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佳樑
2011年6月,应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邀请,我参加了《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2011-2020)》全国专家研讨会。随着原浦东新区和南汇区的合并,浦东新区新一轮总体规划的调整势在必行。应该说,本次总规修编非常及时,也很有特点。在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框架下,浦东新区对原有两个区域的总规进行了认真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和修编,这对今后大浦东地区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意义深远。
结合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对这次总规修编和今后的推进实施,谈几点意见和建议,供参考。
作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浦东新区站在全市的高度,更加注重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核心区的建设,集聚优势,加大推进力度。总规进一步明确了“一轴三带”的空间格局,完善浦东新区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产业发展。通过国家级和市级产业园区的示范效应,推进产业的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的能级提升和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在更大范围内利用浦东新区的政策优势,推进各项改革先行先试。同时,不断优化城乡布局,积极推进市政交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在修编中,进一步明确了浦东新区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城乡有序发展。重视交通体系规划,使原本隶属于两个行政区划的道路、交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综合交通网络。这也有利于区域内优势互补,进一步发挥大浦东地区的综合效能,更好地为上海、为长三角服务。
例如,通过梳理土地、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了土地的集约和节约使用,进一步明确了黄浦江滨江地区开发建设的规划目标,特别是对世博园区以及向南辐射地区,进行了统筹规划,为黄浦江两岸地区的综合开发,为浦东新区的发展搭建了一个新的舞台。又如,以临港新城的综合开发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是浦东新区乃至上海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当然,这次总规修编还有一些需要深化和优化的地方。要进一步明确临港新城的定位,不断提升新城的综合功能。迪士尼不仅仅是一个大型娱乐项目,更是一个带动旅游、文化、娱乐、宾馆等诸多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对周边的土地、产业、交通和环境进行相应的规划研究和整合。同时,要在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尽快明确铁路浦东客站的选址,推进上海“四主三辅”铁路枢纽中最后一个主客站的规划落地,以利进一步完善铁路系统整体的网络建设。
目前,临港新城正在按规划有序推进开发建设,从原先的南汇边缘之地,现在已逐渐成为上海航运中心和先进制造业的主战场。新城既要服务于航空港、深水港的建设,又要提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又是浦东新区一座具有综合功能的滨海新城,任重而道远。
临港新城的发展模式不是产业园区大配套的延伸,而是要站在新的起点,坚定不移地推进有产业支撑的新城建设。新城的建设初期,往往是人气不足,这就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市、区合力的推动,需要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同步配套道路交通等各类市政基础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历史上,上海新城的发展,比如嘉定、松江新城等,都是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才逐步完善起来的。新城在功能上与中心城区互补,在经济上互相促进,对于疏解市区人口具有重要的反磁力作用。一个好的规划,贵在坚持,重在实施。希望临港新城今后能依托上海和杭州湾,充分发挥沿江沿海的资源优势,不断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功能完善、充满活力、宜业宜居的上海新城。
产城融合不仅仅是一种规划理念,更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去积极探索和实践。对于产业园区的建设,过去我们总是考虑产业园区的规划要很纯粹,和居住区以及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实大多数产业园区的功能应该是多元的。同时,产业园区和城区之间,也应该是融合的。我本人不太赞成在园区内建设过多的花园工厂,工业用地要讲效益,要注重投入和产出,按照标准建设绿地和市政配套设施,而不必在大草坪、大水面上大做文章。中心绿地和广场,包括一些商务楼宇、职工宿舍以及必要的文化、商业设施配套,应该在产业园区中相对集中布局。当然,一些有污染的工业园区和城区之间应该有足够距离的绿化隔离。
从更大范围来讲,有了产业园区的建设,就有了发展实力和就业岗位,有利于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产业园区的发展和提升,也需要城市功能的支撑,需要城市中的教育、文化、医疗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创造就业、居住的良好条件,真正做到产、城融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型社区的建设,应该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中最有生气的一部分。浦东新区既需要大力推进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建设,同时也需要建造多层次的居住社区,环境优美、配套齐全、交通便捷,成为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各类人才的宜居之地。而且对浦东新区来说,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大型社区也在逐步发展,今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用地要预先加强规划控制,较为合理的还是要多布局一些商、办、住综合体。
土地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上海的建设用地已超过了土地总量的40%,特别是新增工业用地的余地已经很小。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城市要转变发展模式,必然会对城市存量土地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上,根据工业用地技术规定,上海产业园区的开发容量普遍不高,配套服务设施也不够齐全,一些乡镇工业用地还存在粗放型开发的现象。从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产业中的产品也在逐步淘汰,原有的园区规划与企业发展的要求已经不相适应。现在,浦东新区有些产业园区,对存量土地进行了分析、梳理,希望进行二次开发,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比如,有些产业园区,原有配套设施不全,或者已与发展目标不相适应,在综合评估后,可重新编制或修改规划,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批。同时,紧密结合产业园区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积极转型发展,推进总部经济和研发企业的落户。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教育培训、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如增加商务办公、职工公寓、停车场地等,不断提升产业园区的综合效能。
通过对产业园区规划的梳理和完善,注重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同时,不断优化布局,合理提高开发强度。这样,既可推动产业园区的转型发展,提升能级,又能进一步提高存量土地的使用效益,有利于上海产业用地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