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教师话语对学生知识建构研究综述

2012-10-24 00:56郭宝雪
关键词:话语建构理论

□郭宝雪 刘 燕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李佳,2011)。Nunan(1991)认为:“教师话语一方面具有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此外,教师话语还具有帮助学生思考问题,理解知识,建构知识的重要功能。Mercer(2005)指出语言是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工具,是一种社会思考模式。因此,教师话语使用是否得当,会促进或阻碍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及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知识学习的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英语教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主导;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灌输等方法逐渐被淘汰;英语教育越来越强调师生合作学习,共建知识。正如英国学者Neil Mercer(2005)在他的研究中指出,教育是知识的指导性建构,知识是共同建构的。

国外教师话语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形成了以英国著名的Sinclair和Coulard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Birmingham Schoo1)。他们对教师话语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研究教师话语也有了一定的发展(Lantolf,2000;Mercer,2005;),但从语言中介作用的角度,系统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对学生知识建构的作用的相关研究仍有不足。而中国的教师话语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徐晓红(1998)的实证性研究为起点,随后,教师话语的研究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近几年来国内教师话语研究发展较快,但还不成熟,成果较少。分析国内文献不难看出,目前国内教师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师话语的功能及特征的研究(胡学文,2003;汤燕瑜、刘绍忠,2003),对教师的反馈的研究(赵晓红,1998;周星、周韵,2002;赵晨,2005),对教师话语输入的研究(刘家荣、蒋宇红,2004;曾庆敏,2004;周军平,2006),对教师礼貌性话语的研究(李秀莲,2004;徐英2003)。此外,张超、金利民(2011)分析了教师话语在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对教师话语的研究。分析国内文献,不难看出,国内对教师话语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分析教师话语的研究尚未展开,更没有深入分析英语教师话语作为语言中介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

本文着重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循序渐进,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师生话语对学生知识建构的研究。

一、课堂研究的社会文化理论视角

早在20世纪60年代,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就开始被西方用于心理学研究,然而用于研究课堂教学则相对较晚。在课堂教学研究中,社会文化理论视角采用动态宏、微观结合的质化分析,聚焦群体与师生互动,关注互动中的意义、形式及结构,强调语境(高瑛,2009)。

(一)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研究的基本观点

在社会文化视角下分析师生话语对学生知识建构的研究主要以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受到 Lantolf、Frawley、Thorne、Mercer等研究的推进。高瑛(2009)指出,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核心思想是:人类活动以工具和符号为中介,这些符号手段(语言等)是促进知识共同建构的工具;认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内因)和社会文化因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语言习得也是一种认知,语言习得体现在内化的个体话语通过使用,外化为社会话语。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把语言习得看做是将社会活动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Lantolf&Thorne,2006)。Vygotsky(1987)指出,发展即使‘社会共享活动向内化过程的迁移”,直接或间接地揭示出知识建构中个体和社会相互依赖的性质(麻彦坤,2004)。

(二)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教师话语研究概述

1.语言的中介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通过中介来实现,语言是最重要的中介工具,语言是最基本的调节工具(牛瑞英,2007)。维果茨基认为,符号机制(包括心理工具,(如语言)是社会机能和个体机能的中介,连接了内部意识和外部现实。在Vygotsky看来,语言符号具有双重功能:对外是社会互动的单位,对内是思维的单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人类为了组织思维而创造的一种最关键的工具,概念和知识都寓于语言之中。正如文秋芳(2008)指出,语言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符号工具。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不仅是人际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的工具”,是思考与认知的工具,是自我调节和反思的工具。语言与思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第二语言习得也是一个中介参与的过程。语言是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积极思考,促进其知识建构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内化的最有利的中介。在语言学习中,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对象而且是提高思维的工具,一个人在学习语言时,他不仅仅在学习语词,同时还在学习与这些语词相关的思想(Vygotsky,1978)。

2.Mercer关于教师话语的基本观点

英国学者Neil Mercer是社会文化理论的著名研究者,他对社会文化理论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与同事在“Thinking Together”项目中对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话语共同建构知识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研究并发展了Vygotsky关于语言中介的基本观点,并对作为中介的教师话语提出自己的观点。Mercer(2005)认为,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一种是思维模式,是知识建构和发展的中介。教师话语作为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语言中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建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话语的使用。在长期的课堂教学研究中,Mercer(2005)把课堂教师话语分为三大类:向学生获取信息的话语,回答学生的话语和描述共同经验的话语,各个话语类型又有相应的小分类。Mercer的研究发现教师话语具有以下作用:引导学生回顾原有知识或经验;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与学生分享知识,理解知识,共建知识,内化知识。

3.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师生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

纵观国内外社会文化理论学者的研究不难看出,课堂研究使用最多的分析方法是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也产生了一些其他的分析方法。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主要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支撑,强调课堂教学中语言的社会功能,现已形成启动-应答-反馈/评价 (IRF/E)三话轮互动模式,并在具体的课堂师生话语分析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话轮(turn)和毗邻对(adjacency pair)为分析的基木单位,在动态变化的语境中分析会话和活动,研究师生对话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等。

此外,Mercer(2005)针对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支撑的课堂教学研究,提出了“社会文化话语分析”(sociocultural discourse analysis)。该研究方法以社会文化语境为分析的前提,以课堂互动中话语作为学习和思维的工具的中介作用为研究重点,是有针对性的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分析课堂话语的有效工具,并在Mercer等人的课堂研究中发挥着重要角色。它整合了定性、定量研究方法,既重视定量研究的规模,又强调定性分析的真实性,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课堂研究方法。但这种分析方法在国内尚未得到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三)Mercer关于课堂知识建构的基本观点

Mercer(2005)在社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知识的社会性和共建性,强调语言是教和学的工具,是共同建构知识,共同解决问题的中介,强调教师话语对知识建构的中介作用。在Mercer的课堂研究中,知识建构表现为原有知识或经验的回顾,现有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课堂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等。Mercer认为知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建并共享的,课堂学习是师生通过语言共建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等中介帮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师话语的有效使用。

二、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教师话语对学生知识建构的研究现状

教师话语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的语言中介,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语言工具,是师生互动的语言体现。国内外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分析师生话语或师生互动的研究较多,但分析教师话语的研究却很少,从语言中介作用的角度分析教师话语对学生知识学习或建构的研究更少。概括说来,国外研究较多,在理论、分析方法和实践层面上都取得显著成果;国内研究成果少,主要集中在理论综述和定性研究方面,且追随国外研究步伐。

(一)国外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师生话语对学生知识建构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教师话语或师生互动话语的研究在理论探究、分析方法和实践层面上都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但除Mercer等人在“Thinking Together”项目中进行的研究,尚未深入分析教师话语作为语言中介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

理论探究上,国外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有许多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著作的出版等方面。Lantolf&Thorne在2006出版了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这是作者及其他学者多年来对社会文化理论倾心研究的结晶,是社会文化二语习得研究开展二十年来出版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论述了该理论在二语发展过程和教育中的应用(牛瑞英,2007)。此外,Wells,G.在1999年出版了Dialogic Inquiry:Towards a Sociocultural Practice and Theory of Education;Wertsch,J.V.1991 年 出 版 了Voices of the Mind: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to Mediated Action。英国学者Mercer等人在长达15年的“Thinking Together”研究项目中,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探究课堂语言的社会思考模式,即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基本的文化工具,是分享知识,共建知识的工具。从20世纪80年代起,Mercer等人出版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著作和文章,如Words and Minds:how we use language to think together(2000),The Guided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talk amongst teachers and learners(1995),How is language used as a medium for classroom education.(2000)。除此之外,Mercer,N.和 Hodgkinson,S.在 2008年编辑出版了Exploring Talk in School,探讨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以引导研究者和教师更好地发挥语言的作用,改善课堂对话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和建构知识。Dawes,L.在 2010年出版了 Creating a Speaking and Listening Classroom,分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通过语言中介为教学提供策略和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共同学习。

研究方法上,Gee&Green,Wells,Kumpulainen and Wray等学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提出一系列课堂话语研究方法;Mercer及其同事探索出“社会文化话语分析”(sociocultural discourse),该研究方法综合了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的优点,并对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独特的课堂语境为分析的前提,重点探究课堂教学互动中语言和思维、语言和建构的关系。

实践上,近年来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可谓硕果累累。Aljaafreh&Lantolf等人的研究展示了教师支架式帮助及学生间的互助活动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及在互助过程中获得新的语言资源(高瑛、张绍杰,2010)。在众多实践研究中,Mercer&Littleton等人进行的长达15年的“共同思考”项目(Thinking Together)最为突出。该项目对英国许多中小学进行了干预性研究。其研究证明,教师话语在学生知识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通过教师话语指导的学生不仅表现出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表现出思维能力的提升。该结果支持Vygotsky关于语言为中介的社会互动有助于个体思维发展的观点,验证了社会文化理论在学生知识建构中的应用价值(高瑛、张绍杰,2010)。

(二)国内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教师话语对学生知识建构的研究现状

相较于国外的研究,国内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分析课堂教学的研究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分析教师话语的研究很少,进一步分析英语教师话语对学生知识建构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到2011年,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对教师话语或师生互动话语的探讨的文献见表1。

高瑛等人的文章从理论上综述了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系统论述了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英语课堂互动话语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分析互动话语语言本身,而且关注话语的知识共建功能,倡导从“本土化”出发研究语言作为思考的工具在课堂互动中的作用。

蒋荣等人在实践研究中,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师生互动话语进行了研究,虽未从中介论的角度分析课堂话语与知识建构的关系,但丰富了国内教师话语的研究,具有很多创新之处。

本人在参阅文献时发现,孙秀银,刘燕(2009)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经行了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她们以社会文化理论中的中介论为依据,分析了语言作为中介对学生思维的影响和学生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其研究发现教师话语作为语言中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思维,进而有利于二语知识的习得。本文献是到目前为止作者搜集到的国内从语言中介作用的角度分析教师话语的仅有的文献。但其研究的核心是网络环境(BBS)下一对一师生对话中语言对思维的中介作用,分析的重点是教师话语作为语言中介对学生思维的影响;该研究并未深入探究教师话语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共建知识,也未曾用“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对学生知识建构中的教师话语进行具体分析。

(三)国内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教师话语研究的不足

通过分析国内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教师话语研究文献,不难看出,国内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研究教师话语尚处于起步阶段,成果少,更没有深入探讨英语教师话语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不足:

(1)研究理论上,国内对教师话语的研究大都以话语分析理论、输入-输出理论、语用学等理论为在理论依据。虽然近年来国内对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有了显著突破,但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对教师话语的研究仍未全面展开,用中介理论分析教师话语在学生知识建构中的中介作用的研究更少。

(2)研究内容上,目前国内对于教师话语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对师生交互的研究,且以课堂互动对二语习得影响为分析重点(张超、金利民,2011;周军平,2006;曾庆敏,2004),真正探讨教师话语中介作用的研究很少,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探讨教师话语对知识建构的中介作用的研究几乎没有。

(3)研究方法上,国内对教师话语的分析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纵观国内研究不难看出,从我国具体的英语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本土化”特色,依据”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分析英语教学中教师话语的研究尚未开展。

表1 关于教师话语或师生互动话语的探讨文献

概括说来,国内对教师话语的研究领域有待拓展,研究理论有待丰富,研究方法有待发展,研究内容有待深入。因此,从我国的英语教学实际出发,以社会文化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为依据,根据中介理论,运用“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探讨教师话语在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的研究急需开展,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并为我国的英语教学提供确实有效的实证依据和教学建议。

三、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师生话语对学生知识建构的研究展望

对教师话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堂教学,探索语言的中介作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教师话语研究将会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知识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正如Mercer所说,社会文化研究视角的出现给教学、学习及认知发展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变革。

在系统论述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师生话语对学生知识建构的研究后,笔者就该方向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理论层面上,充分考虑研究的跨学科性和理论的互补性的,结合社会文化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如认知视角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使理论依据在动态研究和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2.在研究方法上,具体研究具体分析,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克服定性描述的主观性问题,使研究更为公正、客观。同时,充分融合话语分析、会话分析和“社会文化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的优点;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环境,探索外语课堂互动话语研究的“本土化”路径(高瑛,2009)。

3.在实践研究上,不断拓宽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不仅分析师生互动,更应增加对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的研究;不仅分析话语对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影响,而且要探讨课堂教学中语言使用与思维的关系,与知识建构的关系;不仅需要进一步研究英语课堂教学,而且要分析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不仅要研究大学教学,而且要展开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实践研究要立足本国实际,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确实可行的研究路径;重视实证性研究,并努力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充分发挥师生话语作为语言中介对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作用。

四、小结

教师话语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国内外对课堂教师话语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研究也不断走向深入。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研究教师话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从中介论的角度探究语言对学生知识建构的研究几乎没有,有助于丰富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深化国内对教师话语的研究。实践上,把语言的中介作用和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新视角,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中介作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分析英语教师话语,探讨其对学生知识建构的中介作用已成为课堂互动话语研究的必然趋势,并将为中国英语教学与研究带来新的生机。

[1]Aljaafreh,A.And Lantolf,J.P.Negative feedback as regul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465 -483.

[2]Dawes,L.Creating a Speaking and Listening Classroom[M].Taylor& Francis,2010.

[3]Gee,J.P.and J.Green.Discourse analysis,learning and social practice:a methodological study[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1998(23).

[4]Kumpulainen,K.&D.Wray.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Social Learning;From Theory to Practice[M].New York:Routledge Falmer,2002.

[5]Lantolf,J.P.(ed).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6]Lantolf,J.P.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s a mediated process[J].Language Teaching,2000,33:79 -98.

[7]Lantolf.J.P & T.G.Beckett.Sociocu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Language Teaching,2009(42):459-475.

[8]Lantolf,J.P.and Thorne.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9]Nunan,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English Teachers[M].London:Prentice Hall,1991.

[10]Mercer,N.Language for teaching a language[M].Candlin,C.N.Mercer.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Its Social Context a Reader[C].Florence,KY,USA:Routledge,2000.

[11]Mercer,N.The Guided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talk amongst teachers and learners.[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5.

[12]Mercer,N.Sociocultural discourse analysis:analyzing classroom talk as a social mode of thinking[J].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2.2005,137 -168.

[13]Mercer,N.Language as a medium for teachingand-learning.[M].C.N.Candlin& N.Mercer(Eds)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its Social Context.London:Routledge.2001.

[14]Mercer,N.Words and Minds:how we use language to think together[M].London:Routledge.2000.

[15]Mercer,N.& Littleton,K.Dialogu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hinking:a sociocultural approach[M].London:Routledge.2007.

[16]Mercer, Steve Hodgkinson. Exploring Talk in Schools:Inspired by the Work of Douglas Barnes[M].SAGE Publications Ltd,2008.

[17]Sinclair,J.,& Coulthard.Tow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18]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9]Vygotsky,L.S.“Thinking and speech”.In R.Rieber(Ed.).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Vygotsky.New York and London:Plenum Press.1987.

[20]Wells,G.Dialogic Inquiry:Towards a Sociocultural Practice and Theory of Edu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1]Wertsch,J.V.Voices of the mind: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to mediated action[J].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1991.295 – 311.

[22]高瑛.认知与礼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4).

[23]高瑛,张绍杰.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互动话语研究理据及其方法建构[J].东北师大学报.2010.

[24]胡学文.教师话语的特征及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0(3):39-43.

[25]蒋荣.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互动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习得效应的研究[D].博士论文.2009.

[26]李佳.中国外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述评[J].大理学院学报,2011(9).

[27]李秀莲.教师话语策略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99-105.

[28]刘家荣,蒋宇红.英语口语课堂话语的调查与分析——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285-291.

[29]刘学惠.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外语课堂与语言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11.

[30]麻彦坤.维果茨基社会建构论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

[31]牛瑞英.社会文化理论和第二语言发展的起源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314-317.

[32]秦丽波.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个案对比研究[D].硕士论文,2010.

[33]裘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指导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及教学[J].Sino-US English Teaching.

[34]孙秀银,刘 燕.A Case Study of Instructional Language as a Mediational Tool[J].中国英语教学(双月刊),2009.

[35]汤燕瑜,刘绍忠.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J].外语与语教学,2003(3):19-23.

[36]王昊.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学英语阅读课课堂话语模式研究[D].硕士论文,2010.

[37]文秋芳.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J].中国外语,2008.5 13-20.

[38]吴 文, 甘 勇.社会文化视野下二语习得研究25年[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39]徐英.外语课堂教师礼貌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62-68.

[40]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1]曾庆敏.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模式与二语习得[J].重庆邮电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4(6):1-3.

[42]张超,金利民.讨论型课程中的学生参与:个案研究[J].中国应用语言学:英文版,2011(3):54-71,127,128.

[43]赵晨.不同水平英语教学中的教师纠正反馈语——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35-39.

[44]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17-22.

[45]周军平.教师话语与第二语言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69-73.

[46]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59-68.

猜你喜欢
话语建构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