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姣姣,贺佩青,杨中方,沈 茜,屠晓菁,王 静,陈若冰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 200040)
保留灌肠药液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
白姣姣,贺佩青,杨中方,沈 茜,屠晓菁,王 静,陈若冰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 200040)
目的探讨保留灌肠药液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就诊的需行保留灌肠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2例,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保留灌肠药液150mL,观察组1采用的保留灌肠药液为120mL,观察组2采用的保留灌肠药液为100mL。比较3组患者灌肠药液保留时间及药液外溢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1及观察组2的药液量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观察组2优于观察组1(P<0.001)。观察组1及观察组2灌肠药液外溢构成比低于对照组,观察组2低于观察组1(P<0.01)。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行保留灌肠药物治疗时,调整药液量的方法可以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从而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灌肠药液量;保留时间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不明,病变主要位于结肠黏膜层,多累及直肠和全结肠,以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脓血便为主症,可有全身症状和严重的并发症[1]。本病特点为病程长,反复发作,尚缺乏根治性治疗方法。药物保留灌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有效且需要长期反复使用的方法,可以使药物与病变部位直接接触,增加药物生物利用度,发挥疗效。肠道是肌性器官,对压力反应敏感,保留灌肠液量的多少会影响保留灌肠药物在肠腔存留的时间[2]。2010年1月—2012年2月我们对保留灌肠的药液量进行了临床试验,现将观察效果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2月在我院需要行保留灌肠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2例。均符合2007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在《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制订的诊断标准[3]。男48例,女44例,年龄28~69岁,病程1个月~18年。病变部位为直肠、乙状结肠。电子结肠镜所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粗糙呈颗粒状,溃疡形成。所有病例均为中度、重度,疾病处于活动期。
1.2 方法
1.2.1 分组 9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按住院时间顺序,2010年1月—2010年8月收住的30例为对照组;2010年9月—2011年6月收住的31例为观察组1;2011年7月—2012年2月收住的31例为观察组2。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活动度及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2 药物配制 白芨粉5g、锡类散1.5g、柳氮磺胺嘧啶肠溶片2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药液温度控制在38℃左右。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150mL搅匀配制。观察组1:加入生理盐水120mL;观察组2:加入生理盐水100mL。
1.2.3 灌肠时机 排除可能影响药物保留时间的各种因素。如选择每晚临睡前灌肠,此时患者活动减少。灌肠前嘱排尿、排便,减轻腹压、排空肠道粪便。嘱患者情绪放松,焦虑的情绪会刺激副交感神经,使肠蠕动亢进、分泌增加,腹泻增加,不利于药物的保留。
1.2.4 灌肠方法 取左侧卧位并在臀部垫高10cm,此体位可使灌入药液借重力作用,顺势内流。插管深度:根据肠镜报告所示病变不同部位进行调整,如直肠病变插管深度为8~10cm;乙状结肠病变插管深度20~25cm。用外科润滑剂涂抹肛管,暴露肛门,插入肛门至所需位置。用灌肠注射器抽取灌肠液,接肛管末端缓慢推注(25~30mL/min),灌注药液完毕后抽温水10mL注入肛管内,以使肛管内的药液注入肠腔。血管钳夹紧肛管或者对折肛管拔除。用卫生纸擦净肛门后轻轻按揉,以减少便意。嘱患者卧床,尽量少活动。保留灌肠后平卧,臀部继续抬高30min。
1.3 观察指标 记录灌肠后第1次排便时间,即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观察灌肠液是否有外溢情况。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1 3组患者药液保留时间 见表1。
表1 3组患者药液保留时间(±s)
表1 3组患者药液保留时间(±s)
组别 n 药物保留时间(h)31 5.09 ±1.07观察组2 31 7.19 ±0.79对照组 30 4.43 ±0.49F值观察组1 71.83P值 < 0.001
2.2 3组患者药液外溢情况 见表2。
表2 3组患者药液外溢情况
3.1 保留灌肠中保留时间对药物吸收的重要性 保留灌肠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保留灌肠是基础护理中常用的技术操作,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肠道疾病患者中,保留灌肠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局部,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药物在在结肠中保留时间的长短和有效吸收面积的大小,保留时间越长,疗效愈佳[4]。影响保留时间的因素有很多,如灌肠时所选择的体位、肛管的粗细、插入的深度、灌注的方式、灌注的速度、灌肠溶液的温度、灌肠药液的量、灌肠前肠道准备及患者情绪等因素[5]。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尽量减少各种因素对肠道的刺激,最大限度地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以增强疗效。操作中如果关键环节没有把握好会出现药物在肠腔内保留时间短、吸收不完全及灌肠完毕药液很快排出等问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关于保留灌肠溶液量的选择目前开展的研究不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及《医疗护理常规·护理常规》中对保留灌肠溶液量的要求均为不超过200mL[6-7]。这样的范围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够具体,操作者难以作出最佳的具体选择。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肛门松弛,灌肠液会刺激肠道,增加肠蠕动,引起排便反射或药液外溢,缩短了药液在肠腔内的存留时间,影响药物疗效[8]。
3.2 合适的保留灌肠药液量能够延长保留时间 由于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对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150~200mL,直肠内压力>7.3kPa时,直肠壁感受器即产生兴奋[8]。通过神经反射立即产生便意,引起排便反射。根据这一原理,目前临床多数学者均认为,保留灌肠药液量不宜超过200mL,否则患者难以接受。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处于高敏感、低耐受、低顺应状态,这是患者引起便频、便急的又一原因[9]。故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合适保留灌肠的药液量至关重要。过少的容量一方面会导致药物浓度高对局部溃疡面有刺激作用,加重溃疡面的损伤;过多的容量会致使直肠压力增大,引起排便反射,不利于药物的保留。表1显示,3组患者在不同灌肠量的情况下其药物保留时间不同,随着灌肠药液量的减少显著延长了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其中观察组2的保留时间最长,即100mL的灌肠药液量,保留时间可达到(7.19±0.79)h。如果药液调配低于100mL会导致药液变厚变稠,难以抽吸,灌注困难,因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行保留灌肠时采用100mL的灌肠量为宜。
3.3 合适的保留灌肠药液量可降低药液的外溢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腔环境发生改变,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肠腔的畅通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致使直肠压力加大;同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由于经常腹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肛门松弛[10]。会比正常人难以控制排便反射,出现外溢。表2显示,150mL的保留灌肠量发生药溢外溢的构成比最高,占40.0%,100mL的保留灌肠量发生药液外溢的构成比最低,占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保留灌肠液在肠腔内病变部位所保留的时间将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腔环境发生改变、肛门松弛及直肠壁压力感受器对压力刺激的反应,需要操作者正确选择保留灌肠的液量,以延长药液在肠腔的时间,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1]邓长生,夏冰.炎症性肠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8-413.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 ,2007,12(8):488-495.
[4]陈琴蓝,陈娟娟,倪小英,等.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的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9):843-844.
[5]李俊玲.保留灌肠方法的改进[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3,12(6):574.
[6]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9.
[7]上海市卫生局,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编著.医疗护理常规:护理常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2.
[8]史铁英.改进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保留灌肠方法的探讨[J].护理研究(中旬版),2007,21(5):1283-1284.
[9]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0.
[10]郭红先.改良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探讨[J].西南军医,2007,9(5):32-34.
R473.5
A
1009-8399(2012)05-0029-03
2012-05-12
白姣姣(1963-),女,副主任护师,本科,主要从事内科护理。
本项目为复旦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