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基于Web 2.0非正式学习的实现

2012-10-10 00:51王成
中小学电教 2012年5期
关键词:社会性博客协作

☆王成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现在非正式学习理念并没有在中学的正式教育中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提倡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非正式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基于Web 2.0的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实践应用中通过体验成功,形成非正式学习理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完善学生的信息素养,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目标。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中国教育部教基[2000]35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1]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上。这也正是基于Web 2.0网络非正式学习的技术支撑基础。其目的在于让高中生获取网络资源的同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形成,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未来的学习之中。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按照教学大纲分为八个模块,其中和网络知识相关的是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其中又分为六个章节的内容,分别为:(1)网络通信基础。(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4)电子邮件的使用。(5)因特网上其他应用。(6)网页制作。[2]此六个章节知识点基本已经涉及到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的各个层面,为促使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实现,建议信息技术教师对本模块各知识点作重点讲解,为学生创建非正式学习网络环境和利用网络环境进行的非正式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二、基于Web 2.0的非正式学习

(一)概念介绍

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一词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但总体上来说大同小异。[3]笔者认为非正式学习相对于传统学校班级授课制的正式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主或协作的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学习资源并试图解决各种问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过程。

现今网络基本是建立在Web 2.0环境中的。Web 2.0既是一种概念,又是各种技术模式的统称,它在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平等开放的思想、集体智慧的社会参与、学习型组织的资源共享和创新文化的创造精神。[4]基于Web 2.0的非正式学习笔者总结为:在基于Web 2.0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利用各种网络技术手段,主动获取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试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与非正式学习自主性、灵活性和社会性三大特征[5]相切合。

(二)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及意义

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管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情景学习理论。[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对自主学习过程的反思,通过同化和异化作用来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这一理论框架中,学习被看作是为适应新的学习经历,而不断调整我们心智模式的过程(Wegerif,2002)。[6]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管理、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的管理以及创新知识的管理。非正式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将别人的经验转变成自己的经验,并转变成自己可以理解的显性知识的过程,而且通过自主评价等方式形成新观点的过程。非正式学习很好地实践了知识管理和隐形知识的习得过程。[7]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个人的自主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主张学习是学生自主评价,自主改进的过程。情景学习理论则强调,我们需要将学习看作是一个社会过程,并且要关注学习发生的社会文化情景,从而使学习有意义(Rogoff,2002)。[8]基于技术支持(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非正式学习恰好可以利用技术来创设情景,使学习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建构知识[9]。学习者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通过协作和互动学习过程可以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但是,基于学校教育环境下的正式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掌握非正式学习的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正式学习能够使学习者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构建起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这些是非正式学习的基础,非正式学习正是在此基础上成为学习者沟通、分享、共建知识和能力的社会化情境。[8]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过集体授课的形式除了让学生掌握大纲要求的网络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扩展性地使学生掌握基于Web 2.0网络环境下的社会性软件,作为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基础。

三、基于Web 2.0的非正式学习的技术支撑和实现策略

(一)社会性软件:高中生基于Web 2.0非正式学习的技术支撑

Willians Davis认为:社会性软件指任何可以促使团体或者社群沟通和协作的软件。[10]社会性软件为学习者提供了友好的环境支持,可以很好地促进人们的知识共享、激发知识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协同互助能力,极大地促进教育生活化和学习个性化。它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让不同人之间的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正如Lee LeFever所述:“一般软件是把人与计算机以及网络连接起来,而社会性软件则把人们的思想、感性和观点连接起来了。”[11]

基于Web2.0的社会性软件有:Blog(博客)、M-blog(微博)、IM(即时通讯软件)、Wiki(维基)、BBS(电子布告栏系统)、SNS(社会网络服务)等。由于高中信息技术阶段学生仅是刚刚系统地接触网络基础知识,笔者认为Blog和IM中的腾讯QQ是发展成熟而且是便于学生上手的社会性软件。是很适合高中生初步掌握非正式学习技能的工具。

1.Blog

博客是网络日志(Web log)的简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Blog上表达自己的思想,记录瞬间的灵感及学习过程,也有利于他人进行浏览学习,可以很好地实现知识共享。Blog在网络教育中具有四大优势[12]:第一,零技术特征降低了基于网络环境协作的基本要求;第二,博客个性化的共享提高了协作成员的个体自觉性和整体合作性;第三,时间为序的组织方式体现了协作学习的过程;第四,博客个性化的收藏夹为协作成员提供了一个丰富而有序的资源宝库,为主题学习的深入提供了资源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博客为学生的非正式学习提供了资源共享和协作学习的平台,并且博客是实时性的,也是非实时性的双向交流平台,其中内容可以包含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流媒体资源。但还需要在此强调的是,当学习者作为博客的资源提供者时,需要他熟练掌握指导纲要上“掌握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的知识”的技能,这也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加强非正式学习所需要的相应知识点的教学。

在信息技术教师讲解Blog相关知识的时候,建议让同一班级的学生使用同一个公司的Blog平台,例如新浪等成熟型的Blog。让学生掌握博客从申请账户到实现资源共享的全部过程,并促使学生养成访问彼此博客空间的习惯,以及如何上传信息、添加评论、分享资源的方法等。

2.腾讯 QQ

腾讯QQ自1999年被应用以来,历经了13年的设计开发和创新发展。现在已经整合了图文信息、音频视频与非实时性的传输为一体的功能,并为用户和用户之间提供了即时聊天、QQ群聊天、在线语音、在线视屏、远程协助、群共享资源、网络硬盘等协作型服务,一直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青睐。

QQ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群等聊天方式,为学生的非正式学习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渠道,利于学生之间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传递,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协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知识创新能力。

笔者现对Blog和QQ特征做出比较,如表1:

表1 Blog与QQ的比较

Blog和QQ都具有资源存储的特性,Blog是一种网络日志,大存储量是其不可缺少的特征,而且根据其特有的收藏夹排列方式为Blog的信息检索提供了很大的便捷。虽然Blog也可以通过评论或访问他人空间的形式进行交流,但是相对来说即时性较差。而腾讯QQ最主要特征就是即时交流,但是QQ用户彼此交流的信息又存在主题性差,聊天内容口语化的现象,一般是学习者相互之间思想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将这两种软件结合起来使用,发挥其各自的优势,通过整合运用显出绩效。

两种软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互补的。Blog可以用于学生资源共享,在此平台上的资源一般要求主题明确,具有一定权威性,具体获取资源途径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等,还可以通过访问相关内容的博客等社会性软件获取所需资源。腾讯QQ可以配合Blog,方便学生之间的即时交流和思想碰撞,实现隐性知识的互通。

(二)基于问题的任务:高中生非正式学习的实现

“教育的唯一合法目标就是问题解决”。[13]学生通过如Blog和QQ等社会性软件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环境以后,下一步就是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通过网络资源获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鼓励他们通过即时性软件沟通,交流想法和经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网络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下解决问题。这时的教师应充当组织者的角色,在个人或小组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当信息在真实的、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中被有目的地处理和重构时,互联网才真正成为了一个有力的教育工具。[14]

但是,网络信息的冗余泛滥是不可避免的,博客正是一种通往有效管理知识的途径和知识管理的工具。[15]与此同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培养高中生对网络信息的戒备和自律,让学生主动过滤互联网的一些灰色信息,掌握信息过滤的技能,使互联网成为他们真正有效学习的工具。

在信息技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非正式学习方式的初始阶段,建议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对某个基于问题的任务的全程。笔者现提出一个基于任务驱动的非正式学习流程(如图1):

图1 基于任务驱动的非正式学习流程

(1)呈现任务:在高中信息课程中教师应该呈现什么样的问题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任务最为合理和恰当,笔者认为此任务的问题应设置在高中生主干学科课程范围内,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与各主干学科教师进行交流,总结归纳高中生在他们主干学科学习中遇到的一般性难点问题是什么,然后再以问题的形式作为学习任务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与高中生的切身利益相关,还可以提升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动力。

(2)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信息技术教师此阶段应该帮助学生寻找网络中的有用资源。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百度、Google搜索引擎查找所需资源,比如“请描述《史记》的写作背景”此类具体性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需要学生通过分享别人的博客或者Wiki百科等社会性软件来获取信息资源,比如“如何写好高考的英语作文”此类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获取信息资源。

(3)自主和协作学习阶段:在高中生初次接触非正式学习时,教师还不能完全放手,应做好学生非正式学习的指导和协助工作,做好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脚手架。

(4)记录学习过程:在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获取网络资源后,应让学生将资源放在自己的网络平台中,比如Blog,随时做好网络记录,以便在总结结论时对前期信息进行整合和运用。

(5)完成任务:学生对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源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以及将自身获得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后,将结论以日志的形式记录在Blog等社会性软件中。

(6)交流、反思:在完成任务以后,学生通过在Blog等平台中的自主论述,不断与博友和QQ好友交流经验,通过彼此的比较和交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果发现自己的研究结论是错误的,应该重新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再次进行学习流程。如果反复进行这种任务驱动下的非正式学习过程,对于学生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实践意义。

四、基于Web 2.0的非正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下的价值体现

(一)学生掌握了正规和科学的信息技术手段

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是一种专业技能,不同于简单的生活技能。通过接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可以系统地、全面地了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原理,理解它们的物理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计算机终端在网络环境中的使用达到最优化,提高问题解决的绩效,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例如:在搜索引擎上想最快最好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就可以通过AND或OR语句来实现。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这些技巧,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非正式学习所必须的信息技术手段。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能力的提升

任务驱动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素养的形成。非正式学习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正式教师,大都不用成绩评价也无需划分等级,衡量学习有效性的标准表现在生活或工作中成功与否。[16]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应该以成绩来评价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结果,学生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会自主地发现自身学习中的不足和困难,自觉地请教教师,希望教师给予帮助。如此,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形成性评价的能力就会得到快速有效的提高。

(三)促进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Web2.0资源存在于完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其中的信息都是在全球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产生的,其本身就是一个人类协作学习的结果。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在最开始就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将班级按照学生兴趣类型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对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任务,促使学生协作学习行为的发生,增强和巩固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促使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深入研究

在学生进行基于Web 2.0的非正式学习时必然会遇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的技术性困难,这种阻碍会促进他们学习更多的相关技术,比如:电脑硬件的维修、电脑操作系统的安装、双绞线水晶头的制作、网络IP地址的分配等,学生这时一般会主动寻求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那么,教师这个时候的讲解就会非常有效,同时也就促进了这些本身空洞乏味的信息技术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也会对这些知识充满求知欲,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并促进他们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深入研究。

(五)基于Web 2.0的非正式学习理念在其他课程学习中的整合及推广

在前面论述中提到,笔者建议对于问题驱动的问题应该设置在其他主干学科范围内,无形中促进了信息技术和非正式学习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提升了学生对于学校主干课程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学生及时将学习过程记录于自己的博客中,方便他们随时随地反复查看自己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各学科知识点的整合,逐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不仅促进了所有学科的和谐发展,而且也会在无形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

五、结束语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引入非正式学习理念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把握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分析当今非正式学习的研究趋势,创新教学理念。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同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好学生非正式学习的脚手架。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笔者相信非正式学习理念的引入必定会给信息技术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并且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课一定会得到学校和其他主干学科的重视。基于Web 2.0的非正式学习促进了高中生的学习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不断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2]中国教育新闻网.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http://info.jyb.cn/jyzck/200603/t20060305_12035.html,教育部网站,2006.

[3] 赵蒙成.“非正式学习”论纲[J].比较教育研究,2008,(10).

[4][15]晋一鸣.Web2.0时代博客对非正式学习的影响[J].博客交流,2009,(8).

[5]宋权华,于勇.长尾理论下的非正式学习方式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9,(2).

[6][8][英]Julian Sefton-Green,侯小杏,杨玉芹,焦建利译.技术支持的“非正式学习”研究新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07,(6).

[7]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9]董京峰,王伟娟等.社会性软件促进非正式学习[J].开放学习,2009,(7).

[10]庄秀丽,刘双贵.拥抱2004社会性软件年[J].中国电化教育,2004,(5):61-64.

[11]LEE LEFEVER.Defining social software[EB /OL].http://www.leelefever.com/archives/000143.html,2003-06-04.

[12]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13][14][美]戴维·乔纳森,简·豪兰,乔伊·摩尔,罗斯·马尔拉.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7.

[16]祝智庭,张浩等.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猜你喜欢
社会性博客协作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the Walking Dead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协作
博客天下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