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研究——基于与老一代农民工、城市青年的比较

2012-10-24 00:56堵琴囡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

□堵琴囡

自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后,学者们纷纷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就业、流动、犯罪等方面开展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物质层面问题已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并逐步得到解决,而今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层面问题凸显,“富士康12跳”、台州90后农民工相约自杀等事件不断上演。相关研究也表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存在文化生活匮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低、精神和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问题。由此,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农民工的政治地位、文化生活等精神方面的需要尚未引起社会足够重视(邹元莲,2009)。政府应从以往重视农民工物质利益向物质利益与精神文化生活并重转变(张雪燕,2010),学者们虽没有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专门分析,但都不同程度地提出要对这方面予以重视。另有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健康开展了相关研究。蔡禾(2009)基于珠三角的调查指出农民工精神状况非常令人担忧,社会剥夺感强烈以及面临精神心理再生产和身体体力再生产双重匮乏困境。刘玉兰(2011)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状况不佳,经常面对身心疲惫、前途茫然、生活很艰难等问题。卞桂平(2011)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中的主体意识,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意识呈现物化意识凸显、自卑思想较浓、务实精神不足等特征。部分学者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的原因归为自身素质障碍、企业人文关怀缺失和社会大众忽视三方面,如何晓红(2010),也有学者提出迁移压力、社会支持、迁移意义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如何雪松(2010),王富强(2008)。而刘林平(2010)则认为农民工劳动权益与精神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研究侧重于精神健康方面,鲜有文化权益的分析,而既有以精神文化生活为题整体性探讨的文献停留在报道、呼吁层面,并未深入、全面地探析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鉴于以上研究存在的不足,研究内容上,本文将从整体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进行分析,涵盖精神健康和文化生活权益方面,研究方法上将采用问卷法和比较分析法,将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城市青年进行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比较研究。

(二)研究假设

相关报道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文化生活匮乏、压力大、认同感低、受到城市居民排斥等问题,由此可推测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表现为不满意。

1.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情况为不满意。新生代农民工较之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耐受力低,对城市的期望高与工作耐受力低之间的偏差容易形成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健康问题。因而假设老一代农民工精神健康状况好于新生代农民工。另外,城市青年对城市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且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容易找到排解压力的渠道,因而精神健康状况好于新生代农民工。

2.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状况比老一代农民工、城市青年差。研究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方式上基本与城市青年同(孟小妹,2008),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因而假设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文化活动情况高于老一代农民工,但鉴于经济条件和休闲时间较之城市青年难以保障,假设其参加文化活动情况低于城市青年。

3.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文化活动情况高于老一代农民工,低于城市青年。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自于2011年泉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抽样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具体如下:先将新生代农民工按照所在区分类,各区新生代农民工再按所属企业性质分类,进而在各个企业中选取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样本。本次调查共发放2000份,回收1762份,回收率88.1%,通过对问卷的严格筛选,有效问卷1550份,有效率87.9%。

样本基本情况为:农民工1119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931人,老一代农民工188人,泉州市青年431人;文化程度方面,老一代农民工主要为初中,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为中专或高中,城市青年为中专或高中、本科及以上;婚姻状况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青年以未婚为主,老一代农民工大部分已婚;在企业的职位方面,三个群体均低于10%的人数在企业中处于中高层管理人员,但较之其它职位类别的人数,比例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纵向流动固化现象。三个群体在企业中的主要职位有所不同,新生代农民工以普通工人为主,老一代农民工以熟练工人为主,泉州市青年以基层管理员为主;居住情况方面,三个群体表现为较为一致的现状,大多居住在企业提供的工人宿舍中,但从“独立租房”和“自购房”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均低于老一代农民工和泉州市城市青年,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独立租房和购房能力还很不足。

(二)研究方法

1.三个群体的区分

研究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为年龄在16周岁以上35周岁及以下,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老一代农民工的界定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城市青年的界定为:年龄在16周岁以上35周岁及以下,拥有城镇户口的常住人口。统计分析中通过“您的年龄”题目识别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您的户籍”题目识别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青年。

2.精神文化生活的度量

精神文化生活是个抽象概念,需要对其操作化。本研究对精神文化生活概念操作化为精神文化生活条件、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精神文化生活总体满意度,其中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包括经济条件、休闲时间条件、文化设施供给、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指标,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包括休闲时间的安排、价值观、城市文化认同等指标,精神文化生活总体满意度包括企业提供的文化设施和活动满意度、政府提供的文化设施和活动满意度等指标。但比较分析则集中探讨与新生代农民工有显著异同的指标。

三、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一)精神文化生活条件

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条件的调查包括:经济条件、休闲时间条件以及各组织提供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供给情况、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1.经济条件

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集中在1501-2000元和2001-3000元,各占35.8%和 40.6%,但有2.6%和8.2%的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低于800元、在801-1500元。同时,访谈了解到,企业一般没有为技术工提供餐费补贴,按照当地的物价水平,假定新生代农民工吃饭花费为10元/餐(早餐为4元),那么新生代农民工的吃饭月支出就达720元,若再加上其余的花费(房租等),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剩余将很少,根本无经费用于精神文化上的消费。由此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经济条件仍显不足。

2.休闲时间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工人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对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和“一个月休息天数”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休闲时间严重偏少。从平均每天工作时间看,只有19.3%的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是在《劳动法》规定内,45.7%的农民工工作时间为8-10小时,更有7.4%的农民工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从一个月休息天数看,休息时间在两天及以下的占49.1%,其中10%的农民工休息时间在1天以下,基本相当于一个月都要工作。另外,通过“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和“一个月休息天数”的交叉分析,更加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休闲时间的难以保障。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甚至在12小时以上但一个月只能够休息1天以下的就有58人。

3.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供给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不仅需要经济条件、时间条件,同时也需要周边有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供给。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供给涉及的主体有企业、所在社区和政府。

(1)企业供给

在文化设施的供给上,企业均不同程度地提供了运动场、阅览室、计算机房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设施,分别占26%、26%、10%等,其中运动场提供最多,其次是阅览室。较之文化设施的供给,企业提供的文化活动明显不足,20.5%和30.1%的比例认为企业从来没有或很少提供。

(2)所在社区供给

新生代农民工所在社区提供的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宣传等教育活动严重不足。文化活动方面,37.9%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所在社区很少提供文化活动,33.7%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从来没有提供文化活动,只有4.8%认为经常提供文化活动;心理健康等宣传活动方面,与文化活动情况一致,34.2%和32.9%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所在企业从来没有或很少提供这方面的活动,6.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经常提供文化活动。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和居住的社区对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城市的融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依赖于社区设施和活动的供给,显然就调查结果而言,所在社区这方面的职责还任重而道远。

(二)精神文化生活内容

1.休闲时间的安排

(1)休闲时间的主要安排

新生代农民工休闲时间的主要安排以睡觉和娱乐活动为主,选择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睡觉,其次是上网,第三是看电影、电视或唱歌,第四是逛街。而一些文化活动诸如上培训班、读书看报、参加集体活动、上文化馆等安排的选择比例较低,均低于2%。将该结果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活动需求统计结果比较,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一方面对“参加培训、参加文体类活动”等文化活动需求旺盛,占33.1%,但现实中他们的休闲时间主要安排却只能集中于睡觉和娱乐活动,这可能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工作劳累以及各类组织的文化活动供给不足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得,要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则要加强对他们权益的保障和文化活动的供给。

(2)休闲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活动参与情况不佳,27.3%和40.8%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休息时间完全没有或很少参加文化活动,21.5%偶尔参加文化活动,只有3%经常参加文化活动。从新生代农民工不参加或很少参加文化活动原因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最主要两个原因是:周边很少有文化活动、没有时间,分别占31%和24.2%,这个结果不仅解释了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活动为何参与情况不佳,同时也印证了前面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与现实矛盾的原因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升依赖于休闲时间的保证和各类组织文化活动的供给,这两者是关键。

2.对所在城市文化的态度

统计结果为7.5%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认同泉州的文化,35.1%持无所谓态度,26.7%认同但不想融入,29%认同且想融入。从文化认同层面上看,不认同比例仅占7.5%,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总体是认同所在城市文化的,但从文化融入层面上看,不想融入的比例较高,占26.7%,城市文化的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一方面,是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参与当地文化活动的基础,由此,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

3.身份认同和地位看待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方面,61.9%的新生代农民工遵从自己的户籍,认为自己是农村人,25.5%对自己的身份不知道,12.7%认为自己是城里人。这验证了已有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即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不知道自己是谁。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地位看待方面,26.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地位低和非常低,大部分(占63.1%)认为自己的地位中等,也有10.4%认为高和非常高。该结果表明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存在自卑和觉得低人一等的心态。

4.社会心态和精神状况

社会心态的测量指标为“您对未来的希望”和“社会剥夺感”,“您对未来的希望”的统计结果为:60.6%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未来会越来越好,但是不容乐观的是39.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看不到未来或几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或没想过。另一个指标“社会剥夺感”,通过对每一个感受的选项根据感受强度赋分,分数越高,表明社会剥夺感越弱。结果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剥离感平均值为20.2分,众数为24分,最小值为6分,最大值为30分,全距为24,这说明整体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剥夺感不强烈,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感受差别很大,一部分人有很强的社会剥夺感,但另一部分人社会剥夺感较弱。另外,对社会剥夺感下设题目的结果进行纵向比较,得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剥夺感主要来自于这个社会很不公平、城市人排斥外地人、收入没有体现出劳动付出以及我不属于这里,这四个题的“经常有和偶尔有”选项比例占32.4%、28.9%、28%和27.7%,“从来没有”选项比例显著低于“我在城市低人一等”和“有城市户口生活会好很多”。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状况上,分数越高,表示精神状况越好。统计结果显示,平均值为31.8分,众数为31分,最大值45分,最小值9分,全距36,这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状况整体一般,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别很大。对每一个测试题的均值比较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经常有身心疲惫、失眠、烦躁易怒等情况,其平均值分别为 2.95、3.16 和 3.25,接近经常有选项的分值。

(三)精神文化生活总体满意度

精神文化生活总体满意度调查包括7个方面。通过对7个方面的选项赋分,所得分越高,表示越不满意。统计结果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总体满意度平均值为21.5,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为一般。具体到7个方面的满意度,纵向比较(表1),新生代农民工对所在企业提供的文化设施最为满意,对自己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认为满意,对政府开展的工作一般满意,对社区提供的文化设施和活动最不满意,由此需要社区和政府对今后的文化设施和活动供给、工作开展等方面进行加强。

表1 精神文化生活总体满意度具体项目(平均值=21.5)

四、新生代农民工与两个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的比较分析

(一)精神文化生活条件方面

1.经济条件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表2),虽然两代农民工的收入均集中在1501-2000元,但新老两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存在显著差异(P<0.05),老一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高于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青年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与城市青年也存在显著差异(表3),城市青年平均月收入高于新生代农民工,赋值所得均值相差0.14(均值越大,收入越高),由此,无论是老一代农民工还是城市青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均低于这两个群体。

表2 新老两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比较

表3 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青年平均月收入比较

2.时间条件

时间条件的比较结果为: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两代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每月可以休息的天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老一代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多于新生代农民工,但每个月休息的天数少于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值高出0.22(表4、表5)。与经济条件比较分析结合,推测老一代农民工之所以经济条件高于新生代农民工,原因在于老一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多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也验证了相关报道中提出的新生代农民工吃苦耐劳能力弱的问题。

表4 新老两代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比较

表5 新老两代农民工一个月休息天数比较

与前者比较相同,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青年在时间条件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不仅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长于城市青年,工作时间为8小时以下的比例,城市青年为35.2%,而新生代农民工仅为19.3%。也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一个月可以休息的天数又明显少于城市青年。一个月休息时间在4天以上的比例,城市青年高于新生代农民工15.3个百分点,而休息时间为2天以下的比例,新生代农民工高于城市青年9.3个百分点(表6、表7)。

表6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青年平均每天工作时间比较

表7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青年月休息天数比较

(二)精神文化生活内容方面

1.休息时间参加文化活动情况

对参加文化活动情况的回答赋值,将其转化为定距变量,所得分越高,参与文化活动的情况越好。通过检定得到,两代农民工参加文化活动平均值为2和1.98,P>0.05,表明两代农民工休息时间参加文化活动情况没有显著差异(表8)。然而,与前者比较结果不同,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青年参加文化活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表9),城市青年参加文化活动的频率高于新生代农民工。

表8 新老代农民工休息时间参加文化活动情况比较

2.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T检定结果表明新老两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对城市文化认同没有显著差异。从身份认同比较看,两代农民工整体态度都处于农村人和不知道之间(平均值分别为1.51和1.59),且均有较大比例存在身份认同茫然问题,即不知道自己是谁(表10)。从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比较看,两代农民工对城市文化总体持无所谓态度,这可能基于他们已经适应城市的文化或者城市文化对他们的生活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影响(表11)。

表9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青年休息时间参加文化活动情况比较

表10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比较

表11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认同比较

3.精神状况

结果显示新老两代农民工精神状况没有显著差异(表12),P值大于0.05,精神状况平均值分别为31.8和32.1,这表明新老两代农民工均表现为有时有失眠、身心疲惫、感到孤独等精神状况问题。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状况与城市青年存在显著差异(表13),城市青年精神状况明显好于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值越大,精神状况越好),平均值相差3.12。表中选项横向比较进一步证明该结论,城市青年高分区域(表现为很少有精神状况问题)比例明显高于新生代农民工,低分区域低于新生代农民工。

表12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精神状况比较

9-18分4.8% 2.8%19 -27 分 21.6% 28.2%28 -36 分 46.8% 36.2%37 -45 分 26.7% 32.8%平均值 31.8 32.1 T= -0.505 df=1048 P >0.05(没有显著差异)

表13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青年精神状况比较

(三)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方面

对精神文化生活总体满意度测量的7个题的选项赋值,将其转化为定距变量,分数越高,表明满意度越低。运用T检定,结果显示新老两代农民工、城市青年精神文化生活总体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表14、表15)。三个群体一致的结果表明当前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生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各方面的供给整体不佳,城市生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亟待改善。

表14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精神文化总体满意度比较

表15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青年精神文化总体满意度比较

五、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与老一代农民工和城市青年的比较分析,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经济条件和时间条件不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旺盛、社会剥夺感不强烈、身份认同呈现模糊、存在自卑和低人一等心态、精神状况差于城市青年、比老一代农民工乐观、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三个群体表现一致等结论。

同时,研究中部分发现也进一步验证了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第一,经济地位低却呈现积极的社会态度。李培林等(2007)指出虽然农民工收入和经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但是他们具有比较积极的社会态度。文中一方面看到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条件均低于老一代农民工、城市青年,另一方面却看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剥夺感不强、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与两个群体在精神文化生活总体满意情况上没有差异等积极的社会态度。第二,劳动权益的保障与精神健康状况存在相关。刘林平(2011)、刘玉兰(2011)等基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调查所提出的“劳动权益状况对外来工的精神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超时加班、工作环境有危害和强迫劳动会恶化外来工精神健康状况”的观点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以泉州为代表的海西经济区调查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新生代农民工比城市青年平均月收入低、休闲时间少、工作时间长,因而其精神健康状况差于城市青年。第三,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旺盛但实践不足。全国总工会、团中央等组织提交的调查报告均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旺盛,但现实中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表现为匮乏和质量低。本研究所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参加培训、参加文体类活动等文化活动需求旺盛但他们的休闲时间主要安排集中于睡觉和娱乐活动”的矛盾表明了这一点。

[1]蔡禾.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卞桂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世界:主体意识及其培养[J].理论导刊,2011,(6).

[3]何晓红.挣扎与弥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关怀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4]李培林.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J].社会学研究,2007,(3).

[5]刘林平.劳动权益与精神健康[J].社会学研究,2011,(4).

[6]刘玉兰.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5).

[7]张雪燕.政府应关心和加强农民工的精神家园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9).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新生代“双35”09式
拿出精神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