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影响

2012-10-10 12:17周义杰王树青韦华军韦必清廖美容唐文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7期
关键词:疗效评分评价

周义杰,王树青,韦华军,韦必清,苏 丹,廖美容,唐文成

(桂林市中医医院内八科,广西 桂林 541002)

后循环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但目前对后循环缺血缺乏统一的综合治疗方案。为探索简便易行的后循环缺血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我们选用单纯使用西医药的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组,通过客观指标对比来论证该方案的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符合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参照2002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内科学》[1]、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神经病学》[3]相关部分拟定。所有病例均诊断为后循环缺血,并排除颅内占位病变、内耳眩晕及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者;(2)中医辨证符合“风痰证”者 (风痰证:眩晕、咳痰或痰多,或突然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舌淡,苔腻或滑腻,脉弦滑);(3)入院前无严重残疾,mRs评分≤3。

1.1.2 一般资料 共观察120例,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21例,女39例,平均年龄57.5岁。对照组60例,男26例,女 34例,平均年龄55.2岁。2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 (1)2组患者均给予低脂饮食,伴有高血压、高血糖者给予相应对症处理;(2)2组患者均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注册证号 H20090978),每次100mg,每天1次,口服或鼻饲;(3)若有吞咽困难者早期进行吞咽训练,有肢体活动障碍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每周≥5次,每次≥30min。

1.2.2 对照组 采用西药治疗方案。除基础治疗外:(1)给予生理盐水100mL+依达拉奉30mg静点(依达拉奉30mg,昆明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20080495),每日 2次,连用 7d。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长大政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2026208,0.25g/2mL)0.5 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14d。

1.2.3 治疗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除基础治疗外尚采用如下措施:(1)中医辨证治疗。治法为健脾化痰、息风通络,方选中经2号方(本院处方由制天麻15g、全蝎 5g、半夏、川芎、胆南星、白术等各10g组成,由桂林市中医院制剂室制成免煎颗粒,分装),早晚冲服,连服14d;(2)疏血通注射液6ml(牡丹江友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10100),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14d;(3)针刺治疗。取穴:风府、双侧风池、百会、丰隆、阴陵泉、三阴交。百会艾灸,风府、双侧风池刺入约20mm~30mm,针尖稍向内下方,余穴以30号毫针针刺,平补平泻。配穴接 G6805电疗仪并留针30mm,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周治疗6次,连续3周。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1)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临床治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显效:治疗后眩晕及肢体乏力症状明显减轻,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治疗后眩晕及肢体乏力明显减轻,日常劳动和工作仍受到一些影响;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加重;(2)治疗后14d、21d、60d、90d 按 SS-QOL 评分标准[5]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水平;(3)治疗后21d、60d、90d按 mRS评分评价患者残障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2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表1显示,2组14d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看出中西医综合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表1 2组疗效比较

2.2 2组不同时间SS-QOL评分比较

表2显示,2组不同时间SS-QO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 SS-QOL评分在21d~90d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中西医综合治疗有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趋势,且随着随访日期的延长,差异越显著。

表2 2组不同时间SS-QOL评分比较(±s)

表2 2组不同时间SS-QOL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例数 时间(d) SS-QO评分t P治疗组60 14 168.21±44.12 0.5667 0.5720对照组 60 163.43±48.19治疗组 60 21 188.51±46.01* 2.0258 0.0450对照组 60 172.33±41.36治疗组 60 60 199.37±39.63* 2.5494 0.0121对照组 60 180.23±42.56治疗组 60 90 206.98±39.54* 2.1903 0.0305对照组60 190.47±42.96

2.3 2组不同时间mRS评分比较

表3显示,2组在治疗后21d 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 60d、90d残障程度明显改善(P<0.05),说明中医综合治疗可减少患者60d后的残障水平,减轻60d后致残程度。

表3 2组不同时间mRS评分比较(例)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多用后循环缺血来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2]。其临床表现为头晕、头面部及肢体的麻木、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行走不稳或跌倒,属中医“眩晕”、“中风”范畴。

目前对于后循环缺血的判定缺乏统一标准,对于其治疗亦缺乏规范化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后循环缺血疗效评价的内容仍停留在神经功能的缺损方面,缺乏功能评价和生活质量评价等指标,不利于判断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有效性。

研究发现,本病以风痰证多见,历代医家亦有“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之说。中经2号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加减,针对风、痰而设,具有健脾化痰、息风通络之功效。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而止眩晕,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川芎辛温,走而不守,行气祛风通络;白术、茯苓健脾化痰,脾运则湿除而痰无由可生;胆南星清热化痰、息风定惊;全蝎息风止痉通络;甘草调和诸药。针灸取项部腧穴以疏通颈项部经络;百会为诸阳之汇,通调一身阳气;取丰隆、阴陵泉、三阴交健脾化痰。

本研究治疗组在一般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综合中药静脉制剂、汤剂及针灸3种疗法,共同针对后循环缺血患者风痰证的核心病机。本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60d残障程度,改善患者60d后生活质量,且随着随访日期的延长上述变化愈发明显。

综上所述,通过对临床疗效的判定以及残障水平及生活质量的评价发现,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是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相对可行的方案,不仅临床疗效显著,且可促进患者残障水平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12-317.

[2]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3]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22.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6.

[5]Wliamms LS,Weinberger M,Harris LE,et al.Development of a 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J].Stroke,1999,30:1362-1369.

猜你喜欢
疗效评分评价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我给爸爸评分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