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的教学生态环境

2012-08-15 00:51孙爱东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师

孙爱东,曹 妍,洪 林

( 1.盐城工学院 教务处;2.信息工程学院;3.高教研究所,江苏盐城 22405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深化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推进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新型的高校教学结构,是高校教学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等信息技术设备虽已进入高校校园并投入使用,但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整合仍处于过渡阶段。要使教师真正成为高校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管理人员成为教学资源建设的开拓者,广大学生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受益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之中,使其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或者说是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不少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全面展开,并开发了一定量的信息化资源,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利用自主开发或者出版社开发的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的课堂知识含量大,对于那些不太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采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进行演示,增强学生的理解。但也有学生认为,教师还应该在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创建课程网站上多下功夫,并能将课件提前共享到网站上,便于同学们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在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化教学平台是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的突破口。为此,一些高校引进了天空教室网络平台,通过建设课程网站,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及时将课件、练习题等上传到网站,与学生在线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所在学校在天空教室网络平台的创新推广过程中,还以二级学院为单位举办了教师培训班,利用相关工具提高网站的开发效率,以促进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能够科学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均可视为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整合。通过这种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态度、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使他们掌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交流的本领,通过技术手段加强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生态环境建设主体

高校教学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因素是人,教师和学生是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行为主体。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有效整合,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1 教师:在教学生态环境中转换角色

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不仅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甚至影响到学生个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教师光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是不行的,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整合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新的思想、观念、知识、技能,而且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人们给教师冠以许多美名(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拓宽了,除了学校以外,人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多种媒体来获取知识。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不断学习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再培训自己,强化终身学习的观念。《2010年江苏省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中指出,在参与调研的62所高校中,88.5%和72.1%的高校分别对在职教师和职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定期对他们进行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2 学生:在教学生态环境中主动适应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为了满足高校教师教学的要求,更是为了满足青年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将青年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教学生态系统是以学生为本,更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构建教学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只有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方向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有效整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效能,实现高校教学的现代化,从而为整个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高校中,大学班级的构成比中学要复杂得多,学生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降低学习的难度,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受到挫伤。甚至有部分学生平时逃课,考试时也一样能够过关。这种简单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能否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来建构相关知识。而学生自身的“经验背景”总是存在差异的,布卢姆曾将人类认知领域划分为6个方面,由简单到复杂依次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并依次建立了教育目标的层级结构,不同的学生可能处于不同的认知领域。学习的这种经验背景差异决定了教学模式必然存在差异,只有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比如在网络上建立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针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开发不同版本的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建立网络学习空间,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主动在网上展示学习成果、参与开发课件、进行知识共享并获得相应的荣誉,在教学生态环境中学会主动适应,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行为主体的价值依归

3.1 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是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从教材的执行者变为研究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开放式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自己担当的角色予以准确的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支持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应当根据教育学理论,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从浩如烟海的资源中找到需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师生间或者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有关经验,通过建立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的联系,来促进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

网络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整合和优化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在眼花缭乱的信息面前指明方向,为学生排除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也不可能成为知识的百科全书,这些都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角色必须发生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其职责重心越来越多地转向激励学生思考。在引导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掌握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自身知识的意义建构,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活动有机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建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3.2 管理人员成为教学资源建设的开拓者

就高校教学信息化而言,网络设施建设是基础,教育教学资源是核心。教学管理人员要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和教学资源的现状,把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可利用资源尽可能地以最优方案组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师生的教学活动并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条件,从而达到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目的。由于以往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致使部分教师的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有些教师课程信息量小,教学内容陈旧,课堂上主要以复制知识为主,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部分教师的学科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在打牢理论功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深入生产一线调查研究,了解社会需求,拓宽知识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整合过程中,学校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网站建设等系列活动中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年长的老教师,50分钟的一节课,课件要做两、三天时间,他们把大量时间花在了课件制作上。如果把这些时间节省下来,用到专业知识的加深理解上,用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好。因此,在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整合之中,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只能服务于课程教学,不能喧宾夺主,忽略教学内容的主题。

高校要将信息化平台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紧实施。要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满足专业建设共性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要对教学质量形成实时的满意度反馈机制,将各项考核纳入信息化自动排序系统,实现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考核的自动化、规范化、常态化,有效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向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

3.3 学生成为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的受益者

为了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新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多种素质,其中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则是国际上公认的人才必备素质。反思我国近百年的高等教育史,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依靠传统的“粉笔+黑板”,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这样的教学模式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因而也就难以发挥学生们的创造性。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实现。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能够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生态环境,形成一种全新的有助于青年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从而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使青年大学生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受益者。

多媒体计算机人机交互、图文并茂,便于教学情景的创设,网络技术则便于学生快速地获取多种信息,通过多重交互及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使学生可以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网上交流,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不仅在班级内可以交流,而且可以跨学校、跨地区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多重交互、自主探究,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过去那种师生的地位作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所以有利于达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在于它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生态环境,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高等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涉及许多学科,不同学科的整合办法和途径不相一致,要使学生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受益者,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就必须遵循一些共性的基本的原则。(1)理论指导的原则。即要重视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学习,教师的作用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如识,而是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乐于学习、爱学习,教师为其提供丰富的资源及必要的策略指导,并通过协作交流,促进他们的自主建构及对问题的深化理解。(2)目标指引的原则。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紧紧围绕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建构新型教学结构这一具体目标展开,整合的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仅起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组织、帮助和指导等主导作用。(3)资源开发的原则。新型的教学结构,其核心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及其作用关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04(5):58 -59.

[2]赵联.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与期望[J].中国电力教育,2008(8):40-41.

[3]尹恩山,邱婷.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生态重构及教师角色嬗变[J].中国电化教育,2010(2):104-106.

[4]谢元贞.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J].职业技术,2007(4):62-63.

[5]谭细龙,王慧玲.提高教学秘书素质是实现高校系级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根本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13-15.

[6]李世红,黄永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65-71.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程教师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最美教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