇蚊、菇蝇滋生。停止喷水后的第3天进行搔菌,并消除袋口的死菇等菇体残留物,打开门窗封好防虫网通风,以免菇蚊、菇蝇等害虫飞到菇房产卵繁殖。18~20座菇房打冷一轮需要18~20天,然后进行下一潮的出菇管理。
4.5 采收及包装 待子实体生长到符合包装菇或一级菇标准时立马采收,采菇须用剪刀小心剪下,不能手拔,以免损坏周边小菇而影响产量。一潮菇需要连续采20小时左右,平均产量40~60克/袋。采下的菇及时放到保鲜库内保鲜,防止发热变色。在保鲜库温达到0℃时就要称重包装,不能长时间打冷,引起菇体失水,影响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