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对词义演变的认知阐释

2012-11-10 15:04:04刘玉君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指代词义隐喻

刘玉君

( 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近年来,隐喻、转喻与词义发展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有学者认为隐喻和转喻是词义演变的基本方式,陈瑜、赵华俊在《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一文中提到:“隐喻机制在词演变过程中确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另一点,那就是转喻在词义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基本的思维方式,即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词义的演变分为词义范围的扩大和缩小、词义的升格和降格以及词义的转移。人类正是通过转喻的认知机制,根据不同的视角赋予一词多个义项或者词义发生转移。因此转喻成为语义演变的最主要的原动力。

1 转喻的本质和概念界定

传统修辞学研究把转喻看成是一种辞格。最早的定义来自《修辞和解释》一书,其转喻的界定如下:“转喻是一种辞格,它从邻近和紧密联系的事物中获得语言形式,通过这一语言形式我们能理解不被该词命名的事物。”修辞学家认为转喻就是用某个事物的名称替换相邻近事物名称的一种修辞手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反传统修辞学的语言工具论,从语言本体论的角度考察转喻。Lakoff和Johnson(1980)在他们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描述、阐释转喻的定义,书中指出转喻像隐喻一样,是我们日常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经验为基础,遵循一般和系统的原则,并被用于组织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属于一种认知方式和现象。Lakoff和Turner(1989)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现(conceptual mapping)。Langacker(1993)认为转喻是一个参照现象(reference point phenomenon),高度凸显的实体作为认知的参照点能唤起不那么凸显的实体。Ruiz de Mendoza(2002)指出转喻是观念上的邻近性为基础的联系所引起的,转喻是意义详述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包括两个认知矩阵,即认知矩阵的拓展和认知矩阵的减缩。Radden和 Kovecses(1999:21)对转喻定义为:“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的一个概念实体(vehicle)提供通向同一认知模型中的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的精神通道。”

关于转喻的定义虽然还存在很多争议,但当前的认知语言学一致认为,转喻不是简单的修辞装饰,而是人类主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之一,它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运作的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邻近性”是大多数转喻定义的核心概念。转喻在概念上是以在ICM作为整体和它的部分之间或ICM部分与整体之间建立关系为基础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或者是“The whole stands for a part”,或者是“A part stands for the whole”。例如,“America”表示“the United States”时,使用的是转喻“whole for part”;“England”表示“Great Britain”时,用的是转喻“part for whole”。

2 转喻的认知运作机制

转喻是概念和思维层面上的问题,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将转喻又称之为概念转喻(conceptual metonymy)。概念邻近性(conceptual contiguity)是转喻运作的基础。转喻是以事物间的邻近联想为基础,在同一认知域内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对事物的指称是转喻的主要功能。如一个物体、一段时间、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类在体验、认知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倾向于使用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性。从而用一突显事物来代替另一不太凸显的事物,在同一框架内建立了不同实体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转喻的认知运作机制。张辉、卢卫中(2010)指出,典型转喻的运作机制是:在转喻的ICM内部,其目标义在概念上应该是凸显的。正是因为转喻,人类才能根据不同的视角赋予一词多个义项或者词义发生转移,转喻是语义演变中最主要的动力之一。胡壮麟(2001:108)指出:词义扩大和词义缩小是词义变化的两种典型变化。从认知的角度看,词义的扩大和缩小都是相关概念间的替代,因而都是基于转喻机制的语义变化过程。

Panther和Thornburg(2004)指出了转喻关系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转喻关系基本结构

图1清晰地展示了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转喻关系。来源义通过语言形式与目标义联系在一起。转喻映现在同一个认知域或在ICM中发生。目标义并没有湮没来源义,来源义在概念上仍然存在或处于激活状态。目标义不一定是常规化的意义,也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新的意义,但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这些新的意义也会常规化,并分别储存在人们大脑词库之中,从而演变成这些词的常规意义。

3 转喻的分类

Panther与Thornburg(1998)从语用功能将转喻分为三大类:指称转喻(referential metonymy)、谓词转喻(predicational metonymy)和言外转喻 (sce-nario illocutionary metonymy)。

Kovecses和 Rudden(1999)在 Panther与Thornburg分类的基础上将转喻分为低层次转喻(low-level metonymy)和高层次转喻(high-level metonymy)。前者使用的是非类属的ICM的认知映现,而后者是直接使用类属的ICM的认知映现。非类属的ICM是指基于经验的常规化的表征,这些表征详细标明ICM的成分、特征及其间的关系。类属ICM是从众多的非类属ICM中抽象出来的。

Peirsman和Geeraerts(2006)从原型结构范畴的角度对转喻进行了分类。他们将转喻看作是一个具有原型结构的范畴,概念邻近关系是分类的重要变量。他们认为范畴的核心和原型是空间和物质域以及空间的部分-整体邻近性,依据接触力度(strength of contact)、有界性(boundedness)和认知域(domain)这三个层面向外拓展,形成转喻范畴。Peirsman和Geeraerts(2006)总结出了23种转喻模式并且详细梳理了各种转喻类型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各种转喻类型进行了梳理后,从空间和物质认知域的邻近性、时间域中的邻近性、行为、事件和过程中的邻近性以及总成和堆拢认知域中的邻近性这四种概念的邻近性进行了归类(Peirsman& Geeraerts 2006:276-277)。

3.1 空间和物质认知域的邻近性

(1)空间部分与整体(SPATIAL PART&WHOLE);

(2)方位与所在(LOCATION&LOCATED);

(3)容器与被容纳物(CONTAINER&CONTAINED);

(4)物质与客体(MATERIAL&OBJECT);

(5)一件衣物与人(A PIECE OF CLOTHING&PERSON);

(6)一件衣物与身体部位(A PIECE OF CLOTHING&BODY PART)。

这六个转喻类型都以空间和物质认知的邻近性为基础。Peirsman和Geeraerts认为许多转喻模式都是由空间和物质的邻近性为基础的。接触的力度可以使我们在包容、接触和邻近的方向上拓展原型的核心,邻近性实体的有界和无界可以使我们把有界的客体概念化为无界客体的一部分。如“九州”指代“中国”,“iron”指代“熨斗”等。

3.2 时间域中的邻近性

(1)时间部分与整体(TEMPORAL PART&WHOLE);

(2)时间与实体(TIME&ENTITY)。

时间域中的邻近性主要体现在以上两种转喻类型中。在时间代实体中,我们常常把时间看做一个容器,可容纳各种事件。如“9.11”代替“9.11事件”。

3.3 行为、事件和过程中的邻近性

(1)次事件与复杂事件(SUBEVENT&COMPLEX EVENT);

(2)行动与参与者(ACTION&PARTICIPANT);

(3)参与者与参与者(PARTICIPANT&PARTICIPANT);

(4)原因与结果(CAUSE&EFFECT);

(5)方位与产品(LOCATION&PRODUCT);

(6)潜在与实际(PROTENTIAL&ACTUAL);

(7)生产者与产品(PRODUCER&PRODUCT)。

在这七种转喻类型中,都是以行为、事件和过程中的邻近性为基础的。它将时间域和空间域的部分结合,既包含有行为、事件、过程的时间实体的关系,又包含了大部分空间参与者。如“教授”、“编辑”、“同学”等词原为动词,现为行动指代参与者,指代这些动作的施动者。

3.4 总成和堆拢认知域中的邻近性

(1)特征与实体(CHARACTERISTIC&ENTITY);

(2)单个实体与总体(SINGLE ENTITY&COLLECTION);

(3)客体与数量(OBJECT&QUANTITY);

(4)上位词与下位词(HYPONYM&HYPERNYM)。

这四种转喻类型是基于总成和堆拢认知域中的邻近基础之上的。总成是指各个部分不同功能的总和,如身体包括各种部位,而堆拢则是指同等成员的集合,如一群蚂蚁。在总成和堆拢认知域中,总成与它的成分之间的邻近性是原型的核心,我们可以用某一特征指称有界或无界的实体,根据堆拢的有界性指称可数和不可数的个体。如:“银子”泛指钱,“the press”这一具体事物被用来指称新闻媒体。

4 词义演变的分类及转喻机制的作用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作为人类表达和交流思想工具的语言也必然不断发展变化,而在语言的各要素中,变化最快、最显著的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词义演变的方式有很多,Adrain Room在《词义变化词典》(A Dictionary of Changes in Meaning)中将词义的演变分为11大类:词义的功能转换(functional transfer of meaning)、词义缩小(narrowing of meaning)、词义贬降(deterioration of meaning)、词义扩大(expansion of meaning)、词义关联转换(associated transfer of meaning)、词义抽象化(abstraction of meaning)、词义扬升(improvement of meaning)、词义弱化(weakening of meaning)、词义科学调整(scientific correction or adjustment of meaning)、词义人为歪曲(artificial deflection of meaning)、词义强化(strengthening of meaning)。汪榕培和卢晓娟(1997)从词义范围、词义褒贬和词义转移三个维度探讨词汇的演变。下面我们将借鉴汪榕培和卢晓娟的分类对词义的演变进行转喻认知阐释。

4.1 词义范围扩大和缩小的转喻阐释

词义的扩大的主要演变方式有从特指到泛指、具体到抽象、术语到一般词语、专有名词到普通名词。从转喻的认知角度来说,词义的扩大也就是词语从表示下层概念变为表示上层概念、表示部分的概念到表示整体概念的演变,即下位词代上位词的转喻概念。如“scarf”原来仅用于指牧师法衣上的一部分,后来用来泛指各种围巾。“grasp”原义为用手抓住,指的是具体动作,根据行为、事件和过程中的邻近性为范畴的转喻功能,“grasp”词义扩大为抽象的抓住——用头脑抓住(掌握、领会)。化学术语“catalyst”原指“催化剂”,现在演变成为一般词语,指所有刺激(或促进)因素。还有许多人名、地名、书名、影片名以及商标名等专有名词演变为普通化的专有名词。在生产者代产品这一常用的转喻模式中,杰出的生产者常常用来指称其产品。如“Volkswagen”是德国著名的汽车生产商,现在指代汽车品牌,即大众汽车。Hemingway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现常常可用来指代他的作品。如:Have you read Hemingway?(你读过海明威的作品吗?)

词义缩小的主要演变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从泛指到特指;从抽象到具体;从普通名词到专有名词;从一般词语到术语以及外来词语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演变也就是从原来的上义用法转喻为下义用法,整体转喻部分。人们认知事体的范围缩小,是转喻中域的缩减。如“deer”一词在古英语中指“野兽”,现在已缩小到仅仅指“鹿”;“meat”一词原泛指所有的食物,现仅指“可食用的肉”;“girl”在古英语中泛指“年轻人”,在现代英语中仅指“女孩”。这种词义的演变现象实际上是上位词代替下位词的转喻模式,且源概念(上位词)与耙概念(下位词)完全分离,源概念在语言的常规化中消失且不再被人们所识别,只留下耙概念所建构的转喻意义。

4.2 词义褒贬演变的转喻阐释

词义的褒贬演变分为词义的升格和降格(elevation and degradation)。词义朝褒义方向发展的过程叫词义的升格,反之,则是降格。汪榕培和卢晓娟(1997:225)将词义升格和降格的演变原因归为两类:一种是词义所指物不同了,即原来指甲类事物或人的,现在指乙类事物或人了;另一种是所指的事物和人不变,但说话人对该人或事物的感情不同了。根据转喻事物之间邻近性或关联性,这两种所指的变化实质上是转喻中同一认知域里的替代。如“enthusiasm”一词原义为“宗教狂热情绪”,带有轻蔑的意义,现用来指各种“热情”,不再具有贬义,是转喻中的部分指代整体范畴。又如“nimble”一词原义为“善于偷窃的”(good at taking things),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其偷窃这一行为中“动作敏捷”的特质被凸显,因而现在转喻为“敏捷的”,如:The mind is clever as the hands are nimble.(心灵手巧)。

词义降格的例子在现代英语中也是很多的。如“silly”一词,原义指“幸福的”(happy,fortunate),后来形容智力不发达的人的委婉用语,表示“天真的,无邪的”(innocent,harmless),后来发展到现在的“愚蠢的,傻的”(foolish,imbecile)。又如“Dutch”(荷兰)一词原本没有贬义,但由于英国和荷兰的交战,英国人将对荷兰人的恨转喻到词汇之中,用“dutch”来指代不好的人和物,如“Dutch uncle”(严厉的批评者),“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等等。转喻在词格的升降演变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4.3 词义转移的转喻阐释

词义的转移也是词义演变的重要方式之一。词义转移是指词义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另一方向发生变化。如果在两个语义域中因为相似性而发生变化,就是隐喻的作用;如果是在同一语义域中,因为邻近性或联系发生替代,则是转喻的作用。这里主要探讨转喻在词义转移中的作用。如:“glass”代表“眼镜”,“iron”代表“熨斗”,“paper”代表“纸”,这就是“物质与客体”转喻模式中的“物质代客体”。又如在表人体器官中的词义转移中,常常应用的是实体与功能的转喻模式。如:“a good eye for distance”(能望到远处的好眼力),“have an sharp eye”(有敏锐的眼光);“to have an ear for”(对……听觉灵敏),“to turn a deaf ear to”(对……根本听不进);“to have a good nose”(嗅觉灵敏);在“The plane nose dove into the field”一句中,“nose”一词转移为动词,指“小心翼翼地驾驶”。这些词义的转移是实体指代功能的转喻模式。人体器官的实体指代各个实体的功能,如眼睛看的功能,耳朵听的功能,鼻子的嗅觉功能。

5 结语

从认知角度来看,转喻作为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是词义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转喻机制中的显著性和突显作用如一座桥梁沟通了来源义和目标义。当然,词义的演变往往是多种因素的交叉作用,转喻机制虽不能解释词义发展的全部,但可以对其大部分做出合理阐释。本文主要从词义范围、词义褒贬和词义转移三个维度探讨了转喻在词汇的演变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我们学习词汇提供另一种视角。

[1]Langacker,R.Reference point constructions[J].Cognitive Llinguistics,1993(4):36 -38..

[2]Langacker,R.Metonymy in grammar[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2004(6):23 -24.

[3]Radden,G.& Z.Kovecses.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A].In K -U,999.

[4]Panther & G.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Amsterdam:Benjamins,1999.

[5]Peirsman,Y.& Geeraerts,Metonymy as a prototypical category[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6,17(3):276 -277.

[6]Ruiz de Mendoza & Díez Velasco Patterns of Conceptual interaction[C]//René Dirven& Ralf Prings.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Berlin/New York:Moulton de Gruyter:2002:489-532.

[7]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陈瑜,赵华俊.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J].沈阳大学学报,2008(1):31-35.

[10]陈新仁,汪少华.英语词汇学实用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11]张辉,卢卫中.认知转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12]刘玉君.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科教文汇,2009(5):49-51.

猜你喜欢
指代词义隐喻
Let’s Save Food To Fight Hunger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科学咨询(2022年19期)2022-11-24 04:23:25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26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不一而足”话讨论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字意与词义
语言与翻译(2014年3期)2014-07-12 10:31:59
自然语言中的指代技术的研究
河南科技(2014年10期)2014-02-27 14: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