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脑电图对脑死亡的诊断价值

2012-11-05 09:23王江涛孙美花张亚英贾飞勇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脑死亡脑电静息

王江涛,孙美花,张亚英,贾飞勇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 长 春130021)

随着器官移植的发展和急救医学的进步,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不仅限于深度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反射全部或大部消失等主观标准,便携式动态脑电图记录盒出现对脑死亡患者从客观方面做出判断[1],脑电图呈等电位是绝大多数以上脑死亡患者最终的表现。下面将2011年1月-10月已诊断为脑死亡的16例患者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16例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1岁-53岁,平均38.6岁。临床诊断:脑出血6例,一氧化碳中毒2例,脑炎6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1例,因火灾引起心脏呼吸骤停1例,所有患者进行脑电监测时均呈深昏迷状态,对任何刺激无反应,双侧瞳孔散大不等,对光反射消失。2例伴癫痫发作,均符合我国1986年制定的脑死亡临床诊断标准[2]。排除因低体温和乙醇、镇静安眠药、麻醉药或肌肉松弛剂中毒,以及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可逆性改变。

1.2 方法 采用秦皇岛康泰公司CMS4000脑电图仪,按照国际10/20系统用导电膏安放19个头皮电极,双耳参考电极,高频滤波50 HZ,时间参数0.3 s,灵敏度10μv,记录速度30 mm/s,患儿进行大于30分钟监测,在监测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各种刺激,脑电图无明显变化。监测后脑电图活动同步回放、分析。脑电图检查结果分级:参照张志芳等报告的37例心肺复苏后昏迷病人的脑电图分析中的脑电结果分级。Ⅰ级:以θ节律为主,或少量伴有a、δ波;Ⅱ级:以δ节律为主,或少量θ波:Ⅲ级:弥漫性δ波,间隔着平坦脑电(即爆发一抑制波交替出现);Ⅳ级:平坦脑电图为主,间隔有部分δ波;V级:平坦波(即完全无脑电图或呈电静息)[3]。

2 结果

本组16例患者最终因呼吸、心跳停止而宣告死亡。13例患者第1次检查呈静息电位。3例检查有脑电波形,2例呈平坦脑电图为主,间隔有部分δ波改变,1例呈弥漫性δ波,间隔着平坦脑电改变。24小时后第2次检查时3例中2例呈静息电位,1例仍有脑电活动,以平坦脑电图为主,间隔有部分δ波。在脑电图记录过程中进行各种刺激图形无明显改变。最终15例患者因呼吸、心跳停止而宣告死亡,1例家长放弃治疗。脑死亡患者AEEG监测结果见表1。

表1 16例脑死亡患者动态脑电图的监测结果

3 讨论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首先提出脑死亡的诊断标准,1986年我国首次在南京专题会议中拟定了脑死亡诊标准(草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完善脑死亡判定标准及脑死亡判定的技术规范。2003年卫生部脑死亡判定标准小组起草征求意见稿,2009年新公布的判定标准为修订稿。上述各会议均认为脑电图是重要的客观检查手段之一。

脑电图作为检测大脑功能的简单易行的客观手段,记录波形的电位波幅与电活动的强度、距离及空间方向有关。大多数脑死亡行脑电检查的患者都有呼吸机、血压、心率等各种监护设备,EEG检查时容易出现各种干扰,因此在记录大脑皮层的放电前,应对整个系统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加以评估。否则,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将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微弱的脑电活动会被外界产生的干扰所掩盖,记录选用的脑电图记录仪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时部分患者须注意肌电伪差对脑电活动影响[4]。

脑电图记录大脑皮层的电活动,从理论上如果脑死亡,脑电图都应该表现为电静息。我们现有研究发现,并非所有脑死亡表现为脑电静息。反之,也不能认为脑电图表现电静息就可以确定脑死亡,首先应除外一些外界影响因素如药物等因素,再作出明确判断。此外还应于记录12或24小时后复查,以进一步确诊。本研究中16例患者第1次检查13例出现电静息,高达93%的比例。第二次复查时余下3例中2例由脑电活动变为电静息,脑电表现为电静息患者于28小时内死亡,由此可见脑电图的改变早于临床表现。与谢剑灵等研究(1)一致,AEEG脑电静息作为脑死亡判断的客观标准优于临床诊断。对1例脑电有波形变化,而50小时后宣告临床死亡的患者。国外有文献报道[5]有些有脑电活动的脑死亡患者尸检结论是脑干缺血坏死失去功能,大脑皮层却相对保留而出现脑电活动,有的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综上所述,脑死亡患者在临床标准诊断的基础上,进行长程EEG监测对诊断将会更加准确和完整。排除一些抑制EEG波幅可逆因素外,动态观察脑电呈静息,给予各种刺激后脑电无反应,是判定脑死亡有力的理论依据及客观指标,对脑死亡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1]张奕文,牛建平,陈丽虹,等.24小时动态脑电图在脑死亡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3):1245.

[2]心肺复苏,座谈会(李得馨整理),脑死亡的诊断标准[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6,11(4):244.

[3]张志芳,俞丽华,贾莉娟,等.37例心肺复苏后昏迷病人的脑电图分析[J].临床脑电学杂志,2000,9(4):216.

[4]郭旗,周迁权,肖水源,等.脑死亡判定和确诊性实验的方法学[J].吉林医学,2010,31(8):3781.

[5]Grigg MM,Kelly MA,Gelesa GG,et al.Electroencephalographic activity after brain death[J].Arch Neurol,1987,44:948.

猜你喜欢
脑死亡脑电静息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中秋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不准时睡觉堪比熬夜
老年人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大脑静息态低频振幅*
论采用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挑战*
脑死亡立法:不敢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基于脑电情绪识别的研究现状
乒乓球运动员在经验相关图形识别中的脑电相干性分析
比较不同麻醉方式下二氧化碳气腹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