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人物画的承载力

2012-09-26 05:23谢志高
中国美术 2012年3期
关键词:篇幅人物画承载力

谢志高

从2005年开始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于2009年建国60周年庆典前夕顺利完成,并于9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向共和国60华诞献礼。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表现100年来中国的100多件重大历史事件为内容,运用油画、中国画和雕塑三种艺术门类来合力展现中华民族100年来历经苦难、战争、再从一穷二白到建设小康这一翻天覆地的奋斗历程。整个展览占据中国美术馆五层的全部展厅,规模宏大。几乎每幅作品的尺幅、体量,都大大突破了以往美术展览的常规尺寸,尤其是中国画和油画放在一起同台展出,无疑是对中国画的一次重大考验。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画,向来篇幅较小。细如扇面、册页、手卷,大的也不过四尺、六尺整张,少有丈二匹的画作。为观赏及收藏、悬挂的方便,一般都把中国画作品装裱成卷轴,需要时才打开来近距离欣赏、把玩、品味。这与传统中国画的功能和所用材质、工具有关。

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公众性的美术展览会的兴起和举办,中国画已不再是画完卷起来的文人行为,更多的是要考虑到作品在大庭广众之中展现的效果。因此,中国画家开始致力于较大尺寸的作品制作。五年一次的全国性的美术展览进一步催生了这种趋向,但仍把尺寸控制在长宽皆不能超过2米的跨度。

千百年来,传统中国画所传承下来的一套笔墨技法、表现程式,都与作品的具体尺寸密切相关,与作品的实际篇幅相匹配。同时,也为使其工具和材质的特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形成一套相对稳定、十分完整的中国画体系,个中包含着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概念,比如:“以一当十”、“计白当黑”等等。画水而无水,画天则无云,要是西方人会以为画作未完成,而中国人则不点自通,能看懂齐白石的虾和鱼是活的,是游在水里的。

回顾历史,建国之初的人们对于中国画能否表现政治思想内容、能否表现现实社会中的重大事件,曾经产生过质疑。然而,随着一批优秀作品的出现,如《洪荒风雪》(黄胄)、《长城内外》(石鲁)、《粒粒皆辛苦》(方增先)、《一辈子第一回》(杨之光)、《考考妈妈》(姜燕)、《婆媳上冬学》(汤文选)等等,使人们看到了中国画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出来的青春,从而坚信中国画能够适应新社会、新时代需求的令人振奋的历史承载力。

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下,在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下,全国美术院校纷纷设立中国画系,并在教学中吸纳了西方的素描、解剖、人体、透视、色彩等诸多学科,在学习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逐步形成一套新的中国画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充实和壮大了中国画的队伍。从20世纪60年代起,又有一批优秀的中国人物画闪亮登场。同时,一批年富力强的中国人物画家逐步走向成熟。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又迎来了更加灿烂的春天。中西文化进行空前规模的交流和碰撞,国家文艺政策日渐自由和宽松,人们眼界的开阔和观念的更新,使中国画这块世袭的领地充满活力。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艺术品进入市场带来的经济效益,并未使中国画家放弃社会责任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振兴中华的民族意志感召下,在建国数十年来中国人物画不断进步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中国画的艺术家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与时俱进,正充满信心地为提高中国人物画的承载力而继续努力。

众所周知,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颗卫星,一艘轮船,都有其经严格测试而额定的承载量。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创新发展,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一次又一次地提高其承载力。同理。艺术作为精神产品,也自有其顺应时代要求、包容社会现实、体现人文精神、寄托人类理想、表现真善美的承载力。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便是对中国人物画当前承载力的一次直接考量。任务重大,机遇难逢,形势逼人,没有退路。

工程开始,组委会对中国画的篇幅明确要求:比以往的作品尺幅要大,但未有具体的尺寸规定。当创作草图几经观摩、审查,基本定稿之后,画家们在实施中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篇幅;因为超出了人们预期的尺寸,自然引起了一些质疑—在材质工具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超大的画面便意味着要遭遇许多“极限”,能否克服由此产生的技术难度,跨过“极限”,将存在变数。画家们经过慎密的思考,根据自己作品内容的需要,遵照艺术规律,努力探寻着最适合画面表现的尺寸;但最终凡出手的作品绝大多数仍是超出以往的篇幅。尺寸,只是表面的扩容,更本质的问题是对画家驾驭巨大画面的艺术水平、才情和能力的重大测试和检验。实践表明,针对重大历史事件,没有与其相适应的巨大篇幅,难以有效地承载起作品所蕴含的政治思想和题材内容的分量。当一幅幅装裱入框的中国画大作终于悬挂在中国美术馆大厅里时,人们似乎并没有大而空的感觉,而是感到充实、饱满,有活力、有分量。与油画并肩展览的大幅中国画也未显苍白,未见“虚”掉。画家们历经数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跨过21世纪的这一代中国人物画家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他们沿着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轨迹,手握接力棒,又一次提升了中国人物画的承载力。

我作为工程的参与者,独立完成了《大地回春—土地改革》这一题材的创作。画面用了两张多丈六宣纸拼起来,长(宽)至7.5米,高至2.8米。画中大小四十多个人物,近景的人物比例稍大于真人,这样的巨作绘制,我还是第一次经历。

当然,把画画大,并不是意味着承载力的提升;真正的提升,来自画家综合能力的提高。而所谓综合能力,我以为,应来自于画家思想、知识和修养的冶炼;来自于画家对生活的热爱、融合、体验和积累;来自于画家对传统的认知、继承与发扬;来自于画家对世界文化的吸纳、借鉴和利用;来自于画家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技艺的精益求精;来自于画家观念的转变、突破和创新;来自于画家敢为人先的气概和甘于寂寞的静心求道;既虚怀若谷又高瞻远瞩;既脚踏实地又聪慧机敏……艺无止境。唯有终生献身艺术事业的殉道者,奋力攀登的苦行者,才能在短暂的一生之中为当代中国人物画承载力的提升,尽个人绵薄之力,为悠久古老的中华传统艺术的灿烂辉煌,作出一点贡献。

如今,工程结束了,但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因为此次完成的工程业已为我们竖立起一杆新的标尺。

猜你喜欢
篇幅人物画承载力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高邮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形变研究
安徽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每一个人的努力, 都不会被辜负
听说你低估了一辆车的承载力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
寄小读者的信