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围术期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

2012-11-13 08:40:16曾苑香朱文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9期
关键词:围术量表护理人员

曾苑香 朱文英 刘 燕

(梅县人民医院外科,广东 梅州 514011)

由于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且不了解手术过程的风险,从而产生恐慌、不安、不配合治疗等情绪和行为,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影响[1]。有效的心理护理可改善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配合度从而影响手术疗效。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手术患者围术期不同阶段心理需求的调查及护理,为制定手术治疗患者围术期不同阶段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心理护理需求的比较(n/%)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我院592例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7例,女性24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96例。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严重程度、护理人员学历及在岗时间、技能熟练程度等基线信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并发症防治及手术伤口处理等均采用常规临床处理,保证同质性基础上,研究组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分析研究对象的心理护理需求调查结果,及术前、术后当天及术后5天调整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增加6项与手术有关项目)自评一周内真实情况的量表评分。

1.3 护理方法

1.3.1 研究组护理方法

运用技术性心理干预,如语言疗法、放松疗法、认知疗法等,帮助患者改善心理应激及消极情绪,提高患者配合度。干预频率为每周1~2次,每次30min~1h。具体包括:①围术前期:熟悉患者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案后,护士与麻醉师术前访视患者,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种等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术前告知,帮助患者了解手术相关知识,建立信心,缓解心理压力及紧张情绪;②围术中期:以熟练操作给予患者信心,保证手术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宜,注意暴露肢体的保温。必要时语言疗法以鼓励患者,舒缓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简洁亲切的告知患者采取固定等措施的必要性以获得患者配合;③围术后期:手术定期访视患者,鼓励、安抚患者,耐心亲切解答患者咨询。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及其重要性,指导帮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建立信任友好的护患关系。

1.3.2 对照组护理方法

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规范护理人员言行举止,正确规范进行护理操作,做到术前知情同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1.3.3 观察指标

围术前期与后期两组心理护理需求度,及入院当天、术前1h、术后当天及术后5天采用调整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增加与手术有关项目)自评一周内真实情况的量表评分。

1.3.4 判断标准

1.3.4.1 心理护理需求

患者需求层次分为:需要,一般,不需要。需求度计算方法如下:需求度=(需要+一般)/总数×100%。

1.3.4.2 调整后焦虑自评量表(SAS)

SAS采用4级评分[2],主要用于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极少有;“2”表示偶尔有;“3”表示常有;“4”表示绝大多数或一直都有。调整后SAS量表共26个条目,有17项为正性词描述,采用1~4顺序评分,其余8项(第4,9,11,13,14,19,22,26)为负性词描述,按4~1逆向顺序计分。标化总分正常:≤50分,轻度焦虑:51~60分,中度焦虑:61~70分,重度焦虑:≥71分。标化总分计算方法如下:标化总分=实际得分总和×1.25。

1.4 统计分析

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心理护理需求的比较

手术前后患者心理护理需求比较发现,研究组经心理护理干预后术后对心理护理需求度增加(χ2=19.26,P<0.01),对照组则较术前略有降低(χ2=7.67,P<0.05)。术前,两组心理护理需求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需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1.12,P<0.01)。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SAS量表评分比较

入院当天两组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术前1h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9.251,P<0.01)。研究组术后当天及术后5天量表评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术前1h评分值较入院略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以术后5天改善更为显著(t=23.619,P<0.01)。对照组术后评分较术前略有下降,但尚不能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SAS量表评分比较(±s)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SAS量表评分比较(±s)

例数 入院当天 术前1h 术后当天 术后5天研究组 296 66.13±5.70 66.74±1.83 t值 0.723 19.251 17.929 9.155 P值 >0.05 <0.01 <0.01 <0.01 57.76±1.98对照组 296 67.25±4.26 67.31±2.13 64.46±1.01 80.32±5.12 78.46±2.17

3 护理体会

手术可引起较大的心理刺激,应激的发生可导致患者出现脉搏增快,血压升高等生命体征的改变[3]。且损伤的影响及对手术的恐惧和紧张等不良情绪,可对患者手术配合及术后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日常护理中,患者与护理人员的接触极为密切。因而,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及护理干预作用对改善围术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围术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不同的特点[4]。在围术前期,患者受到损伤带来的疼痛折磨,心理极为脆弱,容易对手术结果失去信心,产生诸多消极情绪。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在该阶段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更容易正确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手术的风险性和重要性[5]。本组研究发现,根据入院当天的自调整SAS量表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级后,针对性的进行分级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6]。研究结果分析显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前紧张及恐惧,有利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放松和配合,从而利于手术的顺利进展。术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也对手术顺利进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术中需要对患者采取体位固定等特殊手段时,语言疗法和认知疗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7]。且心理护理需求度分析发现,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需求度。术后患者麻醉苏醒后,疼痛和伤口的感官效应是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于伤口术后外观的接纳,并缓解患者因疼痛导致的焦虑和恐惧。本组研究发现,术后心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配合度和医嘱的依从性,有利于伤口愈合和术后康复。干预后,患者可尽早摆脱焦虑状态,有利于术后复健。

日益完善的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心理状态是现代社会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在围术期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级心理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在院期治疗期间的心理状态,对手术成功进行及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根据国际心理学标准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整后的评价量表纳入了与手术项目有关的6项内容。对围术期患者焦虑状态的评价具有针对性和评价价值。护理干预中应用了部分技术性心理护理干预,研究中发现普通护理人员对专业心理知识较为匮乏。因而,引进专业型心理学护理人才,并建立以专业心理学护理人员为责任人,普通护理人员为支持的有针对性的分级心理护理干预团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手术患者围术前期、围术中期、围术后期三个不同时期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状态,提高对心理护理的需求度,从而提高手术配合度,有利于手术成功及术后康复。

[1]赵文书,费小英,解秀明.心理护理在围手术期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5):1125-1126.

[2]李鸣杲,金魁和.医学心理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34.

[3]丁玉杰.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5):164.

[4]郝艳华,蔡秀芹.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5):1122-1123.

[5]石永丽,肖岷,孙桂芳,等.心理护理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5):203-204.

[6]王大方,胡志红,吴文红.建立整形外科病房分级护理护理模式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8):1224-1226.

[7]诸玲玲,谢刚敏.心理护理的概念机成分研究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0,3(1):67-70.

猜你喜欢
围术量表护理人员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8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