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威 朱丽明 方秀才 费贵军 姚 方 王莉瑛 孙晓红 柯美云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100730)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为临床常见功能性肠病,表现为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1]。我国一般人群FC患病率高达6%(女性8%,男性4%)[2],便秘症状持续存在可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睡眠,降低生活质量,同时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又可加重便秘症状,并可能影响便秘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以问卷形式调查FC患者的情绪和睡眠状况,进一步分析两者与便秘的关系,以期为FC的精神心理治疗提供参考。
连续纳入2009年3月~2011年5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便秘患者,入组患者须符合 FC罗马Ⅲ诊断标准[1],且近1年内须有结肠镜或钡灌肠以及血生化检查资料排除器质性、代谢性疾病。FC罗马Ⅲ诊断标准:①必须包括以下2项或2项以上:至少有25%的排便存在a.排便费力,b.块状便或硬便,c.排便不尽感,d.肛门直肠梗阻感/阻塞感,e.需手法辅助排便(如指抠、盆底支持),f.每周排便次数<3次;②不使用泻剂很少出现稀便;③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便秘症状、情绪和睡眠状况、是否遭受过重大精神刺激/虐待、便秘与情绪、睡眠的关系、近1年内便秘诊治情况、患者对便秘不良影响的自我评价等。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对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完成的问卷经专人核实后录入EpiData 3.02数据录入管理软件。
情绪状况调查问题的设置参考“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心理社会警报问卷”[3],其中关于焦虑的问题为(近3个月内)您是否感到紧张或“易激动”?关于抑郁的问题为(近3个月内)您是否感到沮丧或情绪低落?选项包括:①无;②有:a.偶尔,b.有时,c.经常,d.绝大多数时间。睡眠障碍包括(近3个月内)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睡眠时间<6 h、早醒、白日犯困。便秘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分为工作/学习、日常生活、情绪、睡眠、整体健康状况五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影响分为无影响、有一点影响、部分影响、明显影响、非常明显影响五种程度。病程按<6个月、≥6个月、≥12个月、X年填写。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分别以和百分率进行描述,连续变量组间差异的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组间差异的分析采用χ2检验,相关性的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共235例FC患者完成问卷调查,其中7例因不符合入组标准而予以剔除,纳入统计分析的有效问卷为228份。入组患者男48例,女180例,男女比例为 1:3.75,年龄 16~79 岁,平均(46.3±15.8)岁,体质指数(BMI)(22.0±3.7) kg/m2,便秘病程 0.5~60年,平均(10.0±10.1)年,中位值 7.3 年。
本组FC患者情绪问题发生频度见表1。60.5%的患者(138例)近3个月内感到紧张或“易激动”(以下简称情绪紧张),61.4%的患者(140例)近3个月内感到沮丧或情绪低落(以下简称情绪沮丧),51.8%的患者(118例)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情绪问题。情绪紧张和情绪沮丧超过1年者分别占41.2%(94例)和37.3%(85例)。33.3%的患者(76例)经常或绝大多数时间感到情绪紧张,提示可能存在焦虑[3];27.2%的患者(62例)经常或绝大多数时间感到情绪沮丧,提示可能存在抑郁[3];经常或绝大多数时间感到情绪紧张和(或)情绪沮丧者占39.9%(91例)。
表1 FC患者情绪问题发生频度n(%)
52.6%的患者(120例)近3个月内存在睡眠障碍,最常表现为入睡困难(34.6%,79例)和睡眠浅/多梦(34.6%,79 例),有睡眠时间<6 h、早醒、白日犯困表现者分别占 14.9%(34 例)、19.3%(44 例)、13.2%(30例)。39.0%的患者(89例)存在2项或2项以上睡眠障碍表现。41.2%的患者(94例)睡眠障碍超过1年。
55.3%的患者(126例)认为便秘与“情绪不好”有关,其中84例认为便秘与情绪肯定有关;33.8%的患者(77例)认为便秘与“睡眠不好”有关,其中47例认为便秘与睡眠肯定有关。将“经常或绝大多数时间”存在情绪问题判定为情绪异常,便秘先于情绪异常出现者占68.1%(62例),情绪异常先于便秘出现者占14.3%(13例),便秘病程长于情绪异常者所占比例较高(P=0.000)。合并睡眠障碍者中,便秘先于睡眠障碍出现者占67.5%(81例),睡眠障碍先于便秘出现者占17.5%(21例),便秘病程长于睡眠障碍者所占比例较高(P=0.000)。有无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不影响患者的便秘症状个数(P=0.825)。
根据便秘症状的轻重度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和用药情况将FC分为轻、中、重度[4],轻中度和重度患者分别为89例和139例。重度便秘患者合并情绪异常的比例显著低于轻中度便秘患者[27.3%(38 例)对 66.3%(59 例),P=0.000],其情绪异常与近 1年内就诊次数相关(r=-0.21,P=0.009),合并情绪异常的重度便秘患者就诊次数较无情绪异常者显著增加(3.92 对 2.57,P=0.013);重度便秘患者对治疗不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便秘患者[30.9%(43例)对 12.4%(11例),P=0.001]。便秘严重程度与睡眠障碍无关(P=0.941)。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不影响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P=0.286)。
15.4%的患者(35例)曾遭受重大精神刺激;4.8%的患者(11例)有受虐待史,其中10例为精神虐待,1例为躯体虐待。遭受过重大精神刺激或虐待者,合并情绪问题或睡眠障碍的比例为89.7%(35/39)。
患者自我评价显示,便秘对工作/学习、日常生活、情绪、睡眠、整体健康状况产生至少部分影响的比例分别为 26.3%(60 例)、53.1%(121 例)、63.2%(144 例)、32.5%(74 例)、46.1%(105 例)(见图 1)。
分别比较有或无情绪异常者、有或无睡眠障碍者对便秘不良影响的自我评价,发现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与患者的自我评价无关(5个方面P均>0.05)。便秘严重程度是影响患者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重度便秘患者中认为便秘对诸方面产生部分或部分以上影响者的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便秘患者(见图2)。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FGIDs)中的作用。心理社会因素和精神疾病对FGIDs患者具有明确的负面作用,其不仅影响胃肠道感觉和运动功能,而且影响患者对临床症状的主观感受[5]。FGIDs患者合并精神心理异常,尤其是情绪异常和焦虑的比例相当高[6];北京地区的IBS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情绪和精神刺激为IBS的危险因素,30%的IBS患者有抑郁倾向[7];郭冬梅[8]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36.7%)、焦虑(47.7%)情绪;王俊萍等[9]发现 FC 患者SCL-90评分的9个因子分中,除恐怖外的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精神病性等八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表明其存在明显的精神心理异常。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本组FC患者近3个月内60.5%感到情绪紧张,61.4%感到情绪沮丧,39.9%经常或绝大多数时间感到情绪紧张和(或)情绪沮丧(即合并情绪异常),52.6%合并睡眠障碍。精神心理因素与FGIDs症状的因果关系以及其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研究[10]证实情绪可影响肠道运动功能,抑郁患者倾向于发生便秘。情绪异常可抑制外周自主神经对结肠的支配,亦可影响下丘脑和植物神经系统,尤其是抑制副交感神经,导致结肠传输时间延长,从而引起便秘。另一方面,便秘症状持续存在可使患者出现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分析本组FC患者便秘与情绪、睡眠的关系,发现多数患者便秘先于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出现,虽然有相当比例的患者认为便秘与情绪、睡眠肯定有关,但有无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并不影响患者的便秘症状个数,重度便秘患者合并情绪异常的比例显著低于轻中度便秘患者,便秘严重程度与睡眠障碍无关,表明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对便秘严重程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上述发现倾向于支持FC患者的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系由长期便秘所致。
本调查发现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与本组FC患者对便秘不良影响的自我评价无关,重度便秘患者中认为便秘对工作/学习、日常生活、情绪、睡眠、整体健康状况产生明显影响者的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便秘患者。上述发现表明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并不加重便秘对工作、生活和整体健康状况的不良影响,便秘症状本身所带来的影响更为重要,与既往研究[11,12]中便秘症状严重程度和症状个数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的结论相一致。
便秘症状持续存在,除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外[2,9,11,12],尚可影响患者的就医行为[13]。 本调查发现本组重度便秘患者的情绪异常与近1年内就诊次数相关,合并情绪异常的重度便秘患者就诊次数较无情绪异常者显著增加,重度便秘患者对治疗不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便秘患者,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并不影响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由此可见,便秘严重程度是决定患者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而合并情绪异常可增加重度便秘患者的就诊次数。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FC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FC患者常合并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但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并不加重便秘产生的不良影响;便秘严重程度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并决定了患者的就医行为;合并情绪异常可增加重度便秘患者的就诊次数。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对所有接受调查者行肛门直肠测压等相关检查,因此未能明确区分FC与功能性排便障碍。关于精神心理因素与FC症状的因果关系以及其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待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加以证实。现有研究资料提示,及时、有效地缓解FC患者的便秘症状是减少便秘对工作、生活和整体健康状况的不良影响、避免患者出现精神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对于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FC患者,特别是重度便秘患者,应在处理便秘的同时关注其情绪和睡眠状况,及时解决合并的精神心理问题对提高疗效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1 Longstreth GF,Thompson WG,CheyWD,etal.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80-1491.
2 Zhao YF,Ma XQ,Wang R,et al.Epidemiology of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and comparison with 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 China(SILC)[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1,34(8):1020-1029.
3 Appendix D.RomeⅢ.Psychosocial Alarm Questionnaire for the Functional GI Disorders.In: Drossman DA,Corazziari E,Delvaux M,et al eds.RomeⅢ: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M].3rd ed.McLean,VA:Degnon Associates,Inc.,2006:953-959.
4 方秀才,柯美云,罗金燕,等;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2007,扬州)[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9):619-622.
5 Levy RL,Olden KW,Naliboff BD,et al.Psychosocial aspects of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47-1458.
6 Van Oudenhove L,Vandenberghe J,Demyttenaere K,et al.Psychosocial factors,psychiatric illness and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Digestion,2010,82(4):201-210.
7 潘国宗,鲁素彩,柯美云,等.北京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一个整群、分层、随机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26-29.
8 郭冬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精神因素分析及抗抑郁焦虑治疗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6):825-827.
9 王俊萍,段丽萍,叶红军,等.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评估[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6):460-463.
10 Gorard DA,Gomborone JE,Libby GW,et al.Intestinal transit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J].Gut,1996,39(4):551-555.
11 Chan AO,Lam KF,HuiWM,etal.Validated questionnaire on diagnosis and symptom severity for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5,22(5):483-488.
12 Wald A,Scarpignato C,Kamm MA,et al.The burden of constipation on quality of life:results of a multinational survey[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7,26(2):227-236.
13 Mohaghegh Shalmani H,Soori H,Khoshkrood Mansoori B,et al.Direct and indirect medical costs of functional constipation:a population-based study[J].Int J Colorectal Dis,2011,26(4):51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