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及护理

2012-11-10 01:24:14孙希美张桂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0期
关键词:肝素斑块心绞痛

孙希美 张桂萍 王 妮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了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这三种病症的共同病理基础均为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并有血管痉挛的结果。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是有一个大的脂核,纤维帽薄,炎症明显,不稳定,易破裂。立题的目的、意义:比较两种药物的安全性并进行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商品名:速碧林 葛兰素史可有限公司)和普通肝素组,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患者47例,排除了出、凝血疾患。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两组临床情况见表1。

1.2 给药方法

所有患者入选前均已常规口服拜阿斯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未能控制心绞痛发作。低分子肝素组遂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mL(9500IU)脐周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普通肝素组给予肝素5000U静脉注射后,改为1000U/h静脉点滴,其间调整肝素用量,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正常对照值的1.5~2倍,持续48h后改为5000U静脉滴注,每天2次,两药均连用7d。除拜阿斯匹林外,两组均合并应用氯比格雷(商品名波立维)抗血小板的药物。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1.3 疗效评定指标及评价标准

疗效判定:按照1993年卫生部颁发《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标准评定疗效。①心绞痛改善程度:显效: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50%~8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②心电图改变: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ST段下移回升0.05mv以上或T波倒置变浅;无效:心电图改善达不到上述标准。③心肌酶谱进行性下降并恢复正常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治疗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两组治疗效果见表2及表3。

表3 两组治疗7d后疗效比较

2.1 心电图变化

治疗7d后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低分子肝素组为76.92%(20/26),普通肝素组为71.42%(15/21),经χ2检验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

2.2 不良反应

低分子肝素组26例中,2例出现注射部位皮下瘀血、瘀斑。肝素组21例中,1例发生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鼻出血,4例出现皮下淤血、瘀斑。低分子肝素组严重出血事件少于普通肝素组,总出血发生率低于普通肝素组,但统计学计算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护理方法

3.1 严格卧床休息1d,严密观察病情,准确判断记录,对所有患者实行24h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神志、意识、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的变化,详细记录患者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观察心肌缺血情况。给予持续氧气吸入。维持血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

3.2 烦躁不安、剧烈疼痛者可给以吗啡5mg皮下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推注。

3.3 饮食护理

嘱患者低盐低脂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少量多餐,进食勿过饱。

3.4 保持大小便通畅,嘱患者大小便切勿用力,排便困难者按医嘱用药。

3.5 药物护理

用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皮下瘀斑,淤血,轻度血肿和坏死,有无局部和全身过敏反应。若有皮疹发生应向医师咨询。观察有无牙龈出血、便血、鼻血等发生,及时通知医师。同时应准确掌握低分子肝素的皮下注射方法,皮下注射时,患者易取卧位,注射部位以脐部为中心,范围为脐部前外侧或后外侧腹壁的皮下组织,左右交替,注射应垂直进针,完全插入注射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肤皱褶内,而不是水平插入,避免左右摆动针头,在整个注射过程中,应维持皮肤皱褶的存在,缓慢注射完毕后以原角度拔针。同侧两次注射点间距>2cm,注射后用棉签压迫注射点,垂直用力,使腹部皮肤下限1cm为宜。按压时间5min以上,以减少出血的发生。

3.6 心理护理

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要有规律,随着病情恢复适度活动,锻炼身体,合理睡眠,戒烟限酒。按医嘱正确服药。

4 讨 论

4.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病情变化快,临床表现为急性胸痛,心肌缺血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不稳定的粥样斑块,斑块内出血使斑块短时间内增大或斑块纤维帽破裂,血小板在局部激活聚集形成血栓,并有血管痉挛等因素参与,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键[1],凝血酶和血小板一起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血栓形成,这是临床上应用拜阿司匹林、波立维、肝素等抗栓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肝素具有抗凝,抗血栓形成,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3h即可达到血浆峰浓度,利用率高达100%。低分子肝素与血浆蛋白,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结合的倾向小,且不被肝清除,故作用时间较长,可每12小时给药1次。肝素的抗凝作用在于和抗凝血酶Ⅲ特异性的结合,使后者构型发生改变,灭活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Ⅱa、Ⅸa、Ⅹa、Ⅺa和Ⅻa等丝氨酸蛋白酶类,同时抑制凝血酶的产生和活性,从而发挥抗凝活性。但肝素作用环节多,入血后与多种血浆蛋白结合,导致小剂量肝素生物利用度下降,尤其在皮下应用情况下。另外,肝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强,引起出血及继发出血。故虽肝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有效,但由于有出血、诱发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且需静脉使用,常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2]。

4.2 而低分子肝素分子量小,它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而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在血浆中消失很快。

4.3 低分子肝素治疗ACS及急性心肌梗死能降低心绞痛的复发。研究证明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平滑肌增殖,减少血浆黏度,激活血管基因,改善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和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作用。观察显示皮下低分子肝素的疗效和静脉普通肝素治疗ACS疗效相似,无显著差异性;普通肝素组的出血不良反应多于低分子肝素组,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因此两药均为治疗ACS的有效药物,普通肝素需静脉微量泵用药,且需常规监测血凝常规,操作复杂;而低分子肝素组不延长出血时间,不显著改变APTT,无需监测APTT,皮下注射操作简便容易被患者及护理人员接受,使用更为安全、方便,临床应用广泛。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6):273.

[2]张春芳,李静芝.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心血管病康复医学杂志,2000,9(5):54.

猜你喜欢
肝素斑块心绞痛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自我保健(2021年2期)2021-11-30 10:12:31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妇女之友(2021年9期)2021-09-26 14:29:36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当代水产(2019年7期)2019-09-03 01:02:24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百姓生活(2019年2期)2019-03-20 06:06:16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河北医药(2015年13期)2015-11-13 06:15:34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