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萍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一的一篇文章,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本文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文被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至关重要。
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加以说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部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先秦历史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在诵读和背诵文言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根据新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1.理解、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为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师生互动,逐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基于本文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2.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
学习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那样才能事半功倍。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法的指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还缺乏古文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逐渐失去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归纳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我准备用1个课时完成。
好的导入语,能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一场以强凌弱的战争,两个同床异梦的大国巨头,一场结束政治蜜月的矛盾,一个为纾国难挺身而出的忠臣。一个远见卓识的杰出的外交家,一个晓理动情的天才式演说家,一个善用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一个审时度势的出色的心理分析大师。这个人是谁?烛之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首先,检查学生对《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然后,检查文中容易读错的字,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接下来是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最后学生齐读课文。通过反复的阅读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文言知识,例如,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找出自己在字词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在这一环节中我想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的方式完成对全文的赏析。本文设计了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3.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有利,对秦有害无利,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也动摇了秦亡郑信心。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进一步利益诱惑,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并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本环节的重点是全面把握烛之武这一人物性格特征。对人物形象进行全面的探究解读。
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那么你觉得呢?
1.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他是一个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
3.他是一个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的辩士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烦执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5.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和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赏析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